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宗教有着悠久的历史,既有本土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的宗教(如佛教等)。各种宗教活动场所的建筑物,名称也各不相同。宫、殿、观、馆是道教活动场所的名称。寺、院、岩、庵是佛教活动场所的名称。还有一种称为“庙”的,也偶见于道教和佛教的活动场所命名,但实际上真正称为“庙”的建筑物,奉祀的大多是非道非佛的民间信仰神祇。
至于伊斯兰教,活动场所称为“清真寺”,基督教的活动场所,则称为“教堂”。
道教是我国本土的宗教,有着悠久的历史。道教的活动场所主要有观、宫、殿、馆、坛、洞。
观。“观”字的本义是向上观望,是古人观天象的地方。用“观”来命名道士的修行场所,据说起源于汉代。汉武帝迷信仙术,建“延寿观”,请道士在这里“迎接天神”,乞求“长生不老”。上行下效,后来建观迎仙就蔚然成风,道教徒都把“观”作为修行场所。北京的“白云观”,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道观之一。泉州的玄妙观(俗称“天公观”),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有学者认为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教宫观。玄妙观规模宏大,有三清殿、凌霄殿、灵官殿。在安溪县,则有龙虎观。
宫。宫在古代是人们对房屋的统称,从秦汉时期开始,帝王称他们的居所为宫,此后老百姓的房子就不敢叫“宫”了。随着皇家对道教的重视,把“宫”这一专有名词也赐给了道教的活动场所,如江西的太清宫、四川的上清宫,都是皇帝敕赐的。从此,道教的活动场所才有了“宫”的名称。南安市溪美的荣溪宫,就是道教的活动场所。现在英都的“宫”都是奉祀民间信仰神的,并不是道教的宫,如俗称为“董山宫”、“石狗宫”和“大寨宫”,其实正名是董山昭惠庙、长潭昭惠庙和千佛堂,奉祀的都是民俗神。
殿。在大家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中,凌霄宝殿是玉皇大帝住的宫殿,孙悟空大闹天宫,天宫就是凌霄宝殿。所以,殿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道教的建筑,多有以殿命名。闽南家喻户晓的“仙公”,即正一派道教崇祀的俗神杨救贫,祖殿在安溪县的经岭,名称就叫“进法殿”,由此分灵到各地奉祀,其建筑物也都称为“殿”,英都镇奉祀仙公的殿有十多处。
英都现存有一处最早的道教宫殿,即位于良山村高闾山上的“宝华殿”(又俗称“高闾仙殿”),奉祀“五谷大仙”(神农氏)等“九位大仙”,都是属于道教的神仙。宝华殿是英都现在仅存的纯道教宫殿。
馆。馆本是古代教书的地方,就是乡村馆学。小说《儒林外史》写道,秀才范进参加乡试屡试不中,他的丈人就骂他道:“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这里说“寻个馆”,就是找个乡村馆学让他去教书,去挣些银子。英都镇霞溪村的“溪益馆”,就是建于明代的乡村学馆,是教书的地方。后来这个“馆”字也用来为其他用途的建筑物命名了,如藏书的“图书馆”,藏展品的“博物馆”,外国使节的常驻机构“大使馆”,还有更通俗的餐馆、菜馆等。
后来,由于道教的流派不同,有的道士把修道场所用“馆”来命名,把道观称为“道馆”“仙馆”。但英都现在以“馆”命名的宗教信仰场所“水沟馆”“葛岸馆”“大墘馆”等,都与道教无关,都是奉祀民间信仰神的。
坛。正一派道教的道士居家修行的场所,都称“坛”,即在家安坛奉祀神仙,并立有坛号。民国时期英都的道士洪光汉法师,在家建“灵真坛”奉祀道教神仙“法主公”。他常年修行,经常为民众做法事祈福消灾,是南安西部有名的正一派道士。
洞。洞就是山洞,也是道家修行的场所。道家喜欢于山高之处修行,当然有山洞是最好的。洞中修行,既可避风雨、防暴晒,又可避免外界干扰,利于专心修行,这就有了“洞”。许多著名的道观大殿之后有“祖师洞”,就是当年祖师在这里修行过。后来一些小型的道教场所也有以“洞”命名的。
