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行思想中的和谐内蕴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历久承传的五行学说就深刻地内蕴着丰富的和谐理念,其中系统平衡的原则更是和谐理念的精华所在,至今对人们辩证地认识事物和社会都有无尽的启发。

一、五行学说是中国历久承传的一种哲学形态

五行,即五种常见的物质元素:水、火、木、金、土。这五种元素自古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不能离开的物质。中国先民们围绕人的生存问题思考物质世界及其本原,基于对五行及其相互关系的朴素理解,在夏、商时期形成了最早的五行思想。这一思想由殷商遗臣箕子对周初贵族做了完整叙述并被记载承传,西周末的史伯做了一定发挥。战国末年的邹衍提出了“五行生胜”的观点,即认为“木→火→土→金→水→木……”具有顺次相生成的关系,而“木→土→水→火→金→木……”具有顺次相生或相克的关系。西汉董仲舒根据《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行的排列次序,提出“比相生而间相胜”的思想,五行关系于是可以表现为如下图式:

(实线表示相生关系,虚线表示相胜关系)

二、五行思想体现着先民关于世界的和谐理念

五行思想不仅具备完美的和谐形式,而且包含着丰富的和谐内容。

从构成上看,五行思想表现出了鲜明的整体意识。先民们计数中的“五”寓有某种完满之意,先秦典籍中就有“五味”“五色”“五音”“五服”“五伦”“五常”等提法,“五岳”“五谷”“五湖”“五毒”“五香”“五经”及“五星”的提法沿用至今,“五行”中的“五”是对上述许多完满观念的概括表达。五行中的每一种物质元素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处在与其他元素的密切联系中;五种物质同时并存,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五行中不能单纯强调某一物质,也不能缺少任何一种物质,所谓“物一不讲”,正说明了五行思想内在的整体要求。传统文化要求人们强化集体主义思想精神,正是着眼于整体的角度思考社会。

从功能上看,五种物质元素具有性状不同的个性特征。在五行学说中,每一物质元素各自的功能十分明确,不能互相代替。古人认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它们分别具有咸、苦、酸、辛、甘的味道,有黑、红、青、白、黄的颜色,且代表着不同的季节、方位以及德性。这些具有丰富个性的元素只有互相配合和掺杂,才具有生成万物的本原意义。所谓“天生五材(五种物质原料),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由于五种物质元素各有自己的特质,在杂成万物中不能抛弃任何一个。因此,促成了中华先民很早就对事物个性的看重,形成了重“和”(不同物质相配合)卑“同”(同一物质相增益)的思维倾向,他们立足于现实功用的立场,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种“重和”的思想认识揭示了事物间个性与差别的珍贵性。事物的个性是该事物的价值之所在,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集合体,事物间正是基于不同的特质才得以相互依赖又相互弥补,构成它们共同发展的基础。

从地位上看,五种物质要素相互并列和平等,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五行系统中,每一物既生成他物,又被他物生成,它给下位物质输出能量,又从上位物质中吸收营养;而每一物既克制他物,又被他物克制;它在一种关系上占据主动和上风,又在相反的关系上转化为被动和下风。物无定胜,亦无定败。大家都不过是系统整体网链上的一个环节,是事物无限流变中的一定过程而已,只能在相互依赖中生存,在相互支持中发展。没有谁能舍弃他物而单独存在,也不能想象舍弃某物而能继续稳定的系统。因而,世界上没有绝对强大的事物,也没有绝对弱小的事物;没有绝对尊贵之物,也没有绝对低贱之物。正如庄子所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那种站在某一具体立场上自视高贵而轻贱他物的态度,仅仅反映着一种短浅的眼光和狭隘的心理。

三、五行关系体现着动态的平衡

从五行的相互关系上看,五种物质元素在存在和发展中体现着动态的平衡原则。在五行系统中,一方面,无论哪一物都不宜过分强盛或过分衰弱:如果一物过分强盛,那它必然既对所克之物造成直接抑制,又使所生之物因能量供应过多而片面发展;如果一物过分衰弱,那它必然会既因能量输出过少而制约生成之物的生存,又会使所克之物无所制约而畸形壮大,这都会对整个系统和它本身造成伤害。另一方面,无论哪一物都不会过分强盛或过分衰弱:过分强盛的物质必定在生成他物和克制他物中自身消耗过多,又得不到生成之物充分的能量供给,必然会促使自己走向衰弱;过分衰弱的物质则因在生成他物与克制他物中能量消耗减弱,而生己之物的能量支持仍源源不断,又渐次走向强盛。五行之间就这样在动态中保持着平衡,追求平衡成了五行学说中一条重要的思想原则。

五行学说关于事物发展的平衡原则深深地积淀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对人们的文化心理有着深远影响。比如儒家主张以“不偏不倚”的中庸方法处世,要求人们自觉维护社会生活中各种要素间的平衡,并且以“礼”的形式规定了各阶层人的名分等级和行为规范,试图为社会各阶层间的平衡与和谐提供统一化的参考标准和评价尺度。道家深深理解万物平衡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因而公开主张人们“知雄守雌”,不与人争,希望在与外界和谐相处的关系中保存自我。中国人一直视“扶弱抑强”为美德,而鄙视落井下石和趋炎附势,因为追求诸多力量的平衡是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坚固原则。

五行思想在数千年的流传中已经得到了中医科学的有力印证:将五行与人体各类器官相比附,进行辩证认识和对待,可以实现机体间的平衡,增强各器官的功能,祛病强体,保持健康。将五行思想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客观关系,给管理活动以重大指导;也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本企业与关联企业的本质关系,明白自己的功能与定位。同样的道理,将五行学说的思想内蕴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可以使人们对一定社会范围内各种要素的构成、功能、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形成辩证而科学的认识,对实现社会生活的和谐自会有无尽的启示。 7Er44QQoOVFugH7caBvfjX2QF+5B1AAqAdS/dfnLtsceiT1g/kY06j6uMiCGJNU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