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心身疾病

在前面提到心理不健康的连续性状态时,并没有涉及心身疾病这一类别,因为在一般的学术研究中,从来没有把心身疾病视为心理不健康的范畴。但是,在一些著名的心理健康测量表中,确实有部分项目涉及身体不适症状。比如,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中,“身体发麻或刺痛”“呼吸有困难”“心跳得很厉害”“恶心或胃部不舒服”等都是典型的身体症状项目。在中医诊断中,如果患者在问诊中诉说到这些,会极大影响医生的病机诊断。比如,如果病人说自己经常感觉到身体发麻或刺痛,那极有可能是气滞血瘀;而如果说自己经常恶心或胃部不舒服,则极有可能是脾胃不和。那么为什么心理测量工具中会出现测量身体症状的项目呢?这是因为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的,即身心交互。关于这一理论,我们会在后面再详细讲解。在目前主流的心理学界,很少人是医学背景出身,因此,即使量表中涉及身体症状的项目,也将之视为参考性问题。由于知识的局限性,或者说“术业有专攻”,一般的心理学研究者不会将身体不适视为心理健康的一部分,而是将其单独称为躯体症状。

实际上,现代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表明,人的生理与心理是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为什么焦虑症或抑郁症患者经常要吃药的原因——当情绪发生严重变化时,身体内部的生物化学过程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或者说,当这些生物化学过程发生变化时,情绪就会发生明显变化,这是一个循环。有深厚医学背景的心理学家面对心理疾病时,更倾向于用“药片”来解决,而对没有医学背景的心理医生来说,也只能用“谈话疗法”了。

我们要以整体观来看待心理健康,时刻记住心身疾病这个概念。或者说,要始终记得身心交互这一事实。心身疾病也就是生理与心理同时发生异常状况的过程,并且在体征或症状上能够有明显的身体与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在现代社会,心身疾病很多,如从西医病名来看,冠心病、高血压、胃病、偏头痛,甚至是感冒和皮肤瘙痒等,都是情绪异常与生理异常的结合。当然,在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心理不健康与身体不健康可能不会同样严重,可能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心理不健康的原因往往要比我们想象得更为复杂。在很多时候,怪异的脾气、多变的情绪,可能往往是生理病理在悄悄变化的表象。而同时,身体上无法解释的疼痛或异常,也可能是心理疾病的躯体表现。比如,那些抑郁症病人,很多在前期都会有肩背部的疼痛经历,出现胃口不好或者不思饮食的情况。焦虑症患者很多有心悸、心慌、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前区不适(呈针刺样或隐痛、钝痛)等感觉,但他们到医院做身体检查却查不出明显的生理异常。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异常心理之下,往往隐藏着生理上的病理变化——分子层次、细胞层次上的变化是不容易被常规检查手段观察到的。

在西方的主流心理学中,心身二元论占据统治地位,心身疾病常常被称为“心理疾病的躯体化” 。现代医学研究似乎正在以不同的表述方式来验证中医心身观念的正确性。比如,现代研究发现,抑郁与焦虑的人更可能罹患缺血性心脑病,而且有缺血性心脑病并伴有抑郁的病人更有可能出现死亡。 这个机制最有可能涉及自主神经活动和血小板功能,而这两者都会受到抑郁的影响。这个解释与中医所讲“情志影响气血运行”是相似的。

按照西方主流心理学的观点,出现“心理疾病躯体化”的躯体化症状最多的是:晕厥、月经问题、头痛、胸痛、头晕、心悸、性问题、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便秘、腹泻、腹痛、呼吸困难、疲乏、失眠、关节或肢体疼痛和背痛等。在很多心理咨询案例中,也经常会出现这些症状描述。

课后练习题

1. 名词解释:心理、心理健康。

2. 辨析题。请分析下面的观点,看其是否有道理,并列出支持和反对该观点的事实或理由。

有人认为,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在特定文化或社会价值背景下,能够正确扮演并有效率地完成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心理状态,这一心理状态的反面就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疾病。

3. 建议阅读文献:

(1) Yang B, Wei J, Ju P, et al. Effects of regulating intestinal microbiota on anxiety symptoms: a systematic review [J]. General psychiatry, 2019,32 (2):9.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肠脑轴说”,即大肠与大脑是有关联的,焦虑与抑郁等心理疾病可能是大肠中发生了某种异常生理变化。

(2)胡江霞.“从心所欲不逾矩”——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分析[ 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 (2):4.

