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阴阳学说中的和谐理念

阴阳原指自然界中日光的向背,引申为气候的寒暖。这一反映自然现象的概念被周代思想家加以抽象和利用,经后世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一种古老的哲学形态。阴阳学说是极具中国思维特征的哲学,其中体现着一些鲜明的和谐理念。

一、物分阴阳,相反相成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万物在根本基质上都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同时,任何事物作为具有特定属性的存在物,都具有与它相对的对立物,双方分别具有阴阳一方的属性。一般来说,阳与阴分别代表天地、动静、刚柔、暑寒、昼夜、明暗、上下、进退、往来、吉凶、生死、强弱等相反属性中的不同方面,甚至动物的雄雌牡牝、五脏与六腑,人类社会的男女、夫妻、君臣也都具有阳与阴的属性。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阴阳的划分与对立在客观世界具有极大的普遍性。阴阳学说把一幅充满差异和矛盾的大千世界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然而,充满差异并正相对立的阴阳两端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相互依存的。一是从万物本原上看,阴阳是原初太极的两重属性。万物都源于太极的运动,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中国思想家将这种关系用一个简易的太极图来表示,阴阳两端就像两条相拥抱的黑白两色鱼,它们是太极两种属性的显现,又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浑圆;离开了任何一方,相对应的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不能成为太极。二是从事物的构成上看,万物都分为性状相反的阴阳两个方面,如季有春秋、日有昼夜、地有南北、位有上下、人有男女、性有刚柔、物有动静、事有凶吉等,阴阳两端的任何一方都以对立方为存在的根据,双方相互依赖、不能分离。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任何事物都是通过对立的一端来证实自己、成就自己的。

承认事物的差异和对立,认为不同的事物应该相互配合而存在,这是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阴阳学说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最为形象、最为直观的发挥。

二、阴阳交合,和实生物

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阴阳两端相互交融和结合会生出新的事物,阴阳交合是新事物产生的必要条件。

自然界有寒暑之别,然而,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互推移而形成新的年份。同理,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太阳和月亮相互推移而有了新的一天。《吕氏春秋》认为,阴阳对立是宇宙的常道,天地运转,日月运行,四时更替,都是阴阳变化的结果,都是遵循阴阳往复的基本轨迹,阴阳之化在自然界具有普遍性。《黄帝内经》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易传》更是明确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天地阴阳的参合被看作自然万物生成的根本原因。

人类社会也是阴阳交合的结果。《易传》解释说:“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具有阴阳属性的男女两端相交合,最终衍生出了人类社会的某种国家制度(君臣上下)乃至全部文明礼仪,这正是以阴阳学说为依据的朴素直观的社会生成论。

阴阳学说非常看重事物的对立,认为正是对立双方的交合,才对事物的生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易经》上有一睽卦,睽是对立、相背之意。《彖传》上讲:“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认为睽在万物生成中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周代思想家关于“和实生物”的和谐理念,在阴阳学说中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

三、阴阳有序,盛极必衰

阴阳学说吸收了关于事物平衡的和谐理念,又进一步提出了阴阳有序的变化发展观,认为阴阳之间的交合和作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所谓“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这给和谐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易经》,是一套古人力图系统地分析阴阳各种变化现象、试图揭示阴阳变化微妙规律的思想体系。要把客观世界千变万化的现象纳入六十四卦的变化框架中去体认,本就是一种可贵的努力,尽管有失之模式化、神秘化和夹杂猜测的局限,但其中对生活现象的许多归纳和事理分析都不失某种直观朴素的合理性,其对阴阳变化规律的精湛认识和整个体系的完整严密至今仍有令人惊叹之处。西汉董仲舒提出了阳尊阴卑的观念,违背了辩证法的尊卑转化原理,却使阴阳学说在两端相分中获得了“重点论”的原则,也不失为一种带有缺陷性的理论发挥。

中医学是运用阴阳学说认识人体生理功能,指导人们祛病强体的大学问。《黄帝内经·素问》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把阴视为生理上的物质内容,而将阳视为内在的物质运动的表现,两者相依相辅,构成完整的生命。其中人体内的每一具体单位既与五行相比附,也同时具有阴阳的不同属性。中医强调“阴平阳秘(闭)”,认为人体阴阳平衡才是健康,视阴阳失调为疾病的表现,而治病的方法正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通过调整阴阳,补偏救弊,达到阴阳平衡的目标即可。

阴阳平衡是对立双方在一定变化幅度内的共存状态,如果变化消长超出了该幅度,就会物极必反,发生阳极生阴,或阴极生阳的转折。中国沿江地带素有“冬至一阳生,来复(转折)之时,必有东南风”的现象,就是因为在冬至阴气最盛之日,阴极生阳,当阳气初成时,就伴有东南风大作,这是阴阳转化规律在自然界的表现。《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为赤壁之战巧借东风,时间选定在十一月二十甲子冬至日,正是利用了气候的阴阳变化规律,可见文学演义中也有着科学依据。中医上讲究“冬病夏治”,也是利用伏日阳极生阴的原理,在阴气初成之时,对冬天的疾病提早治疗。阴阳两端盛极而衰、走向反面的原理是对自然现象的概括,也是阴阳双方追求平衡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

阴阳学说是具有中国思维特征的矛盾学说,这一学说不仅主张对立面的统一,并且强调对立面在统一体中的平衡和有序,它比西方的矛盾学说具有更丰富、更切合实际的内涵,不失为我们今天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丰厚文化资源。 +ERq0k0wz3hlNdJ8RNYIV6SUP/Qf6koW2SJbqDdW98QiyNhGSahmUbPHCsyMONH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