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在几乎所有的心理学教材中,凡是谈到心理学理论时,精神分析理论一定是开篇之作。其著名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也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他所提出的潜意识、无意识与本能,已经深刻影响了心理学之外的诸多领域。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人类相当部分的心理与行为确实深受潜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而很多心理咨询者也以能够使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进行心理治疗而感到自豪。甚至很多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士,也自诩经常使用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和评价别人的心理与行为。现在就开始认真学习这一理论吧。

一、潜意识与本能

在心理异常的理论解释上,无论如何也躲不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三个层次。所谓意识,就是指个体能够直接体验到的心理内容,是一个人始终保持足够理性的外显部分。潜意识又常被称为无意识,其基本含义是,人们在做出某些行为后,并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弗洛伊德认为,在潜意识中,充满着本能的、文明所不允许的原始欲望,特别是一些与性行为有关的欲望。当心理功能正常时,这些原始欲望是被意识有效管辖的,它们被压抑在心灵的最底层世界中。但原始欲望也是一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欲望,那么,健康的意识就会在现实条件下(如宗教、习俗与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去以合理的形式满足或部分满足它。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一种状态,无意识中的内容可以通过前意识而到达意识层面,而意识层面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前意识而蛰居于潜意识之中。根据弗洛伊德的看法,个体在生活中遭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后,与此创伤有关的记忆就会逐渐透过前意识而压抑在潜意识之中,当然,也会有部分记忆的线索若隐若现地存在于前意识之中。

在精神分析学家看来,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具有不同的功能。心理功能的正常需要三者达成和谐。意识能够清醒地认识现实情境,根据现实条件去实现自己的本能或原始欲望;而无意识是心理动力的源泉,尽管其中有很多内容是文明社会不允许的、不接受的。前意识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沟通媒介,无意识中的内容只有通过前意识才能被意识捕捉到,从而通过理性与现实的方式去满足无意识的欲求;而意识中的内容也只有通过前意识,才能将现实中的痛苦或创伤体验蛰藏于潜意识之中,这样意识就无须经常品尝与体会痛苦的体验。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人的潜意识中潜藏着大部分的心理内容与活动,好比是海洋上的冰山,露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只是意识层面,水下的部分才是重点,才是推动行为的动力来源。本能与原始的欲望一直在积极的活动之中,力求通过前意识发表自己的主张。但由于文明社会的习俗、宗教、道德以及法律的约束,意识不可能用行动去忠实地满足这些欲望。愈是不能满足,愈是感到压抑。压抑到一定程度,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关系就会失衡,从而心理功能不再正常,表现为心理异常。

弗洛伊德的本能观念认为,人从出生就开始带有原始欲望,这种原始的本能是生理与心理交界领域的未知部分,是生理能量在心理上的表达。这种本能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来源,它包括性本能与自我本能。后来,弗洛伊德进一步将本能阐述为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本能具有生物性,是生理状态的表达或需要的诉求,是生理上对某种物质或精神刺激的呼唤。本能的最终目的是寻求一种满足,以消除自身的紧张。

二、心理性欲的发展

弗洛伊德持有泛性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成分,性本能是所有动机的基础。很多心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与性本能不能得到疏泄与满足有关。他甚至认为,性是人类最深刻的潜力,它推动着人类去追求刺激与快感,其能量被称为“力比多”。健康人格与病态人格都与力比多的表达有关。弗洛伊德认为,在力比多的促动下,人格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口唇期(0~1 岁)。这一阶段以口唇区域为快感中心,婴儿用口唇来感知这个世界,他们的饮食、撕咬、含住、吐出等,都是口腔活动的主要模式。如果婴儿在这个时期不能得到口唇快感的满足,日后就会产生口唇区域的心理固着,如对烟酒零食和口香糖等有过分的依恋,在心理上也表现为依赖、悲观、被动与退缩的人格特征。如果口唇快感得到了满足,成年后就会显示出乐观、积极、开放与进取的良好品质。

第二阶段是肛门期(1~3 岁)。这一阶段的快感区域在肛门。粪便排泄时解除内急压力所得到的快感经验,使幼儿对肛门活动特别感兴趣,并因此获得满足。同时父母为了养成子女良好的卫生习惯,常常对幼儿的便溺行为订立规矩,加以训练。如果父母训练过严,则会导致所谓肛门性格,心理表现为邋遢、浪费、无条理、放肆、凶暴等;另一种是肛门便秘型性格,心理表现为过分干净、过分注意条理和小节、固执、小气、忍耐等。因此,弗洛伊德特别强调父母应注意儿童大小便的训练不宜过早、过严。

