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理论流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它诞生于 20 世纪 20年代的美国,其早期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这一流派的主要内容包括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以及社会观察学习。尽管这三个理论在内容上有较大差异,但它们都围绕着个体学习的发生机制和产生条件来展开阐述,都是以“刺激—反应”为基础来解释人类的学习过程。在行为主义者看来,人类的学习行为,包括心理疾病,都是环境刺激的产物;人和动物的学习行为没有本质区别,都可以通过科学的观察进行描述、测量、控制以及预测。人类行为(包括情绪与认知)是在一定环境中学习的结果,治疗心理疾病就是一个改变行为的学习过程。

一、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以无条件 反射为基础而建立的“刺激—反应”过程。在一定的环境中,一个中性刺激先出现,然后很快是无条件刺激出现,伴随的是无条件反应。这一过程反复出现多次后,“刺激—反应”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学习行为产生了。首先,中性刺激变成条件刺激。所谓中性刺激,就是个体接触这样的刺激后,不会产生任何反应。条件刺激,就是指经过一定环境下的学习,这个刺激出现后个体会做出某种应答性的反应。其次,无条件反应变成了条件反应。所谓无条件反应,就是在一个无条件刺激出现后,必然会出现的应答反应。比如,杏子出现(无条件刺激),个体口腔有涎液分泌(无条件反应)。条件反应就是通过后天一定环境中的学习,当刺激出现后就会伴随相应的反应。“杏子”这两个汉字一出现(条件刺激),个体口腔有涎液分泌(条件反应)。最后,学习行为产生了。因为个体学会了这样的“刺激—反应”联结:“杏子”汉字——口腔有涎液分泌。

现在完整地重新表述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第一步,呈现中性刺激:“杏子”这两个汉字(所谓中性刺激,就是看到它没有任何反应)。

第二步,呈现无条件刺激:杏子实物(所谓无条件刺激,就是说这是先天或遗传形成的,不需要后天学习,见到它就会有相应的反应)。

第三步,出现无条件反应:口腔有涎液分泌(之所以是无条件反应,是因为看到杏子实物,就会分泌涎液,这不需要后天学习,是先天形成的)。

重复这样的过程,最后达到这样的效果:

出现杏子两个汉字,而不出现杏子实物,个体就会口腔分泌涎液。

注意,在最后的效果里,杏子两个汉字由原来的中性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而涎液分泌由原来的无条件反应,也质变为条件反应。总之,个体学会了看到汉字“杏子”,就会产生行为“分泌涎液”。

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是由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发现的。他以狗来进行实验。给狗投喂食物时,他把食物放在狗的嘴边,狗就开始分泌唾液,这当然是一种无条件反应的行为。如果在给狗投喂食物时,首先呈现一个中性刺激(如铃声),然后再很快呈现食物,这样反复几次,就会发现,狗听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也会分泌唾液。当一个中性刺激跟随无条件刺激反复出现几次后,最后即使在无条件刺激不出现而只有中性刺激(此时已变成条件刺激)出现时,也会引起只有无条件刺激才会导致的反应(此时已变成条件反应),这就是初级条件反射的形成。在初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入一个新的中性刺激,而建立次级条件反射。由于人类具有概念与语言能力,这样概念与语言就变成了条件刺激,从而可以通过语言与概念建立起复杂的条件反应系统。实际上,人类难道不正是通过语言来学习复杂的行为吗?

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包括如下几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1)强化。就是在呈现条件刺激后,要给予无条件刺激,以便来增强条件反应的强度、频率或延时。强化是形成并且维持条件反应的基础。如果没有强化,即使是间歇性的强化,条件刺激也将慢慢地退化为中性刺激,最终使学习效果大大减弱,甚至消失。

(2)泛化。是指对一个特定的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应,可以由类似的其他条件刺激引起。或者说,条件反应也可以迁移到一个类似于原来条件刺激的情境中。比如,蛇是无条件刺激,它会引起害怕反应;蛇常出现在稠密的草丛中,结果人们看到草丛就会产生害怕反应。泛化可能是很多心理疾病能够发展的原因,因为在一种情境中学会的行为,在类似情境中可能会得到强化。

(3)分化。分化是与泛化相反的过程。在泛化发生后,为了达到只对特定条件刺激起反应的目的,对类似条件刺激导致的反应不给予强化(不给予无条件刺激),这样,类似条件刺激导致的反应泛化就会慢慢消失。也就是说,个体能够把特定的条件刺激与其他类似的条件刺激区分开来,只对这个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分化反应是选择性强化与消退共同作用的结果。

(4)消退。已经形成的条件刺激——条件反应这一联结不再被强化,从而这个联结逐渐变弱,最终消失。这就是条件反应的消退。比如,如果狗只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则开始时唾液分泌会很多,但如果不继续给予(间歇)强化(在铃声响后给予无条件刺激——食物),慢慢地,铃声将不会再诱发唾液分泌。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

尽管经典条件反射可以解释部分人类的学习过程,但它所揭示的是人类被动应答外部刺激的过程。实际上,人类对环境有主动的适应性,在更大范围内,人类的学习是一个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过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键在于,有机体(动物或人类)在环境中发出一个行为,这个行为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并导致某种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如果是积极的,那么,有机体会继续重复前面的行为;相反,如果是消极的,那么有机体很可能会抑制前面的行为。这样,有机体就知道,在环境中应该发出什么样的行为,因为它知道了特定行为所带来的结果。也就是说,有机体学会如何去主动适应这个环境。根据学者斯金纳的观点,人类在后天学会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尽管这有夸大之嫌,但人类相当多的行为确实可以用这一原理来进行解释。

