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相关研究概述

一、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文化

我国生态景观齐全,地形地貌完备,兼具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根据这些不同景观类型,可以将生态文化分为森林生态文化、湿地生态文化和海洋生态文化。目前,专家学者对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文化已有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为三北工程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一)森林生态文化

《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基本原则包括:“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生存的资本和根基,关系生态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生态外交大局。”《国有林场改革方案》还强调“保护森林和生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基”。由此可见森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森林文化”是一个舶来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德国林学创始人柯塔认为:森林培育了德国的文化、科学和国民精神。森林生态文化是人类在长期使用、砍伐、保护、修复森林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文明成果,是社会历史产物,其本质和精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目前,我国对森林生态文化的研究虽有一定成果,但还是比较欠缺,主要集中于国家森林公园建设过程的森林生态文化研究,缺少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地域特色森林生态文化研究。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以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为主要目的和首要任务的工程,森林是三北工程的重要因素。正确处理人与森林关系、培养森林生态文化是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文化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湿地生态文化

湿地是“地球之肾”,对人与自然物质交换、新陈代谢至关重要。中国的湿地面积 6600 多万公顷,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 10%,可分为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五大类。我国分布着众多典型的湿地地貌,黄龙、九寨沟、三江并流、西湖、红河哈尼梯田既有珍贵的湿地资源,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红河哈尼梯田的湿地生态文化建设是我国湿地生态文化建设的典型代表,被誉为“真正的大地艺术”。哈尼人创造出的“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人与自然高度融合、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湿地生态系统,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成功范例。三北防护林工程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开发水资源,解决干旱问题。湿地建设是三北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北地区干旱、多风沙的气候特征,使得湿地在三北地区成了一道独特而又珍贵的自然景观。既让三北湿地生态文化建设更加艰难和具有挑战性,同时也使建设者更加坚韧和顽强。

(三)海洋生态文化

人类居住的地球,2 /3 的面积是海洋,海洋与人类是“物我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作为最大的生物质资源宝库、能源储备基地和贯通世界的交通命脉,海洋是当今地球上人类尚待开发的最后空间和战略要地。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探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海洋空间探索的步伐不断加快,学术界对海洋生态文化的研究更深入、更成体系化。江泽慧 认为,海洋生态文化正是以其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本质内涵,具有相融性、包容性和共享性,顺应新时期海洋战略的大趋势;不同于“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更与工业文明范式下征服海洋、掠夺海洋、称霸海洋、弱肉强食的殖民文化理念有本质区别。在生态文明范式下,引导人类认知海洋、顺应海洋、善用海洋、海陆一体和谐发展、合作互利共赢,是海洋强国的内生动力与共建和平海洋世界的重要支撑。海洋生态文化是 21 世纪人类对“人—海洋”关系的新认知。

二、不同地域性的生态文化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面积大。根据地区的特色和相关性,在长期的发展中规划出不同的经济带和省份联合发展区域。这样地域性的经济联合包括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依托于这些经济建设区域,也逐渐发展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地域性生态文化体系。

(一)京津冀生态文化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是共性与个性相得益彰,引领与辐射相辅相成的一体化,不仅在经济上相互促进,更是在生态方面协同共进。构建京津冀生态文化体系是破解三地生态难题的关键,也是实现三地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自然资源富源的程度来看,北京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大,天津多湿地,河北森林覆盖率较高;从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消耗来看,天津、河北对能源的消耗要远高于北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京津冀三地的优越性呈依次递减趋势。北京生态文化发展水平高于津冀。河北不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生态文化建设都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缩小与京津地区的差距,促进京津冀生态文化协同发展。三地政府要加强交流对话,共同协商引领京津冀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三地的媒体应加强宣传引导,形成人人参与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的良好社会氛围。另外,三地应充分发挥地区大学和社会组织优势,吸引更多的公众力量参与到生态文化建设中来。

(二)长三角生态文化

2019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了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最有经济活力的地区,有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之称。同时,这个地区也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和培养生态文化的地区之一。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加快了构建生态文化示范区的步伐。2019 年 12 月,以上海为首的“一市三省”生态文化协会及其主管部门,在东滩举办“长三角生态文化与乡村振兴”专题论坛,专门讨论自觉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实际行动构建长三角生态文化示范区的重要举措。目前,长三角地区结合各省市文化特色,正在构建以上海市为中心,以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为重点的“一市三省”生态文化示范区。

(三)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出台。《规划》要求,粤港澳三地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2019 年两会上,有委员提出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提案,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蓝天保卫引领示范区、建设“无废试验区”等,形成绿色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加强、绿色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形成的生态文化氛围。事实上,粤港澳三地合作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共同营造美丽环保的生态文化已有多年历史。2002 年 4 月,粤港两地政府发布《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质素的联合声明(2002—2010)》,双方共同制定并实施我国第一个跨境大气质量管理计划;2014 年 9 月,粤港澳三地环保部门共同签署《粤港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协议书》,商定三方共同运行维护和优化完善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空气监测网络。在三地协同努力下,深圳河两岸出现一片繁茂的红树林,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在建造过程中创造了中华白海豚“零伤亡”、生态环境“零污染”的工程奇迹,如今还可以看到野生中华白海豚跃出水面的场景。

三、不同形态的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化体系内容丰富多元、立体系统,涵盖生态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生态文化进行了分类,纵向上看,大体可分为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在横向上可分为森林文化、湿地文化、环境文化、产业文化、城市文化等。在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的分类体系中,生态文化内容的纵向和横向维度是相互重叠交叉的,比如森林文化包括物质层面的森林、行为层面的植树造林活动、制度层面的森林法和制度以及森林精神美学和哲学。如下图:

来源:中国生态文化协会

(一)物质生态文化

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一定生态理念和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行为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对象产生的一切物质文化成果,包括生态产业、生态社区以及各种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区等。物质生态文化要求进入 21 世纪,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对自然掠夺式的开发,积极探索生态技术、发现新能源,在生产和建设中达到无废化生产的目标。同时,在消费端提倡消费者理性、适度消费,形成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消费心理。物质生态文化侧重的是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功能,物质生态文化是整个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为其他维度生态文化的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和动力支撑。

(二)精神生态文化

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认知的总和。从学科分类上来看,它包括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等。这种精神生态文化要求摒弃西方机械的人类中心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理念,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时代发展和精神生成的角度看,它还包括人们在长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不服输、顽强拼搏、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等宝贵精神。例如,“三北精神”就是三北人在“三北工程”中凝聚的,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人为本、造福人类”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在“三北精神”的凝聚和引导下,必然会赢得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这一生态和环境工程战役的胜利。精神生态文化是催化剂,是激励和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精神力量。

(三)制度生态文化

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是指与生态相关的所有法律、法规、政策、组织机构的总和,体现的是通过集体公约对生态环境的制度性保护和对人类非生态行为的强制性约束与管控。强化制度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党和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推动,完善法律法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以各地方、部门法律法规为基础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建设使生态文明基本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制度生态文化建设获得重大进展。

(四)行为生态文化

行为层面的生态文化主要是指以自然为对象的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总和。行为生态文化是衡量人们生态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关键,是生态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现实性演进。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行为生态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的行为上,如对蒙古族传统行为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的研究、黔东南民族地区先民为了适应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所创造的丰富生态文化,也影响着当地村民的日常行为等。此外,还有强调个人的生态自觉和生态素养等方面的表述。 lPURfSCkp3blSgSqw0TWVO7GJRBTbwLVL9gzEGxNNPXGE38o5sy/62pKbAJbMY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