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及运行

一、教育机关与教育思想

19 世纪末,接触西方近代文明以前,朝鲜教育历经数千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育制度和体系。

朝鲜的教育机关主要由成均馆、四学、乡校、书院及书堂构成。从教育水平来看,成均馆相当于高等教育机关,四学、乡校和书院属于中等教育机关,书堂进行初等教育。在行政管理上,成均馆和四学只在京城设置,由国家直接设立、经营与维持,最高行政机关议政府下设的礼曹对其进行管理。乡校由地方官厅负责,礼房对其进行管理,书院及书堂由个人进行经营。在法令与规定上,朝鲜王朝初期制定的《学令》与《经国大典》是各教育机关运行的基本法规,对学生课程、每日活动、读书、讲经、成绩以及学生的言行等各项制度进行了规定。下面分别介绍各教育机关的教学与运行。

(一)成均馆

成均馆相当于近代的大学,其前身是创办于高句丽时期的太学,兼有祭祀和教育功能。根据《经国大典·吏典》规定,馆内设官员 38 人,“成均馆掌儒学教诲之任”,分别为知事、同知事、大司成、司成、司艺、祭酒、司业、直讲、典籍、博士、学正、学录和学论。 馆内招收具有进士或生员资格的儒生,定员为 200 人。

由于儒学是朝鲜王朝的统治思想,成均馆的学习科目也以儒家经典为中心,主要有“四书五经”及《近思录》《性理大全》《通鉴》《左传》《宋元节要》《经国大典》《东国通鉴》等,这些科目与朝鲜科举考试中文科考试的内容是相对应的。在讲授方法上,相对于学官的讲解,更强调儒生的个人学习。对于所学内容,儒生要回答学官的质询,学官满意后方可进行后面内容的学习,因此每个儒生的学习内容和进度各不相同。在学习内容的考核上,主要有学官日讲、礼曹月讲、学官旬制、议政府和六曹的堂上官每年 3 月 3 日和 6 月 6 日进行的年考。学官日讲与礼曹月讲为讲经考试,学官旬制与春秋年考为制述考试。讲经即对某经书的部分内容进行背诵与讲解,制述意为写某种文体的文章,如学官旬制的上旬文体为疑、议、论,中旬为赋、表、颂、铭、箴,下旬为对策与记。《经国大典·吏典》讲经考试成绩记为“通”“略”“粗”“不”四等,制述成绩共分九个等级。 这些考试成绩在官员推荐和文科考试中起一定的参考作用。此外,成均馆的学生还可通过各种特殊考试直赴文科初试、会试、殿试,或给予特别的恩典,如三年举行一次的式年试。文科初试中,通过成均馆的馆试选拔 50 人,在馆学习 300 天以上的进士或生员给予应试的资格。

成均馆承担了“明人伦,成人才” 的教育使命,其教育目的不仅在于学问的学习,还致力于培养国家统治所需要的人才和官吏。在学习内容和考核形式等方面,成均馆都与选拔官员的科举制有着密切的关系。成均馆作为朝鲜的最高学府,不仅推动了朝鲜儒学的发展,也为朝鲜王朝培养了大批治国理政的人才,成均馆教育是朝鲜传统高等教育制度发展的最高峰。

(二)四学

四学位于京城,与成均馆一样同为官学,分别为东学、西学、南学及中学,各招收 100 人。8 岁以上,具有良人 以上身份的人可以入学,学生不限于京城,地方学生经过推荐也可入学。四学的教育思想、方法与成均馆相同,只是学习内容要简单。学习科目以《小学》和“四书”为主,《孝经》《三纲行实》《朱子家礼》《史略》也广泛学习。四学的学生可以参加成均馆举行的升补试,合格后进入成均馆继续学习,也可参加生员试和进士试。

四学内设教授与训导各两人,“掌训诲所管儒生”。《经国大典·吏典》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有讲经和制述两种形式,主要通过学馆内日讲、礼曹月讲、四学合制等进行。其中,四学合制的讲经考核内容为“四书”,要求背诵,每学选拔 10 人,共 40 人;童蒙考《小学》,背诵 4 处,每学选拔10 人,共 40 人。共计 80 人通过合讲试取。制述考试中,每学选 40 人,共 160 人,由大司成试取。《经国大典·吏典》学馆与礼曹的讲经考试成绩在年末时经过综合计算后报告给国王,在升补试或进士试、生员试中作为参考。

