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三次创业浪潮与中国创业环境

[创业故事]
他们创业了

在大巴车上,坐着一位穿着不俗的年轻人,他与他的三位同学都毕业于知名医科大学的中医专业,毕业以后全部做了中医,工作一年后不满足于现状,就相约下海创业。

时逢 1992 年的创业大潮,他们辞掉工作偷偷跑到了海南。思虑再三,他们最后决定做预防流行病的鱼药,防止鱼被疾病传染。他们所运用的知识是在上学时学习过的药理病理学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可以服务于人,也可以服务于动物。

开始时没有商标,只有一间很破旧的厂房,药生产出来后,不知怎么销售,后来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派他们中的一位去了江苏,找到一家农户,动员农户试用他们的预防药。为保证效果,他可以在农户家住一个月,吃住他来掏钱,如果效果好,农户就成为他们的代理商。不花钱,还能挣钱,这种好事农户自然很愿意。试验的结果当然很不错,周围的养鱼户都看到了,纷纷前来购买他们生产的这种预防药。他们就用这种办法,逐村推销,企业做了起来。

多年过去了,四位同学分别在国内不同的销售中心工作,每年聚会一次,既是公司大会,也是同学聚会。

思考题

1.为什么四位同学相约辞职,他们怎么做的?为什么他们选择了预防药这个行业?

2.他们使用的这种推销方法有何可以汲取的经验?从推广效果、推广机制、推广费用等角度讨论。

3.你注意过身边人的故事吗?试举一例。

一、中国的三波创业浪潮

(一)第一波创业大潮

中国的第一波创业大潮是民间自发的,如果不创业就没活路,这种理论被称为“生存创业”。中国最早的生存创业发生在农村——安徽省小岗村。那时,农村还很贫困,但安徽省小岗村农民却实行了土地承包到户。后来在政府的主持下,小岗村将土地承包到户推向全省和全国,不仅解决了农民吃饭的问题,也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显著特点是集体所有、分户经营,把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土地资源灵活的背景下,农村实现了生产要素的结合,产生了乡镇企业,许多创业者以集体企业的名义戴着“红帽子”走入了逐渐繁荣的市场。20 世纪 80 年代,城市改革启动,“包”字进城,城市中的国有、集体企业纷纷采取承包经营责任制。与此同时,出现了双轨制,既有计划经济的产品,又有市场自发调节的商品,乡镇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机会,大量的商品需求由乡镇企业来满足。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需求深受供给约束,各种需求都呈短缺状态,在灵活的制度、相对自由的资源和巨大的商业机会刺激下,我国出现了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自主创业浪潮,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最重要来源。现在很多知名企业多是当年的乡镇企业,比如美的集团、万向集团;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企业家,如万向集团的鲁冠球。

(二)第二波创业大潮

中国的第二波创业浪潮从 1992 年开始。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市场经济被中国主流接受,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意识到,市场经济可以致富,也可以消除双轨制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制度随之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前私有制经济被认为是公有制的补充,1992 年私有制经济的合法性得到认可。

这一年,股份制被正式化,股票交易市场正式挂牌,大量企业以股份制的方式进入市场。不久,国有企业彻底改革也开始启动,1998 年,“抓大放小”让国有企业大量退出,进入市场调控,再次掀起国内创业浪潮。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很多知识分子、政府官员、国企领导以及其他管理人员纷纷下海创业。

(三)第三波创业大潮

第三波创业大潮是从中国实施“双创”开始的,由国家政策强力推动,借助世界科技浪潮,形成了用创业推动创新的大潮。此后,中国社会的创业热情不断高涨,全球创业报告(2015)显示,中国的创业指数 79%,远远高于全球(51%)和亚洲(64%)。2022 年,中国平均每天新设企业 2.38 万户,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 5 200 万户。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成都、武汉等各种要素聚集城市的“双创”成果正在呈现指数级增长,中国进入了双创时代,区域经济在双创时代开始均衡,东南西北均有新的中心形成。

二、双创时代的到来

(一)何谓双创

2014 年,中国明确了双创作为实现转型基本战略,高质量创业作为转型的推动力,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政策工具。

所谓“双创”是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它不是一句口号和一般的号召,而是国家行动,是新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特别是通过新创企业的进入,推动在位企业转型。

