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是封建时代统治者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忠义、节孝、寿考等建造的。为了垂之永久,多为石结构,故又称“石牌坊”。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这里已经看不到古代的牌坊了,青年人对“牌坊”这个词十分陌生。有人到安徽省歙县旅游,看到了保护完好的古代石牌坊建筑群,才知道牌坊是怎么一回事。歙县现在保留有各类古牌坊 82 座,是我国著名的“牌坊之乡”。
英都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牌坊。霞溪村现在的“格林坊”“坊脚”两个地名,就是这里曾经有过牌坊的明证。可惜的是,这两处牌坊群都毁于 1958 年的破除迷信运动中。
牌坊因其具有表彰性质和教化功能,都建于村头、路口等车马通行的必经之处,跨路跨街而建。古代英都陆路出乡的最主要一条通道是通往英溪口的大路,由格林(碧林)出乡,经仑苍的楼美寨码头乘船,可直下县治丰州或府城泉州,这是一条官路,行人不断,所以牌坊建在官路经过的春亭和格林两个自然村。因为有了牌坊,这两个自然村的村名也就被改成“坊脚”和“格林坊”了。
按表彰的类型来划分,牌坊大概可分为下列几类。
功德坊。用于表彰官员功勋显赫,如山东省有座“四世宫保坊”(因一人建功,加封太子太保,追赠父亲、祖父、曾祖父三代,同为太子太保,故被称为“四世宫保”)。
科第坊。如状元坊、会元坊、进士坊等。最有名的是广西桂林的“三元及第”坊,是为陈继昌中解元、会元、状元而建造的。陈继昌是我国古代科举史上最后一位连中三元的进士。
贞节坊。这类牌坊是为表彰烈女守节尽孝、抚孤成长的事迹而建的。
此外,还有孝子坊、寿庆坊、慈善坊等。
总之,牌坊体现了我国封建时代倡导的忠君爱国、建功立业、好学奋进、慈善仁爱、持贞守节等思想观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
牌坊的形制有立柱出头的“冲天式”和立柱不出头的“不冲天式”两种。规格最常见的是“单间二柱”和“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的大型牌坊则比较罕见。高度则有“二楼”“三楼”等类别。
牌坊多为石结构,但也有因就地取材条件限制而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砖石混合结构的。各种风格的牌坊建筑,形成了中华独特的建筑技艺。
牌坊可以按建造经费的来源分为 4 种等级,这 4 种等级都在牌坊顶楼的“圣旨牌”中显示出来。
一、御制。皇帝亲自下旨,国库出资建造,这是等级最高的。
二、恩荣。皇帝下旨,地方财政拨款建造。
三、圣旨。皇帝下旨,申请旌表的人自己出资建造。
四、敕命(或“玉音”)。皇帝口谕准建,申请旌表的人自己出资建造。
还有一种坊是用来标示建筑群或街区名称的坊,这种坊通称“门坊”。门坊是地方官府或民众所立,与“圣旨”无关。大多建在祠堂、庙宇、衙署门口或街区路口。2008 年 4 月建于英都金交椅陵园神道入口的“金交椅古地”牌坊,就属于门坊一类,是典型的冲天式石牌坊,“三间四柱”,造型古朴,雕工精美,是民山村洪冰练捐建的。
查考了各种相关的历史文献,我发现在英都本土曾经有古代建造的牌坊 6座,都是石结构,建于明清两代。牌坊位于格林坊的有 3 座,位于坊脚的 3 座。这 2 处牌坊建筑群都在今霞溪村辖区内。
位于格林坊的 3 座牌坊如下:
圣旨旌表洪有临妻史氏节孝坊,建于明朝;
圣旨旌表洪奕涊妻朱氏节孝坊,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圣旨旌表洪绍义妻黄氏节孝坊,建于清朝。
位于坊脚的 3 座牌坊如下:
圣旨旌表洪奕旷妻黄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
圣旨旌表洪士纲妻叶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
圣旨旌表洪鸣珂妻郭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
以上 6 座牌坊均毁于 1958 年。
还有旌表英都人建在外地的牌坊 4 座,分别为:
一、恩荣旌表明万历壬辰科“会元”、皇帝钦点二甲第一名进士洪启睿的“金殿传胪”坊。明万历年间建,位于泉州通津门外,毁于何时不明。
二、圣旨旌表洪有秩妻戴氏贞节坊。明崇祯年间建,建于惠安县黄塘镇坊脚戴氏墓道,毁于 1958 年。
三、御制旌表洪启熙妻傅氏节孝坊。清顺治九年(1652)建于晋江县赤涂乡(今泉州市鲤城区赤涂自然村),在 1958 年大跃进“开荒造田”被毁。
四、圣旨旌表明嘉靖己未年南安黄襄、洪有第、欧阳模三人同登己未科进士的“三进士”坊。明嘉靖年间建,位于丰州南安县衙门前,毁于 1958 年。
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在英都重建历史牌坊,既可彰显英都洪氏先贤之功业、德行,激励后人励志奋进,又可为建设美丽乡村增添文化景观,我认为这是很好的建议,可以经审慎论证后,择地重建。
2021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