(三)乡校

乡校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朝鲜时达到繁盛,每个郡设置一所。乡校属于地方中等教育机关,由各道的首领监司负责监督与管理。虽由地方财政运营,但为了鼓励地方发展教育,国王也经常下赐学田,派遣守令和教授官负责乡校的设置与教育,并把乡校的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评判标准之一。

乡校在制度上模仿了成均馆,不仅供奉儒家先贤,也兼具教育功能。校内设教授、训导和学长,人数和职责根据学校规模大小而不同,学生数量多的 90 人,少则 30 人。 学习科目分为儒家经典、史书、文学,最主要的是“四书五经”、《小学》《家礼》,其次是《孝经》《性理大典》《三纲行实》《近思录》《通鉴》《宋元节要》《楚辞》《柳文》《古文珍宝》等。

乡校学生的考核形式也分为讲经和制述。讲经为每天进行的日讲,制述由守令每月进行两次,为月课,月末将成绩优秀者报告给观察使,减少其户役。每年六月的都会也进行讲经和制述考试,给予成绩优秀者直接参加生员、进士试复试的特别资格。对于日讲、月课成绩不好者,则使他们转学译、医、律或做书吏(一种下级官吏)。

除学校教育外,乡校还发挥了社会教育的功能。通过把《三纲行实》翻译成韩文,举行讲习会,向妇女和儿童讲授。养老礼、乡饮礼、乡射礼等仪式的举行,也对敬老、礼仪、德行等方面的教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书院

朝鲜最早的书院受到朱熹白鹿洞书院的影响,由丰基郡守周世鹏于1543 年建,名为白云洞书院。1550 年,名儒李滉建立绍修书院,并受到国王的赐匾,为赐额书院。此后的书院也多受到朝廷下赐的牌匾、书籍、田地、奴婢等,可见书院是由个人设立的民间教育机关,政府对其实行支持和奖励政策。

书院一般由士林人士建立于乡野之中,建有奉祀名儒先贤的祠和进行教育活动的斋,同成均馆和乡校一样,兼有教育和祭祀的功能。书院的儒生都为地方青年子弟,教师一般由上有司、山长、洞主、首任、院长等担任,大多是可为人师表的退休官员、隐退之士或博学德高之人。来书院学习的儒生大都以参加科举考试为目的,各书院的学习内容虽有不同,但《小学》、“四书五经”是必学的教材。儒生的学习和考核主要是讲经和问答,讲经按时间分为日讲、望讲、月讲和旬讲。

由于朝廷对书院的支持,书院数量一度迅速扩大,朝鲜肃宗时期一个道内达到了八九十所。 但到了 17 世纪中后期,书院的弊端和问题开始显现,书院逐渐成为士林势力的聚集之地,激化了门阀派系和朋党政治。大院君主政时期,实行了裁撤书院的政策。19 世纪中叶后,大多数书院已经丧失了其教育功能。

(五)书堂

书堂源于高丽时期,是由纯粹的民间力量设立的初等教育机关。与官学相比,书堂数量众多,设置于各个村落,主要针对一般百姓子弟提供最初级的教育。

书堂的成立比较简单,一名训长和一间教室即可,训长并不需要学问深厚,对汉文有一定认知就可以担任。一般有四种成立方式,一是训长自身为了生计或事业经营书堂;二是较富裕的有志人士成立书堂教育自家子弟;三是几人联合共同招收一名训长成立书堂;四是一个村子设置一个书堂。 书堂的学童年龄大小不一,7、8 岁和 15、16 岁的较多,也有更大的。

书堂的学习科目一般从《千字文》开始,以后逐渐学习《童蒙先习》《通鉴》《小学》《四书五经》《史记》唐宋文及唐律。除了讲读这些书外,还进行制述和习字。完成书堂教育后,学童可进入上一级学校,即乡校或四学继续学习。