第三阶段是性器期(3~5 岁)。这一阶段儿童的快感区域集中在生殖器与其周围。这时儿童开始对性别有了初步认识,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产生异性偏好,并对同性产生排斥。一般地,把这种异性偏好称为恋母情绪,或者俄狄浦斯情结。从这个阶段开始,儿童开始发展超我的力量,用来压抑内心对异性父母的过分欲望。如果超我力量发展得恰如其分,儿童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与态度;如果没有得到恰当的发展,儿童就会深陷本我僭越的泥潭,未来会形成仇恨、自卑、嫉妒等不良人格特征。

第四阶段是潜伏期(5 ~ 12 岁)。这一阶段依然以生殖器及其周围为中心寻求快感。此时儿童开始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并开始深受学校教育的塑造。由于受到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影响,儿童将内心的性本能倾注到学习、运动与同性交往中(升华过程),这使原始的性冲动处于蛰伏状态。他们倾向于回避异性,多与同性交往,并形成与性别一致的行为方式。

第五阶段是生殖器期(12 岁之后)。这一阶段生殖器与其周围依然是快感中心。不同的是,由于性压抑的解除,先前口唇期与肛门期的性欲会减少,而主要集中于生殖器上。如果早期的力比多得到了释放,性本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这个阶段就会向着正常的人格发展;但是,如果早期没有得到恰当的释放与满足,这时的人格发展方向就会产生不健康的偏离,最终发展为变态人格。

弗洛伊德认为,在心理性欲发展中所形成的“固着”与“倒退”是心理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满足过多还是缺失较多,都会使心理性欲停留在那个发展时期,从而使成年人表现出这个时期的人格特征。此外,即使勉强发展出正常的人格,也会在成年时期由于遭受生活打击或应激事件而出现人格的“倒退”,即从成熟特征返回到幼稚水平。在生命早期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力比多的适当释放与满足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所在。成年人在遭受打击后出现的心理倒退,必须经过精神分析找出先前力比多受伤的具体情况,然后通过分析技术进行调整,从而使心理健康得以恢复。

三、自我防卫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来自本我和超我的对峙会给自我带来压力与紧张,所以自我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功能,发展出了不同的防御机制。焦虑、内疚、罪恶感与敌意等,都可能来自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为了协调两者的关系,自我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缓和人格内部的矛盾。自我防卫机制一旦形成并获得有效实践后,常常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尽管防卫机制可以保持人格功能,对心理健康有维护价值,但防御机制也可能是病态的。看穿防卫机制的真实面目,可以有效治疗心理疾病。

(1)压抑。压抑就是将引起消极情绪或认知的欲望、观念以及心理事件排除到意识范畴之外。比如,丧失钱财是让人痛苦的,那么就有意地不要提起这一事件。压抑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消耗心神,主动遗忘;二是,将需要压抑的心理内容深深地隐藏于潜意识之中,但这种蛰伏有时会再进入意识。压抑是人们最重要的、最为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心理功能保持基本正常的重要途径。

(2)升华。升华就是将本我那些不符合道德与法律要求的欲望和冲动巧妙地转化为社会期许的追求。比如,攻击是来自本能的罪恶力量,个体可以通过拳击格斗或者其他方式的体育运动,将攻击中的心理能量消耗掉。来自本我的原始欲望包含着巨大的心理能量,自我通过有意或无意的升华机制,将这些能量倾注到社会鼓励的事业之中,从而产生巨大的成就。在弗洛伊德看来,很多艺术家、科学家与政治家等,他们的丰功伟业皆可能是原始欲望华丽转身的结果。

(3)替代。替代就是为本能中的原始欲望寻找一个嫁祸对象,从而达到欲望发泄的目的,但同时又不会给自己带来足够大的威胁与伤害。比如,将针对领导的愤怒与攻击转嫁到一只猫的身上,对它连踹三脚。替代与升华都可以将源于本我的能量发泄出去,但升华的实现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而替代只是嫁祸于人,其实现过程不符合社会规范。替代有时是有意的,但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4)拒绝。拒绝就是指有意否认那些能够引起痛苦或焦虑的事件的存在。这是一种鸵鸟策略,故意无视,甚至自我欺骗。拒绝是比较极端的防御方式,它常常使自己与现实隔离,影响心理功能的完整与正常。当运用拒绝时,我们拒绝接受某些事实的存在。和压抑不同,拒绝不是说不记得了,而是坚持某些事情并不是真实的,尽管所有证据都表明是真实的。