英都没有“洞”,倒是附近的安溪县墩坂村俗称“坂顶宫”的,就是道教的“洞”,其匾额为“会元洞”三字,系明嘉靖庚戌科(1550 年)会试第一名(会元)的傅夏器所题。南安人傅夏器出仕前曾受聘任塾师,在这里教书授徒。属于道教的会元洞奉祀清水祖师,可见在明朝时“清水祖师崇拜”就已经不是佛教的“专利”了。
佛教是外来的,传入中国以后,形成了中华佛教,而且分有各种流派。佛教的活动场所,主要有寺、院、岩、庵。
寺。“寺”最早是朝廷官署的名称,如“大理寺”,是执掌刑狱案件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相传在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的“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从此,鸿胪寺变成白马寺,成为僧人的住所,各地也都用“寺”来命名佛教的活动场所。
中华佛教的寺,有一套完整的规制。如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有些大寺还设有罗汉堂,供奉五百罗汉,还有僧房、职事堂(库房)、香积厨(厨房)、茶堂(接待室)、云会堂(接纳云游僧人的禅堂)等建筑。由此可见,不是所有佛教活动场所都可以称为“寺”的。
院。建筑规模比寺小的,称为“院”。院是僧人参禅的场所,故又称“禅院”。
岩。岩也是佛教的活动场所,依山势岩石而建。称为“岩”的佛教场所在闽南最多。英都镇的古竹岩(又名古迹岩)、狮子岩,都有巨大的岩石,岩石下有巨大的石洞,凭石洞而建僧舍。
英都古代佛教曾有“七岩八院”之盛,院大多建于隋唐五代,但因为是山区,只有院,没有寺。岩则南宋以后才有。
庵。庵也是指小型的寺,但多为尼姑修行之处,故又俗称“尼姑庵”。旧时文人也有以庵来命名书斋的,如清代文人冒辟疆的书斋叫“影梅庵”。但现在庵专指尼姑参禅修行的场所了。
我国有许多民间信仰的神祇,这些神在历史上都真有其人。他们生前有功业,事迹感人,后来人们为纪念他们而立庙奉祀。虽然他们也依托正一派道教的“师公”进行一些法事活动,但这些神祇既不是道教的仙,也不是佛教的佛。奉祀这些神的场所,大都以“宫”“庙”“堂”“馆”命名。闽南和中国台湾地区还有特殊的“王爷公崇拜”,也是属于民间信仰神祇。
宫。“宫”一词原来指有套间的房子,后来指许多间建筑组成的建筑群,最后专指皇帝的居室。再后来,宫也被佛教和道教用于称他们的庙宇。但现在实际上大多用于奉祀民间信仰神,如南安市仑苍镇蔡西村奉祀王爷神的寮洋宫。
庙。庙本是供祀祖先神主牌位的建筑物,皇帝供祀祖先的庙叫宗庙,王公大夫供祀祖先的庙叫家庙。可见在古代庙是奉祀祖先的,后来也被道教和佛教用于其宗教活动场所,常常被统称为“寺庙”。但现在实际上“庙”一字大多用于奉祀民间信仰神的场所。例如,著名的泉州市涂门街关岳庙(奉祀关公和岳飞),著名的南安英都董山昭惠庙(奉祀仁福王三位尊神)。
堂。堂本义是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的建筑,用于祭奠神灵之所。因此,奉祀民间信仰神的场所也称为“堂”,如英都镇芸林村的“广惠堂”,荣星村的“千佛堂”,英东村冲岳自然村的“积庆堂”等。
馆。现在闽南的馆大多是奉祀王爷神的场所,例如,奉祀五位王爷神的英都“水沟馆”,奉祀三位王爷神的英都“葛岸馆”,都是南安著名的王爷神庙,华侨奉其香火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分灵奉祀,仍然匾其额为“水沟馆”“葛岸馆”。
中国是有多种宗教的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宗教互相渗透,特别是福建的泉州地区,多种宗教信仰互相融合,和平共处,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现象。因而在宗教活动场所的称谓上,也有互相混用的现象。但总体而言,寺、院奉祀的是属于佛教的“佛”,宫、殿奉祀的是属于道教的“仙”,庙奉祀的是本来就是人的民间信仰“神”。本文介绍的只是较普通的常识,限于个人的知识,如有错漏,敬望识者指正。
2022年3月21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