朝鲜传统教育制度下,没有国家组织建立的初等教育机关。书堂以其简单灵活的组织形式,通过教授初步的汉文和儒学知识,承担了一般百姓子弟的初等教育任务,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以上考察了朝鲜传统封建教育机关的设立、运行及教育内容等,可以发现这些教育机关之间呈现了一定的阶梯形态,但联系不紧密;教育内容主要以汉文儒家经典为中心,不能学以致用;政府官学对教育对象存在限制,能够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多数为特权阶层。到了朝鲜王朝末期,当日本帝国主义和西方列强加紧侵略包括朝鲜在内的亚洲国家时,朝鲜这种传统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已经远不能满足当时的时代需求。因此,当近代教育制度传入时,朝鲜对其打开大门,敞开了怀抱,对传统教育机关或废除,或进行了近代化改良。

二、科举制度

朝鲜的科举制度受到中国的影响,建立于高丽时期,朝鲜王朝时期沿袭了这一制度,并进行了整备。科举是朝廷选拔高级官吏的最主要手段,所有的官学教育都是围绕科举进行,儒生们的向学目的也是期望通过科举走向仕途,实现个人发展,因而科举与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朝鲜的科举考试分为生员进士试、文科、武科和杂科。

(一)生员进士试

生员进士试选拔生员和进士。完成四学或乡校学习的儒生可以参加生员进士试,合格者获得成均馆的入学资格,而后可以参加文科考试。生员进士试可以说是文科的预备考试,等于提前摘得了参加文科考试的资格。

生员试的考试科目是五经义和四书疑各一篇。五经义是在《诗经》《书经》《周易》《礼记》《春秋》中每书各出一题,之后改为选其中之一出题。四书疑是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出一题。进士试的考试科目是诗、赋各有一题,后改为二者择一。

生员试和进士试都需经过初试、复试两轮考试,初试选拔生员和进士各 100 人进入复试。初试在京城进行首尔试,地方进行乡试。除了这种正规初试外,儒生还可通过升补试、合制、公都会等形式,获得复试资格。升补试是成均馆的大司成对四学的儒生进行的诗、赋考试。合制也是针对四学的儒生,分为讲经和制述。公都会针对四学和乡校的儒生,每年 6 月,三品以下的文臣对四学的 80 人进行讲经或诗、赋考试,选拔 10 人进入生员进士试的复试,地方各道的观察使每年 6 月设立都会所,令文官对道内乡校的儒生进行讲经和制述考试,在忠清道、全罗道和庆尚道每道选 5 人,其他道各选 3 人进入复试。

复试在京城举行,最终生员和进士各选拔 50 人。考试结束后,发布合格者的名单,即放榜,并举行放榜仪式。国王端坐于宝座之上,文武百官列于两侧,合格者依次上前向国王参拜行礼,并接受下赐的白牌和酒果。生员和进士还与文科及第者一起骑马进行游街庆祝,之后举办闻喜宴、恩门宴款待亲人和试官。

考取生员、进士后,进入成均馆继续学习,文科考试及第后走上为官之路是最顺利的路线,但这只限于少数人。朝鲜王朝举行的 229 次生员进士试中,合格者共 47748 人,502 年中相当于每年选拔 95 人,而这些人中只有约占 6. 4%的 7438 人通过文科考试及第。 剩下的人中,一部分人通过荫试 或取才 获得官职,另一部分人也可凭借两班的身份,有权对地方乡民、下层民众进行教化,获得纳税、兵役、婚姻等方面的各种特权。因此,哪怕不能文科及第,儒生们也奋力成为生员或进士。

(二)文科

文科考试选拔文官,为式年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具有生员或进士资格的儒生可以参加。参加式年试需经过三次考试,分别为初试、复试和殿试。初试于式年的上一年秋天举行,复试和殿试在式年的春天举行。

初试要经过初场、中场和终场三场考试,中间各相隔一天。初场考经学,中场考诗、赋、表,终场考时务策,但不同时期也有调整。初、中、终场的分数计算在一起,作为最终成绩。初试在首尔、成均馆和各道举行,称为首尔试、馆试和乡试,分别选拔 40 人、50 人和 240 人。首尔试针对京城和京畿道内没有进入成均馆内学习的生员、进士。馆试针对成均馆的儒生,在成均馆获得 300 点,即在成均馆学满 300 天就可以参加。乡试在该地的生员进士试结束后的同一地点举行,只是考试科目和录取人数有所差别。

