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幸福生活的智慧
——老子的思辨哲学

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子一方面赋予了“道”对万物本根性、规定性的意义,建立了道生万物、道统万物的一元化理论体系,极大地提升了传统文化的理论思辨性;另一方面,他又以经验实例论证了恒常之道的特征,将其灌注于日常生活中,教人们如何认识事物、如何保持优胜和如何获得幸福,由此展现了充满思辨的生活智慧。

一、如何认识事物

老子洞察天道,指出“反者道之动”,认为天道的本性是变动,变动的本质在于相反事物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这一理念奠定了认识事物的前提。

在论述思想时,老子列举了人们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相反属性:如有无、难易、高下、长短、大小、前后、美丑、正反、善恶、直枉(屈)、洼盈、轻重、静躁、多少、敝新、刚柔、歙张、兴废、强弱、胜败、存亡、取予、进退、福祸、黑白、雄雌、牝牡、荣辱、生死、得失、薄厚、治乱、清浊、吉凶、左右、明昧、久暂、实虚(华)、终始、同异、彼此、人己、爱恶、唯诃、贵贱、古今、智愚、昭昏、彰微、逝返、闭开、结解、主客、夷颣、损益、巧拙、辩讷、成缺、寒热、形名、亲疏、利害、奇正、天人、抑举、有余/不足,以及争/不争、无为/(无不)为、知/不知、敢/不敢、信/不信、病/不病、足/不足等,归结为“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世界万物都包含着内在联结而又相互对立的趋势,对立趋势推动事物的变化,又寓含着变化的结果。

老子以实例论证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在车轴、陶器、户室等事物中,因为有了空虚的“无”,才具备器物的“有”,足见“有”与“无”的互相依存与难以区分。又如善恶相近、难易相成、福祸相倚、大智若愚等,都表明相反事物的内在相通性。

老子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深远的天道与物象常常相反。既然万物都包含着相反的趋势,那要全面认识一事物,就不仅要看到它的正面,还应把握其反面,这才是合于天道的认识。《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给贪欲致病的贾瑞送去风月宝鉴,叮咛说不可照正面,只能照背面。整个故事寓意深长地告诫人们,正面的美好与反面的丑陋是同一对象,识透事物的反面才是关键;只看事物的正面,是危险有害的!看来曹雪芹深得老子思想的玄奥。

老子从反面认识事物的思想是深刻而极富影响的。中国人历来相信利害相杂、福祸相倚、物极而反、赢缩转化的定则,主张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临强不畏,处弱无卑。人们有塞翁失马的挫折慰藉,也有月满则亏的成功警醒。这些都体现着对事物反面的顾及。

同时,老子这一思想也教给人们从反面入手的处事方法。欲取先予、知雄守雌、以曲求全,就是处事中主动占据反面,等待条件和机会以反得正的方法。天下大事做于细,治大国若烹小鲜,以不争而取胜,无为而(无不)为,以无事取天下——更是加入了生活的经验,把以反得正的方法推广到生存、生活以外的领域。

二、如何保持优胜

恃强而持胜是人的欲求和向往,然而,根据“反者道之动”,强大内含着毁灭,是危险的处世之道,老子因而提出“弱者道之用”,认为柔弱才体现了道的精神。

老子始终是从天道规律上看待事物的,他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一方面,强壮的事物跟随的是衰老和死亡,故难长久;另一方面,老子看到了柔弱之水的优胜性,发现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在强与弱的两相比较中,他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者不得其死,而弱小则富有生机。他据此提出“知其雄,守其雌”的持柔守弱的方法,意在保持长久的优胜。

老子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理人们都明白,但实行起来却是不易的。问题在于:“心使气曰强”。平静如水的心受到气的驱使,就会去逞强。老子因而指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只靠一时的力量,能战胜自己的逞强之气,才是真正的强者。《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在与诸葛亮对阵的祁山战场上避战守弱,在与曹爽较量的政治斗争中称病处下,他常常主动地规避强大,但他却是三国博弈中最后的胜利者。事实证明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现实性。

古老的易经思维崇尚阴阳和合,儒家一直推崇其中阳性的刚劲强健作用,主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老子则推崇其中阴性的柔弱和顺之德,认为“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从根源与本质上论证了阴柔属性的根本性。阴阳学说对阴阳两者的角色与功能曾有划分:“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持静,为阳之内守;阳呈动,为阴之役使。老子的贵阴贱阳与儒家的阳尊阴卑,实际是在阴阳和合的世界上选择了不同的人生定位:崇阴守弱看重人自身的生存,尊阳进取则看重人的社会责任,两种处事方法体现着处世观与价值观上的不同选定。

三、如何获得幸福

幸福是人现实中的一种生活富足状态,又是人内心的满足性感受。老子没有使用“幸福”的概念,但他认为,有一种合于天道、顺乎自然的生活,人在其中无祸无咎,安于平和舒泰(所谓“往而不害,安平泰”),这就是幸福。

根据道统万物的理念,人们要获得平和舒泰的生活,就应遵循天地间的常道。“无遗身殃,是谓袭常。”不愿招致祸殃,就要因循常道。相反,“不知常,妄作,凶”。不识常道而任意妄为,自会引来凶险,失去幸福。

在生活中,人们把欲望的满足视为幸福的获得,老子则看到了事情的反面,认定欲望是幸福的天敌。因为奢欲贪念销蚀了人的满足感,使“欲望的满足”永难实现,从而使幸福沦为水中之月,同时,“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奢欲贪念促使人背离天道,没有满足,恣意妄为,人生灾祸大多由此而起。正是欲望破坏了平和舒泰的生活,哪里还能带来幸福。

从表象上看,人是为了幸福才追求欲望,然而,天道运行与事物表象正好相反,人纵容了欲望,却从根本上失去了幸福,这是人类的误区和不幸。古典小说《金瓶梅》中的男女主人公心性机敏,大都生活富足,遗憾的是他们做了欲望的奴隶,欲望控身不自由,是欲望毁灭了他们的生命和幸福,使他们沦落成一个个可怜的人。当代社会的腐败案例,从来没有生计困窘的成因,无一不受贪欲驱使。贪欲使人走上身心受控、没有幸福的不归路。生活的逻辑一再告诉人们:欲望的确是幸福的天敌。

欲望之门并不能通往幸福,老子主张从欲望的反面入手,以“无欲”来获取幸福。他要人们“无知无欲”“见素抱朴”,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在生活中剔除欲望,时时感受到满足,这才是真正长久的幸福。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对欲望生成难免有刺激作用,比如“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但老子认为,人应该自觉地抑制欲望,“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以便在朴素的生活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安于平和舒泰。在老子看来,消除了贪欲,就是打开了一生幸福的闸门。

老子论及幸福时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是一种无欲、知足、知止的长久幸福观。他叮嘱人们:“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大道本来平坦易行,但人们好走捷径,往往弄巧成拙。其实,剔除了奢欲,在生活中知足知止,幸福就在眼前。

老子学说以生存、生活着的个体人为本位,揭示了深沉的宇宙法则,描述了淳朴的生活哲学,展现了简易的生存智慧。人的一生,无论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老子的思想都能给灰白的生活打上色彩,给前行的断途照出曲径,给孤寂的生命送上灵魂的温热。 WE6VVinzyzL9sIpau78Qw6mfGW0O41gQIxbafhynW/ZRT3wpfWRPYfc+NFi6ONk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