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心理疾病的个体因素

一粒米养百种人。在相同的环境中,有些人发展成心理疾病,而有些人能始终享有较为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心理健康状况与个体差异有紧密关系。本节主要介绍生物学因素与个体心理特征在心理疾病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物学因素

在生物学因素中,首先是遗传因素。用我国医学的话语来讲,就是“先天不足”。现代精神医学的研究已经证明,很多心理疾病的发生可归因于遗传,比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与人格障碍等,甚至是一般的焦虑倾向。由于同卵双生子的基因相同,因为某种原因他们从小被分开抚养,成年后一个罹患心理疾病,另一个也更有可能如此。也就是说,同卵双生子在心理疾病上具有很高的共同发病率。这与身体健康的情况是一致的。在严重心理障碍的研究中,如抑郁症,单卵双生子的共同发病率远远高于双卵双生子。其实,遗传对人心理的影响,何止于心理疾病?研究表明,即使是婚姻中出轨的概率,也与遗传有显著的关联。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遗传常常与环境、生活方式相互作用来决定疾病的发生。比如,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些坏的基因,但并没有罹患与之相应的疾病,这是因为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环境抑制了这些坏基因的充分表达,使它们“有意见也不能出声”。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生物因素与心理疾病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要努力选择与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如尽量远离压力过大的情境,同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如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摒弃不健康的生活行为,都可以抑制“坏基因”的性状表达,从而将疾病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

性别与年龄也与心理异常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焦虑症、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等的患病率在性别上有显著的差异,一般来说女性患病率要高一些。儿童的心理发育与年龄有关,当心理发育明显滞后时,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比如,中医所说的因肾精不足而致脑髓缺少濡养,那么婴儿会表现出智力低下的特征。也有一些特发于儿童与青少年时期的情绪或行为异常,如多动症、注意力缺乏症与分离性焦虑症等,这些都与先天因素有关。当然,有时也与后天抚育有关。

二、个体心理特征

先天禀赋与早年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因为心理特征不同,每个人在面对类似的环境因素时,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比如,经历早期逆境(如童年时间丧失父母)的人,会特别缺乏心理安全感,这样,在未来的生活中,当处理亲密关系时,与别人相比,他们的反应可能会更为强烈,甚至让人不可思议。

在心理学家看来,预测心理异常的重要个体心理特征就是人格。所谓人格,就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情绪倾向以及行为模式。这里的“日常生活”是指没有特殊情境要求或者压力的情况。比如,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主动与人打交道,同时与人交往时,也会体验到积极的情绪,这就是外向型人格;而有些人则相反,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发出交往邀请,在更多时候,宁可单独相处;对他们而言,与人交往很无趣,很不舒服,因为他们很少体验到交往的快乐,这就是内向型人格。这两种人格中,哪一种更容易导致心理异常呢?较多的研究指出,内向型人格的人更倾向于出现心理异常。

在这里请注意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人格特征并无好坏之分,但人总是在人际交往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因此,那些有利于社会交往的人格特征更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其次,人格未必是导致心理异常的直接原因,或者说并非前因后果的关系。某些人格特征也可能本身就是心理异常的外在表现。

根据目前研究,有两类人格特征与较为严重的心身疾病有明显的关系。一类是A型人格。这种人格的显著特征是:很有进取心与事业心,追求成就感,容易紧张,做事讲究效率,甚至走路很快,吃饭也快,总是有时间紧迫感。 A型人格的人更容易罹患心脑血管疾病。 另一类是C型人格,其典型特征是:情绪通常比较抑郁,倾向于害怕竞争,逆来顺受,有气往肚子里咽,爱生闷气,甚至过分自我克制、迁就、忍让。有这一类人格特征的人更容易罹患癌症。 这也是为什么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在就诊时,医生经常要叮嘱,在生活中情绪一定要开心,要乐观,不要生闷气。

避免心理健康异常,就要关注我们的情绪模式与行为模式。任何情绪模式如果有过分或极端的倾向,都是不好的、不健康的;任何行为如果过多或不足,也是不好的、不健康的。努力把握好度,让它们与当前事件或情境相一致,尽量向正常的、不过分的模式靠拢,就能增强心理素质,从而维护心理健康。当然,人格常常很难彻底改变,但我们可以让它在关键方面变得中和、适中一点儿。 rExpPn6ZmzgcP2M+SOOh48RTjNmdozSzRSYY4VQROAftzFCjffp8fpOhKCuX41Y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