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庄子的智慧及其历史穿透力

在中华文化的智慧海洋中,无论是意境的深邃还是论证的机智,庄子的思想都可视为裹带多彩浪花的触底深流。庄子以批判反省的精神看待既成的社会秩序及思想观念,采用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的形式,表达了不少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其许多思想观念始终闪烁着穿透历史的光亮。

一、物无贵贱的平等观

关于如何看待世间人与人的关系,中国传统社会确立并认可人之间的尊卑贵贱,儒法两家分别崇尚道德力量和行政力量而偏执一端,但对维护这种等级制的社会秩序并无二致。对世人普遍认可的贵贱尊卑观念公开说不的是庄子。庄子讲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秋雨大至,百川注河,黄河之神河伯欣喜地顺流到了海边,面对茫茫大海,他望洋兴叹、自感鄙陋渺小时向海神请教,其中就问到了如何确定贵贱。海神告诉河伯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庄子借海神之口告诉人们,世界万物本没有贵贱差别,差别在于人的主观认识,是人们只知道从物观物,而不懂从道观物所致。庄子说,井底之蛙不明大海,夏天的虫子不晓冬冰,因其受到生命的时限和狭隘环境的局限,只能以物观物,而不能以道观物。其实若从道的角度看,人聚气而为生,气散则为死,生与死也本无差别。细小的草茎与粗大的屋柱、丑女与西施等极具差别的事物,原都是一回事。庄子认为,人如果能突破自身局限,扩展胸怀,跳出物观,摆脱物念,从事物的本质和无限流变的过程中去观察世界,达到“道”的高度,就会发现万物没有贵贱之分。物无贵贱的论证表达了庄子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物之间普遍的平等观。

西方思想家直接宣称人生来平等,庄子则从对等级观念批判反思的角度论证人的平等性,不仅指出了贵贱等级观念产生的认识论缘由,也提出摆脱这一偏狭认识的途径。庄子的命题包含人与人的平等,且把平等观念扩展到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上,命题的说理性和彻底性都为其他思想家所不及。

物无贵贱的平等观支持人们用公平公正的眼光看待一切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看待人类与自然万物的相依关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其中提出让全体劳动者公平地享有发展成果,让不同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时推崇生态伦理、生态文明的理念。这些都不失为对物无贵贱思想的生动发挥。

二、物性为尊的自主观

既然物无贵贱,庄子自然而然地提出了物性为尊的思想,主张看重和尊重任何一个普通之物的物性。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郊外,鲁侯把它迎送进太庙,给它敬美酒、奏韶乐,献上祭祀用的上等饭食,而海鸟却慌乱四顾,忧惧悲戚,不敢吃一片肉,也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庄子认为,这是鲁侯用养自己的方法养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法养鸟,是不尊重他物的物性所致。庄子还讲了“伯乐治马”的故事:马,蹄可以踏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吃草饮水,抬足奔跑,这是马的天性,即使有壮丽的殿堂,对马而言也无用。而伯乐出现后却说:“我擅长调理马。”于是用烙铁打印记,用剪刀剔杂毛,用铲子削马掌,给马戴上笼头,用缰绳拴起来,关进固定的马棚,于是马就死掉了十之二三。后来的鞭打、驱驰、调驯,使马死得更多。庄子认为,伯乐治马尚且是违背物性,其他的所为就更是有害无益。

在庄子看来,物无贵贱,万物的物性没有优劣之别,都应受到充分的尊重。而尊重物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要让万物主体自主地选择和决定自己的生存方式。据此,人们在政治生活、社会服务和环境改造中,任何主体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社会生活中,谁也不能自认高明地设定别人的命运和幸福。自由自主才是尊重物性,合于天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确立各类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要求尊重企业和个人的自主经营权;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主张“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反对大国干涉别国内政,都能够看出庄子物性为尊的思想在当代也闪烁着光芒。

三、是非无定的认识观

庄子认为,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同,不同主体对事物自会形成不同的看法。例如,人睡在潮湿处会腰痛,泥鳅则不是这样;人在树顶会感到不安,猴子却不然。这三者究竟谁懂得哪里才是恰当的住处呢?人吃牛羊肉,鹿吃草,蜈蚣爱吃蛇,猫头鹰喜吃老鼠,这四者究竟谁懂得什么才是好的味道呢?人以为毛嫱、丽姬漂亮,可鱼见了会游到深水中,鸟见了会高高飞走,鹿见了会逃掉,这四者究竟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呢?这些问题根本没有答案,“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表明世上其实根本没有确定的是非。

非但如此,庄子进一步认为,世上的是非永远也搞不清楚。他说,我与你两人进行辩论,怎么能判断谁是谁非呢?必须请出第三个人来判定。但如果他的意见相同于你我任何一方,那就没法判定谁是谁非;而如果他的意见与你我都不相同,或者都相同,那也无法判定你我两人谁是谁非。所以,世间的是非没有定论。

庄子关于是非无定的认识观是中国哲学中的“不可知论”,这一论证生动地表明了真理判定问题在理性层面永远无法解决的困惑,具有深奥的认识谜底和深厚的思想含量,直到两千多年后,马克思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破解了这一认识谜团。

然而,庄子在此论证的人类认识的相对性,表达了一种无可辩驳的怀疑精神,他把人的平等观引入认识领域,要人们破除迷信,藐视权威,始终保持主体认识的独立性,是极富智慧思想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要求人们“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庄子的认识论观念对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极有裨益。

四、戒除妄动的无为观

既然要尊重万物之性,那庄子就顺势否定了违背自然天性的恣意妄为。庄子讲的“伯乐治马”就包含戒除妄动之意。他还讲了一则“混沌凿窍”的寓言故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有一次倏和忽一同到混沌那里聚会,受到了很好的招待。临别时他们想报答一下混沌,商量说:“人都有七窍以享受,混沌却没有,我们给他凿一下吧。”于是,他们一天凿一窍,七天后七窍凿成,然而混沌却死了。庄子借此指出人们的善意作为对自然物可能具有伤害,要求人们戒除一切主观妄动的行为。

庄子还预告了文明进步的副作用,他讲了一则“抱瓮灌圃”的故事:汉水边的一位老者要灌溉菜园,他凿隧道通于井下,抱瓮汲水,往返不止。孔子的弟子子贡看见了,给他介绍了一种机械取水的方法。老者愤然作色,表示机械之法他是知道的,但以机心弄机械,必在生活中弄机巧,最后反而会造成人生的苦恼,所以他不屑使用。庄子由此提醒人们,科技进步必会带来社会生活与文化心态的改变,但需要人类付出相应的代价,从而告诫人们应该慎用机巧,坚守无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的情况,制定了政府简政放权的许多措施,也强化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在生态保护上“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建立限制开发区域,这与庄子的上述思想是相通的,是无为主张的现实体现。

庄子的思想气度恢宏,博大精深,论域宽广,富含智慧,虽然时有片面之弊,但思想深邃,催人彻悟。《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愚顽怕读文章”,但从其续写《庄子·胠箧》、“作践南华《庄子因》”的情景看,他对《庄子》极为喜爱且极为熟通,庄子的思想智慧应是滋养他精神灵性的重要乳汁。在中国社会转型和全面改革时期,庄子思想中的批判精神尤为珍贵,它支持各类主体的平等与自主,推动人们对传统观念做出反思和消解。社会发展没有尽头,改革创新永无止境,庄子思想的历史穿透力必然永存。 4vlKNdDSrvqpKYZ4RqU4iqMTA3+nwRGHhyTqGIbmbauLXpPUMsKlisuvVs0ANxv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