(5)反向。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又唯恐自己会做出与之相应的行为,于是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表现出与之相反的行为,这种防御方式就是反向。换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的真实动机是成反向的。在性质上,反向行为也是一种压抑过程。比如,十分痛恨某人,并欲以攻击,但又不能,于是将这种恨意深埋心底,反而在交往中表现出热情和善意。

反向行为如果使用适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适应现实;但如过度使用,不断压抑自己心中的欲望或动机,且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轻者不敢面对自己而活得很辛苦、很孤独,重者将导致严重的心理困扰。在很多心理疾病患者身上,常可见到此种防卫机制被过度使用。

(6)投射。投射是指将自己内心不被社会接受的欲望与想法归为别人所有。通过把邪恶的欲望或冲动投射归于别人,可以使自己摆脱意识中伦理或道德的压力。比如,我们拒绝承认自己有异常性欲,却认为别人有。宣称世界充满猜疑和欺骗的人,无意识中承认他自己是猜疑别人的骗子。通过投射,保证了自我的道德性与伦理性,从而去除了羞耻感与内疚感。

(7)退行。退行就是个体在遭受挫折或失败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应对技巧和防御机制,退行到早期的某种习惯或应对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如获得别人同情,或减少内心焦虑。比如,在面临工作压力而产生焦虑时,会吃大量零食来减轻焦虑,而不是去积极放松自己。这时,就是退行到了儿童口唇期,通过口唇部位的刺激来减缓焦虑。

四、防御风格

防御风格就是个体在生活中经常或习惯性使用的防御机制。防御风格具有个性化,不同的早期经历使人们形成自己独有的防御风格。比如,某些人总是在工作中将自己的愤怒发泄到服务员或其他级别较低的员工身上,或者总是把自己的怀疑和担心投射到别人身上。

一般而言,不同的防御机制对自我的保护作用是不同的。明白一个人的防御风格有助于评价这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弗洛伊德经常用防御机制来解释人们的抑郁、焦虑与神经质行为。尽管心理健康的人在生活中也可能经常使用某种防御机制,但一般而言,较多使用防御机制并非适应性的,而是病态的。甚至升华过程也会因为过于关注事业而形成自我剥削式或虐待式的工作行为。

防御风格是健康的、适应性的,还是病态的、消极的,并不总是取决于防御机制本身,而是取决于具体事件、个人的依赖程度以及其自然年龄。如果一个成年人在面临挫折时,还是像小孩子一样倒地哭闹,这种退行防御,显然是非适应性的。一般来说,儿童常常依靠拒绝、否认或投射来应对他们面对的焦虑感,6 岁孩子可以否认他们曾经做过的羞耻事情,而使自己心安理得。但是,如果一个成年人常常使用拒绝、否认或投射这样的防御机制,他们就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出现社会适应困难。

为什么一些成年人明明知道拒绝或否认这样的防御机制是可笑的,却还是会使用呢?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在生命早期经历了不利于人格正常发展的压力事件。一些学者曾经测量了一组 3 岁儿童所经受的压力的数量。在 20 年后,这些学者又联系到这些人,测量了他们在 23 岁时习惯使用的防御机制。结果表明,成年后经常依赖于拒绝或否认这种防御机制的男性,在生命早期经历过最高水平的压力。儿童在遭受创伤导致的压力时,最常使用拒绝或否认这样的防御机制,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与紧张,所以,他们在成年后还会有意无意地继续依赖于这种防御机制。

简单拒绝或否认并不能真正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与心理机能出现问题有紧密的关系。与使用有效成熟的防御机制的成年人相比,经常依赖于拒绝或否认之类的不成熟并且无效的防御机制的成年人,更容易陷入抑郁与敌意之中,并且在生活方式上会有更多问题,如酗酒或吸毒。所以,成年期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与儿童期的经历有显著的相关性。

通过分析自己或他人的防御风格,也可以理解人们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些夫妻因为新生儿的降生而相互埋怨,生活充满冲突。细究他们所依赖的防御机制,就会发现,夫妻双方皆倾向于使用投射或者否认,甚至退行等防御机制,而不是理智地去解决新生儿所带来的家庭压力。相反,那些使用升华防御机制的夫妻,可以感觉到照顾新生命是一种成就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夫妻之间的感情会更深,生活幸福感也会更高。

