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目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目标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国家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幅员辽阔、文明源远流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 9%,长期的历史发展使我国 56 个民族对中华民族产生了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经济总量居于世界第二以来,国家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为了战胜各种不利因素的挑战,中华民族必须齐心协力,团结和睦,铸牢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就是做好民族团结,团结少数民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具体实践,是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一系列成就的重要保障。

对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各个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国家认同是个人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该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的公民身份,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国家认同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忠诚、对国家利益关心、负责的信念。国家认同是国家凝聚力的主要反映,为国家维系统一性、独特性提供了重要保障。国家认同作为重要的国民意识,是促进国家安定团结和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公民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有了国家的认同感,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广大人民与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紧密相连。面对当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及我国发展的目标,最关键的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国家认同既是每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目标。

2019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指出:“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国家认同,就是铸牢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发展成就的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凝聚各族同胞同心共筑中国梦,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主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党着眼长远、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要求和部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的治理理念和治理实践也要与时俱进。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立足本国、本民族的实际,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充分发挥中华民族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民族团结,凝聚国民共识,统筹国家治理和发展,为我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凝心聚力。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期,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有中华各族人民紧密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信念,为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提供情感认同,凝心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繁荣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民族团结所体现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体现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也是维护民族团结、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归宿,各民族成员相互之间平等相待、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主线和发展方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放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使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hFBRU2XA5ygSZRg0HECrqBlzmaoRORbYJHiqLhbvi67i4ofy2cEYiF5utNCaE6Q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