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对近代教育的接受

一、日本与清朝的影响

近代教育制度产生于西方。朝鲜曾被西方视为“隐士之国”,开港前一直闭关锁国。东亚三国中,日本较早就对西方近代教育产生了兴趣,也最早建立了近代教育制度。在幕府时期,日本便通过洋学书籍、派遣使节团及留学生等途径,开始了解并学习西方的近代教育制度。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求知识于世界”,确立了近代教育发展的总方针。1872 年9 月,明治政府颁布《学制》,规定了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实用科学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标志着日本近代教育体制的初步创立。 此后经过逐步修正与修改,1886 年各级《学校令》的发布,标志着日本完全确立了近代教育体制。

1875 年“江华岛事件”后,朝鲜被迫与日本签订《江华岛条约》,自此朝鲜国门打开,成为从传统封建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重要转折点。以此为契机,朝鲜开始以派遣修信使、游览团、留学生等形式,考察日本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1876 年 4 月至 8 月,朝鲜派出以金绮秀为修信使的绅士游览团访问日本,这是朝鲜开港后首次正式向外派遣使节团。使节团不仅参观了比谷练兵场、兵学寮、近卫步兵营、炮兵本厂等练兵场所与武器制造厂,还考察了包括书籍馆、开成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元老院议事堂等教育机关。 这些见闻载于《日东记游》,介绍了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社会面貌,包括近代教育制度的完备情况。对于日本的学校,书中记录“所谓学校,不一其名,有开成学校,有女子学校,有英语学校,有诸国语学校,师范郑重,教授勤挚,则无过功利之学耳,攷攷砲砲,不舍昼夜,盖其巧不可及,而其勤尤不可及” ,见闻内容把学校教育与富国强兵紧密联系了起来。

1880 年 7 月,以修信使金弘集为首的一行 58 人东渡日本,这次访日虽是为了与日本就《江华岛条约》中的一些条款进行交涉,但对日本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考察也是目的之一。对于日本的教育,金弘集认为:“朝鲜有必要学习的是各地均设立学校,不仅妇女儿童,皇室贵族也进入学校学习,官民共同倾力于教育,然后投身于产业发展中去。”

1881 年 2 月,洪英植、鱼允中、朴定阳等 62 人组成的绅士游览团赴日本停留了 70 多日,视察了日本各地的行政机关、军事、工业、学校等的发展状况,其中学校包括农业学校、女子学校、外国语学校、师范学校、机关学校、户山学校、海军兵学校、士官学校、大学等。 在这次游览团访问后,随员中的俞吉濬与柳定秀进入了庆应义塾,跟随福泽谕吉学习政治学与经济学,尹致昊进入中村正直开办的同人社学习,成为朝鲜最早的留学生。俞吉濬在福泽谕吉家中停留期间,阅读了大量的西方书籍,并对自己的国家产生了担忧。他在《西游见闻》的序文中记录:“最初对于西方文明产生兴趣是由于见到了日本的文明开化。我们的国民也应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与制度。” 此外,还有一些随员成为留学生在日本参加制造技术、军事训练等方面的学习。其中包括:金亮汉进入横须贺造船所学习汽船制造技术,于 1883 年 5 月取得毕业证;孙鹏九进入品川工作分局玻璃制造所学习;金镛元、王济应、宋宪斌、沈宜永进入大阪造币局学习金银分析技术;朴泰庆与金在愚留学大版学习制铜与制革技术;张大镛、申福模进入陆军户山学校;李银乭进入陆军教导团学习。

1882 年 4 月,朝鲜派修信使朴泳孝与金玉均、徐光范等访问日本,这次访问后,随员中有 10 人留在日本继续学习。半年时间里,他们访问日本各地,切身感受到了日本明治维新后发展的新面貌。尤其是金玉均与福泽谕吉、后藤家一郎等日本朝野名士及驻日本的欧美国家外交官相交,与他们探讨国家发展之路。1883 年 3 月,金玉均还利用作为捕鲸使的机会从日本银行筹款组织了徐载弼等 61 名朝鲜青年弟子留学日本,在东京学习日语后进入陆军户山学校、庆应义塾、横滨海关等地学习。

