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是广西民族工作的总抓手

一、强化政治引领,加强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各级党委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国家要加强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建设和民族工作力量,确保基层民族工作有效运转,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细化考核指标,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工作任务。国家加大对民族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力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中,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中。国家领导人定期深入各级各部门开展巡回督导,深入查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盯住短板,攻坚克难,对思想不重视、责任不明确、工作不落实的单位,追究责任。

二、强化宣传教育,着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宣传教育,着力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积极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平台的建设。统筹利用各类资源,打造一批实践、教育、理论研究基地和平台,发挥主题公园、社区(村)同心广场、村史馆、博物馆、各类网站、公众号等主题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拓展宣教多维空间。二是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性教育,创新开展一系列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文化活动。国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中,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宣讲团,在相关网站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组织全市各级各部门开展“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壮族三月三”系列宣传教育月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宣传活动、志愿者大宣传活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献词活动以及各种线上线下宣传教育活动。三是强化交往交流交融。一方面,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计划。各中小学联合全国各地和海外学生一起通过夏令营和“云连线”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交往交流活动。比如青少年可通过网络连线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海内外少年心连心”的“云结对”,少先队员开展以“石榴籽成长之路,石榴花开一家亲”为主题的云队课。诸如此类富有特色的活动,大大加强了各族学生文化交流,加深了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另一方面,国家要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计划,把各类景区打造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地,同时,精心打造广西民族特色村。

三、强化公共服务建设,推动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

国家要创新“社区+商圈”模式,推进“五进商圈”(党群建设、经济服务、民生保障、城乡管理、社会治理)完善系统化自建,以政策咨询、法律服务、志愿服务、就业服务、便民服务、商户联谊为六个基本支点,展开多元化、体验化的软性配套服务与支持,真正实现党建引领下的“共融、共治、共享、共创”。国家要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组织就业招聘、发布就业信息、加强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等基本就业服务,使社区劳动力人口求职有门路、上岗有技能,采取“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措施。每名党员干部和商户代表根据实际情况结对帮扶两户困难群众,不仅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各族群众整体致富能力的提升,而且促进各民族之间通过社区产业发展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紧密联系。此外,还建立四级网络工作管理体系,加强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户籍地政府的联系,共同做好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和服务管理的工作,促进各族流动人口在各个方面更好地融入本地的建设和生活中。开展部门联动,打造优质服务品牌。人社部门认真落实《就业促进法》,保护各族群众基本就业权益;卫健部门统筹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为各民族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民政部门全面落实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救助政策制度,持续改善各民族群众的生活;市场监管部门成立消费维权站,全力维护各民族群众的消费权益。我国打造社区十分钟服务圈,帮助外来各族群众解决就业落户、社会保障、就医就学、住房租赁等问题。

四、推动民族事务治理,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民族工作政策和地方法规制度,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建立健全各族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我国要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实行靶向治理,找出各族群众心中的“结”、地区治理工作的“难”,精细化地制定政策法规的实施细则,提升治理的有效性和整体效能。我国要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和案件,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使民族事务治理有序推进。我们要树立信息化管理思维,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应对互联网和信息化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流思想。我国要大力改革创新,越是不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我国坚持面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创新实践机制,补齐短板,让各族群众共享民族事务治理的改革创新成果。我国要大胆吸纳整合,妥善处理好民族关系、促进百色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精准治理。我国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利用互联网信息的法律法规,依法妥善处置网络空间中涉民族因素的舆情,用现代信息化手段畅通沟通渠道,方便群众办事,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线上线下”均衡发展。 LrbQfBawm98OFhdm91MTh74GiwKNPYmwtBdwT/QIzO5C2nQbPWahsdu0LVjqR07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