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思辨之宗 大道之源
——《易经》的思维智慧

产生于殷末周初的《易经》,形成于民族心智开始定型的时代,它以特定方式凝结起华夏族成长阶段的时代精神,构建了风格鲜明的思想体系,其深层理念对后来诸子百家认识世界的视角和方法起了引导作用,对民族心理的发育、成熟也产生了深重影响,因而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社会,反观《易经》思想体系赖以确立的思维方式与思维特征,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诸多思维智慧。

一、系统思维

在对世界万物的归纳和反映上,《易经》采用了系统的思维方式。系统是由若干不同要素按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是将纷繁的事物从结构和功能上归为统一、整体看待的方法。

《易经》首先选用了八卦的系统化工具。八卦是用代表着相反属性的两种符号(--—),按三三为组的结构组合而成的八个基本图形,八卦中的每一卦都是一个独立系统。借助八卦认知万物,为系统思维的运用创设了前提。其次,《易经》的作者把八卦按上下方位相互叠加推衍,得到了六十四卦的更高层次的系统,并用这一卦画系统来比附说明世界万事万物的复杂变化。这一认知体系的建构表现出了更为鲜明的系统化思维模式。另外,《易经》在观察世界万物时,涉及了人、家庭、家族、国家、天下乃至天地宇宙等具有所属关系的各种系统,这一纵向互含的系统链进一步展现了系统的普遍性,强化了人们的系统思维。

《易经》的系统思维对人们后来的思维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如殷末的五行思想在春秋战国时得到了系统性的整理,由散状形态演化成了具备生克制衡关系的严密系统。兵家将战争的组织策划看作一个动态系统;医学将人及人的内脏器官视作不同系统;人们也认可了由天、地、人组成的宏观大系统,“天人合一”的系统观受到了广泛认可。

古希腊的思想家在世界构成上坚持单一的原子论,导致西方人看重个体价值、重视个人权益;系统思维则要求把组成系统的多项要素作为整体来看待,因而中国思想史上形成了看重整体的思想原则。《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儒家认为“《春秋》大(注重)一统”,法家主张“尊于一”,宋明时强调理、气一元论。虽然各派理论的出发点不同,但都毫无例外地表现了对整体观的推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的是整体高于个体的价值观;中国人在生活细节上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顾忌,也有“舍车保帅”的“一盘棋”思想;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受弘扬,这都源于系统观、整体观对民族思维的影响。

二、和合思维

在看待事物的关系上,《易经》采用了和合的思维方式。不同要素间复杂的依存、交感和转化就是和合,和合思维方式是看到相关联的事物在相互对立中相互交感、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思维方法。

《易经》中的“爻”有交错、联系之意,《说文》中直接把“爻”解释为“交”。八卦是由代表相反内涵的两种符号交杂而成的,其中蕴含的两端思维是和合思维的典型形式。《易经》每一卦都是按六爻构成的不同要素之间的交合,六十四卦代表着《易经》体系内互不重复和穷尽无遗的交合形式,足见和合思维是《易经》推衍的前提和根本。另外,在《易经》的卦象系统中,那些上下能发生交感的卦象则吉,如泰卦;相反的否卦,因乾上坤下,天地不交感,则不吉,否极泰来的吉庆态度就表达着对和合思维的肯定。

《易经》的和合思维与西方对立统一的矛盾思维略有不同,它关照的对象不限于两个,可以是一组要素群,并且它更看重不同要素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依存。和合思维对后来各家学派的理论建构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儒家明确提出“和为贵”,主张在社会生活中用支持、合作的和合手段来成就自己的功名与品格;《老子》认为“知和曰常”,主张通过不争、守弱的途径实现与对立的方面和乐相处;法家韩非也主张通过君主的权力运作实现“上下和调”的政治目标。中国人历来认为“水至清则无鱼”“兼听则明”,肯定异质要素与不同意见的积极作用。思想家和民众的理念各不相同,但“贵和”却是共同的思维原则。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倡导“和谐社会”,要求“推进协商民主”,这为和合思维在当代治国实践中大放异彩奠定了基础。

三、变易思维

“易”字在甲骨文中蕴含变化之意。《易经》以变动不居的思维看待世界,认为万物的变易会体现在自身各卦象的推衍过渡中,进而把认识和探求万物的变易视为自己的基本旨归。

通过卦象的推衍和体系的展开,《易经》表达了关于事物变易的基本思想:事物的变易源于内部要素的不同交合;变易要经历一个渐微积累的过程;变易超过一定限度,就会走向反面;等等。

《易经》的变易思维对后来人们有不少的启发和教益:正是感到了“亢龙有悔”“物极必反”的法则,孔子提出了中庸的处事方法,以防止“过犹不及”;老子主张以“知雄守雌”、坚守柔弱的方法,避免自身由强大走向毁灭;法家则用制度变革来应对社会生活的变易。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主张学识的“跬步之积”,认定要保持德性之纯就要“防微杜渐”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深受人们喜爱,也是因为其应变能力和多变身躯与民族的变易思维相契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认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进而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许多重大决定,这是用社会内部要素的调整来推动民族的发展复兴,古老的变易思维也在此得到了新展现。

四、人本思维

在观察世界万物及其关系时,始终以人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初级的人本思维。

《易经》卦画系统的创立及其推衍始终体现着对人类自身的关注。构成八卦的两个符号,其实就是对男女生殖器官的描摹,两者的交错表现着人类的生殖崇拜以及某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志。六十四卦的绝大多数卦辞直接说明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政治活动,体现着人生的立场,表现出对人事凶吉的看重。《易经》作者的着眼点和思考重心显然是社会人生,其理论的致思过程在于:以人类关系来理解和思索天地关系,又从天地法则的高度来领悟和说明人类社会。虽然论及天地自然等复杂的现象,但其体系建构的本位始终是人本身。

《易经》人本思维的导引,使百家争鸣的焦点总是在社会生活方面,在科技领域,与人的生命、生存直接相关的农学、医药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历史上,学术大家自认的使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价值立论使社会观、伦理观在中华文化中形成了丰厚积累。此外,人本思维使中华主流文化一直关注着人类社会“此岸”的存在状态,宗教神学始终未能取得主导地位。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确认并支持了中国传统的人本思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传统人本思维在扬弃过程中得到了发挥和运用。

黑格尔说:“《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在万木争荣的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是一株久历寒暑、最富年轮的劲松,其千难不衰的经历、抗风耐霜的生机和复兴在望的前景都是民族的外在表征,而以思维方式与思维特征表现出来的思维智慧,则是体现文化基因的一种内在意蕴。无论世间风云如何变幻,未来的兴盛终归会属于不弃智慧的民族。 BBdpTfuYL0tsc5RvMHzm+eRzod2FyiY+pBQbquLgeP/TixjhPDTKMssyYpKp9dv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