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心理功能的一种状态,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学者对这一状态的表述是不同的。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与判断标准是自我评估与追求主动心理健康的第一步。本节主要介绍中国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在前面心理概念的解释中,我们发现心理的内容很丰富,从感觉、知觉到想象、记忆,再到情绪、行为与内部动力过程。一个健康的人,其心理内容的每一个方面都是基本正常的。但是,当谈到心理健康时,并不是对每个方面都要进行诊断,而是从心理的整体功能上进行评价,以判断心理健康与否。

心理学家达成这样的共识: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有效应对正常压力,使工作有效率,生活有意义,并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对社会做出贡献。

这个共识是一个整体上的功能性描述。对诊断一个严重心理不健康的患者来说,这个描述足够了。但是,当评价心理健康或不健康的不同水平时,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心理整体功能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和米特尔曼(Mittelman)提出了 10 个特征 ,来判断心理健康与否:

(1)有较为充分的心理安全感;

(2)对自己的能力有比较恰当的认识与评价;

(3)生活目标符合自己的情况,有比较切合实际的理想;

(4)能够从生活经验中学习;

(5)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6)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能够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7)在遵从社会规范与社会文化要求下,能够有自己的个性;

(8)在符合社会规范以及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能够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

(9)不脱离现实环境,行事符合客观实际;

(10)有完整与和谐的人格。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竞争的要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认为现代人心理健康应包括九个方面的特征,下面逐一阐述。

(1)智力正常

现代社会是智能化的社会,如果一个人没有正常的智力,其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出现明显的问题,这就谈不上心理健康了。因此,正常的智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这里的正常智力,是指不低于常人智力,智力超群尽管不正常,却不会损害其适应能力。智力正常与否未必需要精准的测量,通过日常观察也可以识别出明显的智力低下者,如“呆傻愚笨”者,在生活中明显不能掌握基本生存技能。有良好智力的人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较强,人际关系、事业追求、家庭建设等领域都能比较顺利,因此会有更好的健康水平。

(2)能够适应社会环境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各色各样的人共同构成了可能的人际网络,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增大了适应与生存的难度。但任何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现实的环境,不能逃离。陶渊明式的生活只是个别人的选择,不是生活常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融入这个复杂的社会,努力去适应它、改造它;既坚持向善向上的原则,又要适时妥协以待发展。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善则不立。灵活圆滑而又能坚持心中的原则,主动选择环境,融入环境,再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环境,这就是最高形态的适应。

(3)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是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也是行为适当的前提。不能客观评价自我,则行为失当,举止越矩,最终与现实抵牾,与环境脱离。当然,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也是随着生命的画卷逐渐展开的,是在社会实践中慢慢进行的,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就没有自己能力的展示,也没有观察别人能力的机会,便没有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因此,认识自我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悦纳自我是指承认自己的不足,但同时认可自己,积极评价自己的价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接受自己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量去弥补自己的不足,更要去发挥自己的长处,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肯定自己的生命意义。

(4)人格健全

人格健全是指意识清醒,内心所想、口头所说、行为所做以及情绪体验都是一致的,不矛盾的。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必备要件。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内心需要与情绪体验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会评估外部环境,通过行为达成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情绪与认知参与的意志过程。因此,其行为是一致的,有目的的,连贯的,统一的。人格不健全的人行为表现往往没有内在连贯性,其意识、情绪体验常常充满矛盾,不协调。比如,那些双重或多重人格的人,其原有人格系统被破坏,同一肉体之内还有其他不完整的衍生人格,这导致个体行为、意识与情绪呈现紊乱特征。

(5)心理、行为与生理年龄相符

人的心理发展与生理成熟是一致的,什么样的生理年龄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心理与行为。当心理与行为严重不符合生理年龄时,就是心理不健康。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生活,但个性化与社会化是统一的,严重背离社会化的个性化就是反常的不健康行为。如果一个 50 岁老者,还有着30 岁的认知、情绪与行为,若不是逆向生长,就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年轻或者老化 3 岁到 5 岁,都是正常的。

(6)人际关系和谐

人是在社会化中成长的。社会化,就是在人际网络中生存与生活。能够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适应环境的前提,也是心理健康的关键要素之一。当然,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与所有人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与那些和自己工作与生活有紧密关系的人和谐相处、融洽互助,就是人际关系和谐。实际上,人际和谐才能适应环境,人际矛盾往往说明个体在行为、认知与情感上抵牾别人,这便谈不上融入环境之中了。人类从来就是群居动物,没有人脱离人际网络还能保持心理健康。

(7)有较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是心理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从情绪表达上就可以看出来。如焦虑症、抑郁症或其他心理问题,皆可使面部情绪具有明显的特征。中医诊断病情时要望闻问切,把“望诊”放在第一位,又把“望神”放在“望诊”首位,就是强调了神志(情绪与意志的复合体)在健康中的重要性。情绪可以表达内心态度,但如果让情绪掌控了理智与行为,则是不成熟不健康的标志。在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过程中,情绪往往传达重要甚至关键信息,如果不能有效调节与管理情绪,则会使沟通失败。如果情绪表达常常与情境要求严重不符,或者与个体主观意愿明显相矛盾,这往往意味着某种心理不健康。

(8)有基本的道德感

道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绪与道德行为。心理健康应该具有基本的道德感,能够在人际交往中遵守道德规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有一定的同情心,当别人痛苦时,能够体会到别人的痛苦。反社会人格、精神质患者往往丧失了基本的道德感,他们喜欢将自己的快感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往往会在暗地里做出不道德或者伤害别人的事情。

(9)生活有意义,有追求

现在是物质丰富的时代,也是充分内卷的时代。物质富有而心理空虚,很容易产生生命无意义感,而欲寻求非常的刺激;而生活于贫困中虽努力挣扎却不见希望的人,很容易产生佛心与无助而躺平,这都不是健康的心态。“空心病”或者“丧文化”正是这两类的代名词。生命的意义在于有价值的追求,而追求又不能过于执着。因无意义感或颓废而产生严重心理疾病的人日益增多,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格外关注的。去做有价值的事情,让生活充满意义感,让生命活得充实,是这个时代心理健康的重要构成。

以上所列内容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也是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当然,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未必能够符合上面的所有特征,但是必须符合绝大部分的特征。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同时与文化、信仰以及环境有很大关系,很难将心理健康的含义具体体现出来。现代社会心理健康的含义比以往更多元化,甚至更个性化。尽管如此,我们要坚信,心理健康必须包括积极向上,人际和谐,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健全,生活有意义、有理想和有追求。 PHgPlNuRkofacpA9SKH14LfPAZrnf1vwK2yARr4ZVRpM00NsatUjCR6X0/qJ5Sy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