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老子》丰富了和谐文化的内容

和谐追求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意旨,诸子百家的理论学说对此都有精辟的见解和主张。成书于战国乱世的《老子》一书意在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的冲突纷乱,对和谐思想更是做出了极突出的贡献。

一、拓展了和谐思想的论域

《尚书》《国语》《左传》等典籍中的“和谐”都含音韵完美、政事通达之意,儒家、墨家和法家的学说均以社会生活为论述的聚焦点,其中的和谐思想重在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理想化关系,但其意蕴没有超出社会关系的论域。《老子》的和谐思想也对社会关系做了理想化的设定,但它并未局限于此,而是在论域上做了进一步扩展。

一是把和谐思想扩展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子》在此体现出了更深远的眼光,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自然万物都是内含平衡原则、追求和谐的,进而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和谐追求观。在《老子》看来,是天地自然在为人立法,人们的一切行为只有效法和遵从自然法则,才会“没身不殆”,避免危险。“道法自然”的思想告诉人们,人类的和谐追求不仅不能忘记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应以自然界的和谐为样式,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被明确地纳入了和谐的论域。

二是把和谐思想延伸进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内在感情、情绪及心气的平和历来易被人们忽视,但这些因素却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与保证。《老子》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并对其做了经典的阐述,提出了“知足之足,常足矣”的论断。在《老子》看来,生活中的许多祸患都是由内心的非分之念引起的,所谓“祸莫大于不知足”,而只要人们保持内心的知足平和之念,就必有生活中的和谐之乐。人的心理平和由此也被纳入了和谐的论域。

在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之外,《老子》加上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内心诸因素的和谐,进而构成了社会和谐的三个完整层次,使传统和谐思想的论域更为完善。

二、提出了实现和谐的基本方式

《老子》希望人们过上衣食足美、安居乐业的和谐理想生活,为此提出了实现这种生活的一些方式与手段,其特点是看重人心的改造,着力于人的价值取向的校正,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削减物质欲望,使人以知足常乐的心态面对周遭世界。《老子》把内心平和的思想一引入和谐领域,就直接将其作为和谐追求的手段,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明确提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主张“恬淡为上”,要求人们从根本上放弃浮华奢侈的生活欲望。这种行为方式是“道法自然”的基本要求,反过来成了避免社会争夺、保证和谐的必要手段。

第二,以柔弱处下的态度对待各种社会关系。《老子》反复对人们讲“柔胜刚,弱胜强”的道理,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希望人们始终以恭谦卑下的心态看待自己,放弃与他人的争胜。在《老子》看来,“守柔曰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柔而不争的方式将使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收到最大的和谐之利。

第三,以宽厚仁善的心态对待他人。《老子》主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即使对那些与自己不友好的人,也应该用善意来对待,这就是一个人的德性之美。所谓“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就是要求人们用醇厚无诈的赤子之心对待他人,以达到和谐相处的良好关系。

《老子》对上述和谐追求的手段做了经典概括:“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在《老子》看来,一个人只要持有了淳厚慈爱、俭朴知足、柔弱不争的上述三件法宝,无论在多么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都能保证自己生活的和谐舒美。《老子》还提出“上善若水”的思想,水柔弱处下,利于万物,不与物争,这正是人们在和谐追求中应该效法的自然德性。

三、设想了消除社会不和谐的措施

社会和谐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而不和谐的现象在现实中比比皆是,《老子》为消除这些不和谐设想了一些基本的措施。

第一,国家应在经济上减少对民众的索取。《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对民众经济上索取过多是社会危机形成的重要原因。《老子》批评了社会分配领域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实,要求政府效法的自然天道,采取“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方式,以消除社会的不和谐。

第二,主张政府放宽对社会的统制,实行无为而治。《老子》善意地提醒政府管理者,“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进而提出“以无事取(治)天下”的主张。《老子》赞赏政府对民众的正当事务支持而不占有、促成而不主宰的管理方式,主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提出政府管理效果好坏的衡量标准正在于民众的某种感受:“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即认为最好的政府管理是民众不知道它的存在,受到亲近和赞誉的管理尚在其次,其他的管理就更糟糕了。在《老子》看来,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争夺欺诈都是由政府的多欲妄为而引发的,取消了管理上的妄为,就消除了不和谐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三,主张政府管理者应去掉以自我为尊之心,以百姓的心愿为心愿,即所谓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提醒人们,江海之所以能汇集百川,是因为它居于下方,又提出“宽容才能公平,公平才能为王”。在《老子》看来,政府的管理若能像海纳百川一样集合各种社会力量,能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上位,并能以宽广包容和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不同利益群体,那政府就必能获得民众的支持,上下关系就自会和谐。

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持。《老子》关于实现社会和谐的方式不乏消极保守成分,其整个和谐思想的深刻性也与片面性相伴随,但无论如何,它丰富了和谐文化的内容,为后世的和谐追求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亦不失为珍贵的启示。 k7Puu05RIAoXEi5os1QW1uURFAa90gdmG1Assulll0B494U+Z+TU3hy6IQyTRdu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