朝鲜另一个接触西方先进文明制度的通道就是清朝。19 世纪末的清朝,传统的封建主义教育也在 1840 年鸦片战争后开始走向解体,中国教育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为首的一批先进人物开始“睁眼看世界”,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自 19 世纪 60年代到 90 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洋务派的主导下,开办各种新式学堂的同时,也向海外派遣留学生。戊戌变法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对旧的科举教育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呼吁建立新的学校制度,发展新式教育,开放女子教育。在此影响下,清政府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正规大学——京师大学堂,废除了八股考试,引进西方先进学制,各地建立起新式学堂,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1902 年,清政府公布了“壬寅学制”,规定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校系统。在此基础上,1904 年又公布了“癸卯学制”,包含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同时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此后,全国学制渐趋规范统一,新式教育得以迅速发展,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在朝鲜半岛历史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发展一直对其有着强有力的影响。朝鲜开港之前,始终与清朝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主要通过清朝接受先进的制度。尤其 18 世纪后半期朝鲜王朝形成“北学派”,主张积极学习、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以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当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后,开始积极学习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也促使朝鲜的统治者和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并进行效仿。同时,在清朝开始向近代教育迈进的过程中,大量反映清末新思想潮流的著作也在朝鲜传播开来,如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为初期朝鲜人了解世界打开了窗口。

1880 年,金弘集作为修信使停留日本期间,访问了清朝驻东京公使馆,与公使何如璋、参赞黄遵宪就世界时局、对外通商及朝鲜的对外政策等进行了广泛交流,认识到了自主近代化与富国强兵的重要性。《高宗实录(卷 17)》记载,此次会谈后,黄遵宪将其撰写的《朝鲜策略》与郑观应的《易言》赠与了金弘集。《朝鲜策略》除了建议朝鲜开展“亲中国、结日本、联美国”的外交政策外,还强调了朝鲜为富国强兵引入西方科学技术和制度的必要性,这对当时的朝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易言》作为介绍西方先进文明与技术的书籍,1883 年被翻译成朝鲜文在朝鲜流传,对朝鲜开化思想的传播与扩散产生了深刻影响。1880 年前后,朝鲜向日本、清朝派遣留学生学习新技术、设立机器局和邮政局、购买火轮船等行为,其思想基础就是《易言》。

如同向日本派遣游览团与留学生一样,朝鲜也向清朝派出了青年子弟进行访问与学习。1881 年,领选使金允植带领朝鲜青年子弟访问天津,在这一年中他们学习了清朝从西方引进的新式武器制造、操练法等技术。 一行人中包括了 38 名留学生,分别为两班出身的 20 名学生与 16 名中人出身的工匠,年龄在 16~40 岁之间。此时清政府的洋务派正在展开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天津也是开展洋务运动的主要地点之一,并在这里设立了水师学堂。因此,朝鲜的青年子弟在这也目睹了清政府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的政策与实况。但由于当时日本的近代化发展与进程走在了清朝的前列,因而朝鲜向清朝派遣的考察团与留学生在数量与规模上相比较为逊色。

综上所述,朝鲜在没有与西方国家建交的状态下,通过向日本、清朝派遣访问团、留学生等形式间接接触到了西方的近代思想和制度,扩大了视野和见识,形成了一股开化思想势力,其中很多人成为开化派的中坚力量,如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徐光范、俞吉濬等。这些人归国后向朝廷上报自己的所见所闻,并有人受到重用,担任要职。以此为契机,也让更多的朝鲜人意识到朝鲜封建教育的弊端和引进西方近代教育、建立近代学校的必要性,为朝鲜逐步引入近代教育制度创造了基本条件。当然,这种新思想虽然遇到一些守旧势力的阻碍,但建立新式学校,进行近代教育的星星之火已经燃起。

二、近代教育机关的滥觞

开港后朝鲜对近代教育的接受,不仅体现在向日本、清朝派遣使节团和留学生进行考察学习上,还体现在开始着手建立近代学校,开展近代教育上。

元山是根据《江华岛条约》规定,朝鲜最先开放的东海岸港口,这里的人们较早接触到了日本的近代思潮。为应对日本的侵略之势,以图自强,元山首先对原有书堂进行改良。1883 年春,德源府民众向府使兼元山监理的开化派官员郑显奭请求建立新式近代学校,朝廷准允后,众多民间人士和官员共同出资合建了元山学舍。《春城志》记载了当时官民共同出资的情况,包括 118 位元山民间人士共出资 5325 两、元山居民捐出 240两、府使兼元山监理郑显奭出钱 100 两、经略使鱼允中出钱 100 两、承旨郑宪时出钱 100 两、受雇于元山海关的中国人、英国人、美国人共出钱760 两。

