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我听一位老农民说过,抗战时期英都曾经举行体育运动会,是和当时因为抗战内迁到英都的泉州晦鸣中学合办的。他说他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是他本人没有参加。这位老农民还说,他听说运动会的项目有篮球、跳远、铁球(铅球)等。但没有提供更详细的情节,且又没有什么证据,并未引起我的足够重视。随着岁月的推移,英都在抗战时办过体育运动会的知情者几乎都逝去了。直至今年两件文物的发现,才有力地证实了英都在抗战时期办过两届运动会。
这一话题的重提,源于 2018 年 5 月 25 日我在微信公众号“英都乡讯”发布《往事钩沉·话说当年南英中学》一文,当晚即收到了摄影家洪宗洲发来的消息,称发现一件见证泉州晦鸣中学抗战时内迁英都的实物,该实物还可以证明英都乡在抗战时举行过一次体育运动会,并附有该实物的照片。他说,这照片是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万冬青提供的。
该照片照的是一件精致的德化白瓷墨盒,盒盖上写着:
优胜纪念/泉州晦鸣中学第七南安英都乡第一届联合运动会/百折不回/洪权能敬赠/1940
字为隶书体,遒劲有力。配有山水国画,画面显示,江边岸上有苍松古树,曲干虬枝,江中有两叶扁舟扬帆竞渡,破浪前行。
这确是一件能够证明 1940 年即抗战期间英都农民与内迁英都的泉州晦鸣中学合办过体育动会的实物,堪称“文物”,信息量很丰富。
一、泉州晦鸣中学内迁英都后,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学校能在抗日烽火的艰难岁月中坚持教学,还照样开运动会,师生的顽强精神值得钦佩。
二、泉州晦鸣中学内迁,也促进了英都山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1940 年英都乡能够举行首届运动会,是与晦鸣中学联办的,可见晦鸣中学起了带动作用。
三、体育运动会得到英都乡开明士绅的支持赞助。纪念品的赞助者洪权能是农民,民山村塘边街人,他不但种粮食,还在英山开辟茶园数十亩,种植乌龙茶,堪称是英都第一个规模化开发茶业的茶农,至今英山还留有“茶寮”建筑,并成为英山自然村的一个标志性地名。据说洪权能当年开发这片茶园并无盈利,主要是他做长远规划,投入多,尚未回收。但他的开拓精神值得赞许。一个农民在 20 世纪 40 年代能够赞助体育运动会,其精神和眼光都是难能可贵的。纪念品上的勉词“百折不回”,也体现了他的创业精神。洪权能在 1950 年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因他的茶园雇有长工而被划为“地主”,他的田地以及开垦山地建造的茶园、“茶寮”都被没收了。
这一件文物的发现,使我非常兴奋,立即把这一发现写成报道,继续在微信公众号“英都乡讯”上发表。没想到消息报道之后,立即收到网友洪锡章在该报道文章后面的留言,称他家收藏有一件英都乡第二届运动会的纪念品,是一对白瓷花瓶,并用微信发来实物照片。照片虽然不甚清晰,但可看清“第二届”字样。之后,在外经商的洪锡章回到英都,与我通了电话,再次提起“英都乡第二届运动会”的话题。
2018 年 6 月 30 日,我在英都镇大新村的竹仔林自然村拜访了洪锡章先生。洪锡章是洪维贵的孙子。洪维贵是民国时期英都乡最后一任乡长,是泉州晦鸣中学因抗战内迁英都及后来英都创办私立南英中学的实际参与者。
洪锡章告诉我,他收藏的这一对瓷瓶,是爷爷留下来的。他感慨地说,爷爷留下来的东西不止这一对瓷瓶,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大都散佚无踪,所幸这对瓷瓶一直保留下来,实属不易。
这是一对放在案桌上供插花用的白瓷花瓶,对称二只,高一尺许,属德化白瓷。瓶的一面为国画蜻蜓荷花图,另一面有毛笔书写的行楷题字,自右至左竖写:
南安县英都乡第二届泉州晦鸣中学第八届联合运动会优胜纪念/大好身手/会长王岫松赠
铭文没有署时间,我推断当在 1944 年前后。楷书字疑为王岫松手书。王岫松是泉州晦鸣中学内迁英都时的校长,在英都任职七年多。
我告诉洪锡章,这是一件能够证明英都乡在抗战时期举办过两届农民运动会的文物,很有历史意义,值得珍藏。
我认为,在那全民共赴国难的抗日烽火中,英都乡农民在晦鸣中学的配合下,举行了两届运动会,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在那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最危险时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抗争的精神风貌,闪烁着爱国主义的英都当代文明之光。
还应指出的是,与第一届运动会的优胜奖品相比,署名有了变化。第一届联办单位冠名是晦鸣中学排前,英都乡排后;第二届则英都乡排前,晦鸣中学排后。这个变化绝不是王岫松先生的谦虚,而应该认为是,第二届英都乡运动会参与的人多了,规模大了,排名就发生了变化。据调查,两届运动会都不设冠、亚军,一律发优胜奖,这也体现了在外敌当前的特殊时刻举行的运动会,其意义重在增强体质,重在增进团结,而不是为了争名次、夺锦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