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一:我认识的作者

我与作者是同事,是亲密的战友,读完他的《家、学、仕——自传式诗词画集》这本著述,猛然一惊,不由得从内心钦佩他的恒心和毅力,只知道他是军内信息化系统较有名气的专家,不知道他还有较深的文学功底,更不知道他还会填词作诗和绘画。他再三要求我对他的作品提出批评建议,我觉得很好,“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当代和谐的环境里,用文章、诗词和绘画描写走过的曲折历程,图文并茂,对后人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我不想就著作本身谈见解,作为长期在一起共事的战友,从生活和工作方面谈谈对作者的印象吧,也便于读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我们的作者。

与作者相识,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了,我当时在兰州工作,奉单位首长之命去中川机场接一位从原南京军区来的客人。这个人就是作者李林木同志,我们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多年后会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并成为好战友、好同事。在随后的一些全军后勤系统的会议中,从众多朋友的口中,更多地了解到作者的为人和他的业务情况,原来他是全军后勤指挥自动化战线上的元老级人物,是全军后勤首期计算机专业培训班的参加者,参与过很多科研项目开发,获得过多项军队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享有者,在全军后勤指挥自动化系统享有较高的威望。

在长期的共事中,他留给我的印象很多:首先是他有硬朗的身体,目光炯炯有神,这可能和他平时爱喝点酒有关。熟悉作者的人都知道,他每天都喜欢喝两杯,还比较喜欢吃甲鱼,他饮酒不贪杯,很少有人看到他醉酒,这不仅是因为他有好酒量,更重要的是他有较强的自制力,觉得喝够了,无论什么人,怎么劝也不喝了,很多年轻人都难以做到。由于吃喝有度,爱护身体,当今已过花甲之年的他,走路爬山许多年轻人都跟不上,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本书来,与他具有健壮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有关。另外他还有北方人豪爽耿直的性格,讲话直言不讳,办事干脆利落。外单位的朋友来到南京,无论他有多忙,常常亲自陪同,令客人感动不已。对本单位战友和同事,他也是有求必应,热情相助,他爱人在地方工作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常常一起帮忙,乐于助人是他们夫妻的共同美德。

他是总后信息技术成果评奖委员会成员之一,有些部门对科研项目报奖程序不太清楚,只要找他帮忙,总是热情相助,联系有关部门,跑前跑后,不辞劳苦,充分体现了作者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他经常参加军内后勤系统科研技术成果鉴定会,且常常被推为鉴定会主任,实事求是,严格把关,既不埋没相关单位取得的技术成就,也不无原则拔高技术成果的鉴定意见,深受研制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好评。在与人相处中作者从不绕弯子,坦诚相待,实话实说,有时也会产生分歧,发生争执,但总能很快在事实面前消除误会,取得一致,心平气和,一笑了之!总之,与作者相处,不觉得累,没必要存戒心,可以开诚布公,无所不谈,很容易交成知心朋友,相互信任,共同进步!

作者是我们单位的信息化技术带头人,到了退休年龄首长也舍不得他走,指示有关职能部门研究挽留办法或进行返聘。没想到上海警备区有关首长捷足先登,他刚退休就被聘为“上海市国防动员信息化系统”项目建设总工程师。他没辜负警备区首长的期望,立足当时国内外的信息技术前沿,迅速拟定出项目建设的总体方案,带领军地技术人员昼夜奋战,按计划搭建起上海市国防动员广域网信息化平台。依托该平台,由上海市和警备区主要领导参加的演练取得圆满成功,受到军委和军区有关首长的好评。演练后又在上海工作数年,为项目撰写和整理出一套16本200多万字的文档资料,年近七十才离开。他是我的亲密同事,我也为之高兴和自豪!

和作者相处这些年,深切感到他的人格魅力,对知识的渴望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令大家肃然起敬。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而作者仍能坚持几十年不落伍,出了这么多成果,带出了一大批人才,成为全军后勤系统公认的专家,在总参系统也颇有名气,实属难能可贵。如今退休后又抽时间完成了自己的传记式“诗词画集”,图文并茂,不仅记录了作者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轨迹,也给大家提供一个了解那段历史,熟悉那段经历的机会,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这种精神奠定了他充实的生活和收获颇丰的人生道路的基础。

该书文字叙述简洁,朴实生动,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图画反映生活实际,富有创意,具有较高的可看性;诗词用当代的文学语言填写,没有生僻的字眼,深奥的典故,易读易懂。古典诗词由于来自文言文时代,不少字和词的含义和现代不太相同,尤其是宋词,不加注释很难读懂,本书所作的诗,填的词,既遵循了唐诗宋词的格式,又使用当代的词组、成语,读起来生动上口,不费力气。此外,附件六的“诗词辨析”对诗词的发展,格式的变异,都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为我们较深地了解唐诗宋词的发展史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作诗填词做了较好的示范。

“家、学、仕——自传式诗词画集”所涉及的事件,很多同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读该书较容易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融入他成长的岁月中去,年轻人看该书可以从平民的角度去了解那段曲折的历史,从中受到教育,珍惜当前和谐的社会环境,发愤图强,努力进取!

最后要感谢作者多年来对我工作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心照顾,现实生活中作者是我的良师益友,从书中我又得到了更多感悟。希望读者朋友们也能从中得到收益与启迪。

赵西平
2011年10月20日于南京 nsRSXX1aL+Y38BptoHC65PteRx51FyGvOeBEBnG8dsdQyiR38HTkrAlgKOlHN5J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