这篇文章涉及心理健康的定义与评价标准,值得一读。

4. 心理案例分析与判断。根据自己的常识,请评价下面两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李某,女,19 岁。家庭较为贫困。第一次高考失利,大专线也没有上,后来进了乡镇一所高中的高三复读班。平时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一直不理想。她对自己要求很高,志向也很大。她曾经对班主任说:我感觉大半个中国任我驰骋,我一定要考上中国人民大学。

(2)赵某,大学一年级学生。从小与父母分离,因为父母远到广东打工,他与爷爷一起生活多年。在一次与辅导员的谈话中,他说自己尽管是一个留守儿童,但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自己与班里的同学关系也很好,也乐于助人。还说,尽管很多人认为留守儿童一般会有心理问题,但自己心理很健康。在结束约 10 分钟的交谈后,临走时,他问了辅导员一个问题:“老师,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拓展阅读

心理健康的快速判断方法

作为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如何快速判断别人或自己是否处于心理亚健康或心理疾病状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直观判断。

1. 察看行为表现

外部行为是内部情绪、动机与认知的结果,是判断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依据。

(1)是否依然保持着正常的学习、生活功能。

(2)行为活动是否与环境、身份相符合。

(3)是否表现出与风俗习惯相背或让人难以理解的言行。

(4)日常行为活动是否明显增多或减少,行为模式是否发生了明显变化。

(5)是否能与身边人正常沟通交流。

(6)是否表现出厌世情绪或流露出自杀的想法,或者极端的言论。

(7)是否有威胁身边人群或特定个人的言论或行为。

2. 考虑情绪体验

在很多时候,极端的行为是由内心的极端情绪所推动的。尽管人类具有强大的理智约束力,但在很多时候,理智并不能约束情绪,反而可能被情绪操纵。因此,察看情绪也是判断心理状态的重要依据。

(1)整体上的情绪感受如何。高兴,极端愤怒,非常消沉,抑或特别具有敌意?

(2)情绪反应是否与环境要求、事件大小相匹配。

(3)情绪是否像往常一样稳定。如果有波动,波动程度如何。

(4)情绪是否受本人控制。

(5)情绪是否存在混乱、颠倒或前后不一致的情况。

3. 察看认知情况

这里的认知主要指注意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判断或推理能力等。如果从言谈举止发现认知不如平常,可以轻易判断心理处于异常状态。

(1)对常见问题的解释是否符合实际。

(2)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工作、生活或人际中的常见问题。

(3)注意力水平如何,是否如同往常。

(4)记忆力如何,是否有短期记忆或长时记忆的损害。

(5)逻辑思维能力是否正常,特别要看是否存在思维混乱。

(6)是否有正常连贯的自我认知,是否有自我怀疑或否定的情况。

(7)是否有强迫思维、幻想、幻听等情况出现。

4. 察看生理表现

身心是统一的,心理异常经常伴随身体健康异常。所以,察看生理表现也是判断心理状态的重要依据。

(1)睡眠模式是否改变,如变得不易入睡、睡得很浅、醒得很早等。

(2)饮食行为是否明显改变,如是否厌食或过度饮食。

(3)是否出现物质依赖,如突然吸烟、喝酒或使用其他不健康的东西来麻醉自己。

(4)是否抱怨身体不适,如头痛、恶心、身体部分疼痛、呼吸困难等。

(5)学习或生活节奏是否突然明显改变。

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在行为、情绪、认知或生理上有短暂的异常表现,并且这种表现多次出现,也要引起注意。这很可能是疾病初期的表现。 ER56AR73Eh3LoWcqGNummUXSZVqclDOdP14HEJXJzXYpzbYaPNlPN7ze86jGs+R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