那么,既然人类的行为可以由行为的结果所塑造,是否可以设置一定的环境结构,使特定的行为能够导致特定的结果,这样就可以有目的地预测、控制和塑造人们的行为。基于操作性条件作用而产生的行为疗法,在很多行为问题的矫正中有非常好的效果。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一些关键概念如下:

(1)强化。简而言之,强化就是指行为由其结果所增强。强化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是指行为可以带来积极的事物,这个事物是个体所趋向的,所以行为得到了增强。而负强化是指行为可以导致某个厌恶性的刺激消失或者减弱,所以这个行为也得到了增强。比如,孩子尖利的喊声是母亲所厌恶的,母亲打了孩子一巴掌,孩子停止了哭喊,母亲所厌恶的刺激消失,这样母亲打孩子巴掌的行为得到了负强化,以后孩子一旦哭喊,母亲定会再给巴掌。人们喜欢金钱,努力工作后工资会提高,所以努力工作的行为被高工资正强化了。

(2)惩罚。如果说强化总是增强行为的频率、强度或延时,那么,惩罚则会减少或抑制某种行为。比如,教师不喜欢学生迟到,如果某位学生迟到了,教师就会让他课堂外站立 10 分钟,这样学生的迟到行为减少了。这就是惩罚过程。必须注意的是,强化总是增强行为,而惩罚则是减少行为的发生。

(3)消退。此处的消退与经典条件反应原理中的消退概念是一致的。即某个行为被学会之后,如果强化逐渐淡出,那么,这个行为也将慢慢减弱,直到消失。比如,努力工作的行为是被奖金正强化的,但随着奖金停发,努力工作行为也不再被正强化,这样努力工作的行为就减弱直到消失。需要注意的是,要达到彻底消退,就必须完全消除强化;如果偶尔强化,那么,行为很可能被增强,而不是消退。比如,售卖产品时的抽奖活动是一种偶尔强化,它非常有力地强化了人们的购物行为。

为了使行为不出现消退,但同时也为了节省强化的成本,可以使用间歇强化,或者偶尔强化。这就是强化程序的设置。斯金纳发现,固定比率程序、变动比率程序、固定时距程序以及变动时距程序,都是非常有效的强化程序,它们可以使行为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同时也节省了强化的成本。

三、社会观察学习

早期的行为主义倾向于用“刺激—反应”这一联结来解释人类的学习行为,认为强化是影响学习过程的决定因素,而忽视了人类的内部心理过程,如欲望、动机、认知与情绪等。早期行为主义者认为,人们的内部心理过程是不可以观察的,是主观的,是不可以控制的,因此不具有研究的价值。而后期的行为主义者如班杜拉等人,则意识到人类内部的心理过程在“刺激—反应”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人们的认知、情绪或动机等意识内容在“刺激—反应”联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内容的参与,那么学习就不可能发生。这实际上是肯定了人们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班杜拉很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变量,他很少用动物来做实验,而是喜欢用人来做实验。比如,他在实验中发现,儿童在观看电视中的攻击行为后,在现实生活中更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由此,他建构了自己的观察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学习包括四个过程,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以及动机过程。通俗解释,就是个体认真观察榜样的行为,并且记住这些行为,然后在适当情境中就会表现出这些行为;在整个过程中,动机贯穿其中。比如,如果认为这种行为很有用,则个体就会很想学会它(动机强),那么,个体注意力就会更为集中,更认真观察榜样示范,对榜样的行为也会记得更为牢固,而未来在一定情境中也更倾向于重复榜样的行为。

班杜拉并不否认强化对学习的作用,相反,他非常重视强化的作用。他把强化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外部强化,个体通过观察,发现某种行为会带来有价值的结果,因为榜样这样做时就获得了好的结果。班杜拉在研究中发现,当榜样向儿童们示范一些行为时,儿童更喜欢学习那些得到奖赏的行为,而不愿意学习那些没有奖赏或受到惩罚的行为。同时,班杜拉指出,强化物是多种多样的,未必都是物质形式,它可以是微笑、社会赞许或朋友欣赏等。二是替代强化,即看到与自己情况类似的他人做出某种行为后,获得了有价值的结果,这时,这种行为的学习就会被强化。也就是说,别人这样做可以得到好处,我自己这样做也应该可以,所以这种行为值得学习。三是自我强化,即人们在发出某种行为后,积极肯定自己、赞许自己,这种行为也会得到增强。人们更倾向于表现出让自己满意的行为,而厌恶做那些自己不认可的行为,这就是自我强化。

四、行为主义疗法与心理健康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很多异常行为是通过后天环境中的学习而形成的,因此,也可以通过学习来矫正这些异常行为。行为主义疗法不关注与行为有关的内部心理过程,如潜意识、动机、欲望或情感等,而是关注外部环境变量。行为主义认为,通过分析环境,巧妙使用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以及强化程序,就可以改变患者的异常行为,从而矫正心理疾病。后面要学习到的肌肉放松方法也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此外,现在人们一般将认知与单纯的行为主义相结合,发展出了认知行为疗法。比如,先分析异常行为的认知原因,如背后隐藏的非理性观念,然后代之以合理的观念,并用行为主义的方法来观察记录合理观念的实践过程。在后面章节中,我们将会谈到一些异常人格的自助矫正,实质上也是基于行为主义原理。 nqbC7rupImrOkMhGpyWgwGQXBV5nKlPr2HgD3hpFgF+/oGgjfhI4PzM6yh+OiRV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