元山学舍分为文艺班和武艺班,文艺班招收 50 人,武艺班招收 200人,学制为 1 年。在教学科目上,两个班共同教授的科目有算术、物理、机械、农业、养蚕、采矿、日语、法律、地理等实用学科与近代学科,文艺班单独教授经义,武艺班另外开设兵书与射击课。

1895 年学制改革后,元山学舍改为元山小学校,继续开展近代教育。元山学舍是朝鲜开港后建立的第一所近代学校,他的创办说明民间力量先于政府表现出了近代化意愿,从这点上看,其意义是非常大的。

为了处理西方国家的各种外交事务,朝鲜政府也开始意识到培养外语译员的必要性。此外,1881 年领选使金允植一行在北京停留期间曾考察过清政府设立的同文馆,也认识到朝鲜有必要设立同类教育机构,并上疏朝廷。1883 年 4 月,朝鲜仿照清朝的同文馆设立同文学。同文学附设于主管外交和通商的统理机务衙门 之下,在《统理交涉通商事务衙门章程》中,对同文学的招生与职能有如下规定:

设同文学掌培植人才人才非学校不出非考试不尊宜择听俊子弟自满十五岁者肄业其中先学外国语文次及政治理财之道各以其性之所近力之所优分科考取以备任使倘有好学深思之士无论在官去官虽年逾既壮亦不阻其往肄

同文学宜广备书籍讲求有用之事督率教习严课生徒以掌教一员领之主事副之再准驳民间刊布书籍并开设新闻报馆均归本学节制

可以看出,同文学主要教学科目为外语,除教育功能外,还进行书籍与报纸的刊发。开办当年,同文学招收了 40 名学员,分上午班与下午班,金晚植担任掌教,聘请清朝人吴仲贤与唐绍威为教师,当年 7 月又聘请英国人T. E. Hallifax接管并教授英语。成立初期,朝鲜政府积极支持同文学办学,但由于T. E. Hallifax是一名电信技师,不善经营学校,后期出现了管理上的混乱,政府支持也随之减少,同文学于 1886 年 8 月停止运营。

同文学虽然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但在为朝鲜外交事务培养所需的外语人才、传播西方先进思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很多学生投身社会后非常活跃,有些人担任了辅佐外交事务的参赞官及海关职员,著名的启蒙运动家、曾任独立协会副会长和皇城新闻社社长的南宫檍也曾在此学习。

为了弥补同文学在教学内容和运营上的不足,1886 年 9 月,朝鲜在同文学的基础上创立了育英公院,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学校。在朝鲜国王的要求下,育英公院从美国招聘 3 名青年教师,而后制定了《育英公院设学节目》,这是朝鲜最早的新式学制,对学校的各种运营规则做出了规定。《高宗实录(卷 23)》记载,节目共分十八条,摘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建置学舍,曰育英公院。内务府修文司堂上勾管事务,另定主事,依该堂上指令办理施措。堂上间一日仕进,主事课日仕进。

院设左右,各充学员,课日肄习。

另拣科第出身,忝下年少之原文通畅,门第才俊者,限十员,充左院学习。如汉文经史原当始终不已,亦勤课西语,无或间断。推诸课程,分途攻力,各随才识。或值除职,无碍往来,且虽升资,其卒业前不许废课务,期平生需用之方。每日卯进申退,课习时刻,一如右院式。

拣选才质聪慧年十五至二十余者,限二十人,充右院肄习。

学习之时专心听业,均不准汗漫喧哗,偷暇杂戏。

学徒课目,早起于上午六点,朝饭于七点,昼尖于十二点,夕饭于下午六点,就宿于十点,不准逾限。而冬则上午七点早起,下午十二点就宿。

每日学习之时,必以六时为定,而自上午九点初始,至十一点终止;又自下午一点初始,至三点终止,分二次学习。

学徒起宿与课习时刻,必趁号钟,勿敢违误。

学徒未领教师卒业状前,常令在院学习,不准营求他技。

考艺勤慢,分有月课季考、岁试、大考。

每日学习次第

读书;习字;学解字法;算学;写所习算法;土理;学文法

初学卒业后所学诸条

大算法;各国言语;诸般学法捷径易觉者;格致万物(宜学、农理、地理、天文、机器、花卉、禽兽、草木);各国历代;政治(与各国条约法及当国用兵之术)