复试也分为初场、中场和终场,考试科目与初试相同。但复试有“科落制度”,在初场讲经中,如果每门的成绩不能达到“粗”以上,不能参加后两场考试。复试选拔 33 人,进入最后的殿试。

殿试是国王亲临现场对经过复试选拔的 33 人通过考试决定他们为官等级。殿试的考试科目几经变化,《经国大典》规定考对策、表、笺、箴、颂、制、诏其中之一,但一般都是考对策。殿试惯例是由作为考试官的读券官进行出题,征得国王的同意后再由儒生们作答,有时也会由国王亲自出题。由于殿试只是决定考试者的为官等级,因此很少有人落榜。如果文章没有完成或文理不通,可以等到下一式年重新参加殿试。

由于录用人数和考试次数的限制,式年试并不能满足儒生进行科举考试的要求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一般在国家有庆事或给文武百官和成均馆儒生鼓舞士气时,朝廷还另设一些不定期的别试,主要有增广试、别试、庭试、谒圣试、春唐台试、外方别试、黄柑试等,这些考试在考生资格或难度上与式年试相比会有所降低。

(三)武科

武科是选拔武官的考试,同文科一样每三年举行一次式年试,除了贱人 以外的人都可参加。武科式年试也分为初试、复试、殿试三个阶段。

初试在式年前一年的秋季举行,分为训练院 举行的院试和各道兵马节度使主管的乡试,院试选拔 70 人,乡试选拔 120 人。初试的考试科目只有武艺,包括木箭、铁箭、片箭、骑射、骑枪、击球,之后在保留了木箭、铁箭、片箭基础上,又增加了骑刍、柳叶箭、鸟铳、鞭刍。

复试于式年的春季在首尔举行,共选拔 28 人给予武官的任命资格。复试的考试科目分讲书和武艺,其中武艺的考试内容与初试相同,讲书考察对“四书五经”(择一)、“武经七书”(择一)、《通鉴》《兵要》《将鉴》《博议》《武经》《小学》(择一)及《经国大典》的阅读、背诵和理解。

殿试是对通过复试的 28 人进行为官等级的评定。殿试考骑击球和步击球,后在武艺 11 技中选择 1 或 2 个进行考定。

除式年试外,武科也设有各种别试,主要有增广试、谒圣试、重试、拔英试、庭试、观武才、外方别试、登俊试、进贤试等。

朝鲜王朝后期几次战乱的发生,使得国家对武艺人才的需求激增,因此武科通过增加式年和别试的举办次数、降低甚至取消身份限制等手段来增加武官的录用人数。这也导致武科的权威性降低,两班子弟避而远之,下层人民则利用其上升身份、免除赋役。

(四)杂科

杂科是选拔技术官员的考试,有医科、译科、阴阳科和律科,其中译科包括汉学、蒙学、倭学和女真学,阴阳科包括天文学、地理学和命课学。杂科设有式年试和增广试,通过初试、复试两次选拔,考试科目主要是相关的专业书、经书及《经国大典》。各科的选拔人数和主管官厅如表1-1 所示。

表1-1 杂科选拔人数与主管官厅

资料来源:国史编纂委员会.韩国史(10)[M].首尔:探求堂,1981:182.

杂科选拔的技术官员虽都是朝廷实行各项政策不可或缺的,但不论从观念还是制度上,杂学都受到两班阶层的排斥。从杂科选拔的人数相对较少,选拔考试中没有殿试这一程序也能看出杂科的地位。因而,杂科也逐渐成为下层民众谋求身份地位上升的道路之一。

从制度上来看,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激励儒生钻研学问的同时,也为青年子弟的为官开启了公平竞争之路。但到了朝鲜王朝后期,随着政治经济发展的逐渐衰落,科举的诸多问题显现出来。两班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利用权力通过各种手段谋求在科举考试中的特权,如通过别试降低考试资格和难度、在考试过程中徇私舞弊、操纵官员的任用等。另外,科举自身的弊端也凸显出来,如考试内容较单一空疏,缺少自然学科等。

因此,朝鲜亟须一种新的制度来取代科举制。 gMqjIdF6OCn0ME1zp4Hp7n6UZioIUt20Kg+1HZ4V94+VJAPGzh63Po0hFatfcIX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