五、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方法

弗洛伊德认为,婴幼儿期未能满足的原始欲望常常被压抑到潜意识中而形成心理症结,它是成年后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这些心理症结所包含的观念与愿望常常是不符合伦理规范的,并且会通过前意识而进入意识之中,与自我构成心理冲突。病人如果能够理解看透这些心理症结在意识中的各种乔装表现,就会有所领悟,心理症结也就会解开并释然,心理疾病就会很快缓解。如何有所领悟呢?自由联想与梦的解析是最有效的方法。

(一)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就是将心中所想所愿毫无保留地说出来。人们的所想所愿往往是杂乱无章、不合逻辑、违反道德伦理甚至是痛苦不堪、不愿让别人知晓的内容,但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些内容往往没有经过意识的加工,更能反映潜意识的本能欲望。同时,这些内容逃避了意识的审查,僭越指导行为与情绪,从而导致心理疾病。通过自由联想内容的分析,咨询师可以帮助病人获得领悟,打开心理症结,从而改善心理状况。

弗洛伊德发现,人们的潜意识之中隐藏着早年生活中被压抑的大量冲动、欲望与观念,以及强大的心理动力。人们要么不愿意表达这些隐藏的内容,要么愿意表达,但不能真实表达,而是通过象征、装饰或伪装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获得并穿透这些潜意识中的内容是打开心理症结的关键。

在自由联想的表达过程中,病人不能受到任何干预,咨询师也不能对病人的表达进行任何评价,也不能给予任何暗示与指引。病人也必须是非常坦诚地把自己所有的感受、所有的愿望都表达出来,哪怕是最为荒唐和羞耻的事情,最为无聊或无意义的想法。病人不能认为有些想法观念是毫无意义的,就不说出来,这恰恰是受到了意识的阻碍,违背了自由联想的原则。

(二)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是心中的本能欲望通过伪装后的象征性满足。经过自由联想的方法达到精神分析的效果,可以证明梦的分析也是有意义的。

梦的意义包括显意与隐意。那些明确表现愿望达成的梦就是显意,并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分析与解释。而那些痛苦、担忧、羞耻的梦,往往隐藏了真实的愿望,需要深入分析与解释,以揭露其隐意。如同人清醒时同时经历意识与无意识一样,梦也同时包括意识与无意识内容。这样,隐意的梦就可以被视为一种潜意识的过程。梦的隐意可以反映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

在清醒状态下,人们的潜意识内容会受到前意识的审查而不能表达出来,因此需要使用自由联想的报告方式;同样,在梦的状态下,潜意识内容也会受到前意识的阻碍,而不能被自我意识到,这时,自由联想是非常必要的。人们可以通过自由联想,将梦中的所有内容都自由表达出来,再结合生活经历、平时的兴趣爱好以及生活中的新近事件,对梦的内容进行解构与分析。

弗洛伊德在对梦进行解析时,往往使用象征或隐喻的方式,比如,他认为房子代表人体,小动物代表儿童,出生与水有关,父母代表权力等。此外,他经常从性的角度来对梦进行解释,从而形成了泛性论,认为梦中意境更多是对性的渴望与欲求。这一点很可能是过犹不及。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与精神病都是病态压抑的结果。由于个体缺乏自省或者分析自己的能力,不能清楚知道自己潜意识的本能呼唤,更不知道那个冰山之下的“本我”是自己行为的动力之源,所以会有很多即使自己也不能理解的异常行为表现,如强迫症、恐惧症或焦虑症等。精神分析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前意识中的线索,帮助来访者探究潜意识中的心理动力,寻找未被满足的欲望,并指导来访者以合适的方式来满足这种欲望,从而使心理功能恢复正常。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个体早年遭受的心理创伤可能会通过意识层面而蛰伏于潜意识之中,但情绪上的创伤并不是“藏起来”就会一了百了,它会通过某种非常隐蔽的方式,穿透前意识而进入意识层面,由于它是“隐蔽”的,甚至可以说是“乔装打扮”的,意识也不能认清其真面目,所以个体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受其摆弄。比如,一些早期丧失父亲的女子,会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年龄大自己很多的男人,但她的理由可能是这样的男人很成熟,或者很会照顾人。实际上这是潜意识之中父爱缺乏的隐蔽性摆布。 c6V9f3v4sOJ2DE6vuQ8rldcS1PF2eqUJmLsR1CazglVxSyNNod2YL0p72a4Q7Ia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