以上内容可以概括为:班级分为左院和右院,左院学员从年轻的现职官吏中遴选 10 人,在家学习。右院从 15 岁至 20 岁的年少聪慧者中选拔 20人,寄宿学习。除教学时间外,还具体规定了寄宿生的起床和就寝时间。除参酌阳历和阴历确定的假期以外,不得缺席。育英公院以英语教学,采用英语教科书。在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语后,引入自然科学和数学等内容。教学内容最初是读书、习字、解字、地理等,完成后学习各国语言、数学、自然科学、历史、政治、地理等。考试有月末考、年末考及大考,大考及第者准予毕业并授官职。可以看出,这些内容详细列举了学校运营涉及的大部分规则,基本模仿了西方的学校制度,反映出朝鲜对近代教育的积极接受态度。

在实际运营中,由于学生都是现任官吏或高官子弟,前者经常因为公务而缺席,后者因为很容易获得官职而学习热情不高,还有一些人受传统和保守思想束缚,对这种新式教育方法和目的缺乏认识。而外国教师一味采用西式教育方法,时常与学生发生冲突。 1889 年起,育英公院的左院停止招生,右院也于 1894 年落下了帷幕。

如上所述,开港初期,朝鲜为了实现近代化与富国强兵而努力引进近代教育。从民间力量参与建立的元山学舍到朝鲜政府主导建立的同文学与育英公院,都是朝鲜对近代教育接受的表现。但在当时西式教育思想和方法没有被完全理解,传统保守思想仍然占据支配地位的社会背景下,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的可视性成果。在经历了甲申政变与甲午更张两次大变革后,朝鲜终于正式迈出了引入近代教育的改革步伐。

三、西方传教士与近代教育的传入

随着朝鲜的开港,朝鲜与美国于 1882 年签订《朝美修好通商条约》,之后相继与英、德、意、法等欧洲国家也签订了类似的条约,朝鲜对欧美国家敞开了大门。此后,西方基督教传教士的传教活动逐渐在朝鲜活跃起来。与天主教不同的是,基督教传教士通过医疗和教育手段进行传教,逐渐在朝鲜站稳了脚跟。

1884 年 9 月,美国长老教会传教士、医生艾伦来到朝鲜。艾伦受到朝廷信任起因于朝廷重臣闵泳翊在甲申政变中被刺,经过艾伦的精心治疗,三个月后便完全康复。借此机会,艾伦提出了建立国立医院的建议。1885年 4 月,经国王同意,朝鲜历史上第一所近代国立医院建立起来,名为广惠院,延世大学的历史也从此开始。医院不仅进行医疗活动,还招收学生进行西方医学教育。

同样是美国长老教会传教士的安德伍德于 1885 年 4 月来到朝鲜,开始在广惠院教授物理和化学。1886 年,安德伍德建立了孤儿院,同时也作为孤儿学校,免费提供住宿和饮食,这成为儆新学校的前身。著名的独立运动家安昌浩青年时曾在这里一边当学生学习英语,一边当老师授课,度过了几年的时光。

1885 年 7 月,美国监理教派传教士阿彭策勒来到首尔。翌年,阿彭策勒就开始借用一个小教室招收学生,教授英语。起初只有两名学生,1887年增加到了 67 人,并且新建了校舍,设有讲堂、教室、图书室等。 国王还亲自为学校赐名“培才学堂”,表现出对这种新式学校的关心和鼓励。

几乎与培才学堂同一时期设立的学校是成为朝鲜女子教育先驱的梨花学堂。1885 年 6 月,美国监理教派传教士斯克兰顿夫人来到朝鲜后,就开始着手准备设立女子教育机关。1886 年学校开始上课,起初只有一名女学生,到了 1887 年学生人数达到了 18 人,并由朝鲜的王后赐名“梨花学堂”,此为梨花女子大学之滥觞。在当时的朝鲜,摒弃传统偏见把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让女性也接受教育这件事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进步意义,因此梨花学堂的开办在朝鲜教育史上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页。

以上列举了开港初期传教士在朝鲜开办学校的几个典型事例,虽然这些学校试图通过免费提供学习用品和食宿、不收取学费等慈善方式招揽学生,但并没有马上被朝鲜人普遍接受,一度面临招生困难的状况。究其原因,一是开港初期很多人对近代教育认识不足,依然倾向于传统的儒家经学教育;二是由于朝鲜是被迫开港,造成不少人对西方没有好感,抱有偏见或恐怖心理;三是一直以来的男尊女卑思想,使朝鲜人并没有女子教育意识。因此,初期进入这些学校学习的人主要是一些希望通过学习英语而走上为官之路的青年以及下层贫困民众的子女,培才学堂刚开办时的招生情况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对于这种新的语言的学习,朝鲜人把其视为登上更高一层官职的垫脚石。……我们的教会学校从 1886 年 6 月 8 日开始上课,一直到 7 月 2 日,共有 6 名学生。不久后,一名学生因为“村里有事”而离开,一名学生认为“6 月份不适合学外语”而走掉,另一名学生说“家里有丧事”后再也没来。……10 月 6 日,有20 名在校生,实际出席的人数是 18 人。

梨花学堂在初期也面临了同样的问题。

在搬进新校舍的前 6 个月,学校的课程是在Scranton的家中进行的,从给一个学生授课开始。所谓的学生是一位政府官员的妾,这位官员希望她学习英语,日后成为王后的翻译,这位女人只在这里学习了 3 个月。第一个长时间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在金夫人离开后一个月的 1886 年 6 月到来。这个女孩来到这里的原因是因为贫困,过了几天她的母亲就想宁愿忍受困难也不能把自己的女儿交给外国人。邻居们也责备她是坏女人、没有亲情的母亲,要不怎么会把自己的孩子交给那位老夫人。他们说短时间内可以吃饱喝足还不错,但以后要把孩子带到美国去,她的命运该如何啊。因此,在写了女孩绝对不会离开这个国家的保证书之后,她的母亲才稍稍打消了顾虑,几个月后这个女孩也安心了下来。第二个到来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家的乞儿,她的母亲曾在城门外被Scranton医生治过病。朝鲜人对这个女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了解到她在这里没有受到不当的待遇后,他们开始逐渐信任这位西洋夫人。在搬到山坡上的新家时,已经有 4 名学生,正月里增加到了 7 名。

可以看出基督教学校在朝鲜从无到有,规模和学生人数逐渐扩大。初期虽然经历了招生困难,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不论是民间,还是朝廷,都对这些学校产生了不小的热情。普通民众希望接受新式近代教育后能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甚至在年轻人中形成了一股英语热。朝廷希望通过近代学校培养所需的近代化人才,培才学堂和梨花学堂分别是在国王和王后的支持下建立的事实,也充分说明了朝廷统治者对此表现出来的关注。另外,基督教学校的教育理念也能被朝鲜人接受。例如,对于梨花学堂的教育, Scranton说:“我们的目标不在于使这些女孩儿适应外国的生活、衣服和环境。……我们只是满足于让她们成为比朝鲜人更好的朝鲜人。我们希望朝鲜人对朝鲜的事物抱有肯定的态度,而进一步通过基督教的教理使她们成为完美无缺的朝鲜人。” 可见,虽然培养基督徒是这些学校的主要任务,但他们尽量尊重朝鲜的风俗和传统,尽力培养符合朝鲜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也是当时基督教采用的一种渐进主义政策,使得朝鲜人对基督教学校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

初创时期,这些基督教学校虽然在名义上是学校,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具备学校应有的教师、规模和设施,教育内容上也不可避免有一些不足之处。除培才学堂外,其他学校基本上都属于初等学校。 英语和圣经是这些学校共有的教学科目,梨花学堂还开设了算术、朝鲜语、唱歌、历史、习字等。 培才学堂在建校之初便开展了中等教育教学,大部分学生也都属于青年层,刚开始主要学习英语,1890 年开始进一步教授汉文、天文、地理、生理、数学、手工等。 除这些正规科目外,培才学堂还举行一些课外活动,如演讲会、讨论会等,给学生提供发表思想、学问研究、政治训练的机会 ,这在朝鲜的传统教育中是史无前例的。培才学堂不仅在教育内容上领先一步,在学校的经营和管理上也逐渐步入正轨。建校四年后,培才学堂制定了《学则》 ,对学校的学期、一天的上课时间、入学与退学程序、学费、成绩单发放、奖励等做出了规定,体现了近代化的教育管理方式。

朝鲜开港后基督教传教士开始在朝鲜建立近代学校,开展近代教育,给朝鲜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首先,他们把西方教育制度直接带到朝鲜,为朝鲜输入新学问、新知识打开了通道。其次,通过接受西方教育以及和西方教师的接触,西方的制度和思想也被介绍到朝鲜,使一直对西方抱有轻视态度的朝鲜人摒弃夜郎自大的固有观念,进一步认清自己的位置。另外,这些学校让贵族和平民的子弟无差别地共同接受教育,打破了阶级思想,建立了教育机会均等的规则。最后,基督教学校倡导女子教育,传播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SGyBi/egUoRmY+kTF591HWGWItRezWNYbHgTE+qHbRZNmXrt17zC+VD7/NBtBjX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