转型是时代的基本要求。中国经过 40 多年的改革发展,形成了巨大的经济体量,但是也不断积累矛盾和危机,最大的矛盾来自快速的物质生产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不匹配。

与此同时,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创办的企业,依赖于产品数量增长,产品式样单一,质量低下,工艺落后,污染约束不够。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深度依赖当地政策扶持,在各种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中以投资规模博得政府青睐,进而不思提升自身素质、经营质量,以透支员工体力、当地环境和能源等来维持,造成了国家推转型,企业不转型之间的不一致。

企业有两个基本思维,一是不转型等死,这意味着,企业已经能够接受国家号召,认识到未来如果不转型,企业终究会衰亡;二是转型找死,因为在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下,那些不转型也不付出额外投入的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而转型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市场不一定接受那些新的或高质量的产品,产品价格也得不到保障,与这样的企业竞争,转型企业实在无能为力,更何况内部变革也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企业在这样的矛盾中挣扎、拖延、观望、等待,那些曾经为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作贡献的企业,因为不能有效快速转型而步履维艰,政策也不再对其进行重点支持。

在转型道路上僵持不下,中国启动了双创战略,把经济社会创新的主力军从现有企业转移到新创企业,以高质量的新创业企业推动在位企业转型。

可以这样概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战略,以创新为目标、以全民为最主要资源、以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创新主体并且充分地利用市场机制,让市场经济更加自由灵活,产生创新行动和示范,在成功效应的影响下,新型创业者不断涌现。未来的企业更是创新主体,因为它们包袱更轻,对未来的预期更大。

(二)双创推动转型的机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种社会转型机制,是通过创业推动创新的国家战略。多年来,提升创新能力一直是举国上下的共同追求,然而效果却不明显。政策只局限于创新或者创业,把创新和创业割裂开的政策导向,都是政策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

“双创”之前的国家创业战略,是用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只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找到工作而采用的一种经济政策工具,这一战略定位和政策在中国执行了接近20 年,使中国创业质量迟迟得不到提升,同时,也造成了人们对创业的误解,以为创业就是为了个人挣钱、社会增加就业。这一政策在中国劳动力相对富余、就业压力较大的阶段有重要意义,但如果提升目标,不仅可以提高创业质量,也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在国家创新战略中,企业被视为创新的主体,这是强调国家不可能代替企业,因为创新在本质上是商业活动,然而,多年来的各种创新战略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一个重要原因是创新被看成研发活动,离开了创新是市场的突破这一本质。没有从市场角度开拓需求和整合资源,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在位企业为了获得各种优惠政策,针对国家出台的创新政策展开应对,而真实的行动却与市场脱节,造成了获得牌匾的“创新企业”却在进行粗放生产和经营的局面。

把创业作为创新的推动力,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从在位企业转移到新创企业,再用新创企业影响和推动在位企业转型。

推动创新创业不仅需要创业的政策作用力,也需要创新的政策作用力,这些作用力不能离开市场。其中一个重要机制就是股票溢价。如果创业企业能够将自己的投资变成股票,在退出投资时能够成倍增长,成倍增长以后的价格减去初始投资就是创业者的溢价。显然,创业企业质量越高,人们购买股票时接受的价格也越高,溢价的机会也越大。决定创业质量的主要因素就是创业企业的创新水平。

也就是说,用股票溢价拉动各类创业投资者参与并寻找、培育创新源,推动他们以创业的方式进入市场,以此实现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其中,创业投资者可能是天使投资基金或者是风险投资基金,而股票能够让价格自由地体现供求,需要有专门的股票交易场所。这样,就需要政策支持下述两种工具,第一种工具是创业投资基金,允许创业投资基金创建和运行,中国为此建立了多个金融中心;第二种工具是各种产权交易机构,深圳股票交易所和上海股票交易所中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科创板,北京证券交易所,以及各类地方产权交易场所和机构都包括在其中,形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

创业投资基金的作用在于寻找并引导创业企业能够成长并且获得溢价,以便它们能在股票交易以后获得收益。当它们找到与它们的理念一致,被它们认可的创业团队或者创业项目,而这些企业又存在着高溢价能力时,创业投资基金会参与创业企业的管理,将其培育成为达到市场溢价企业,从而提升高创业质量的成活率;创业投资基金发现的只是一些创业想法或者实验室的科研成果,需要把这些科技成果当成种子,为它们注入其他创业要素,使之尽早进入创业状态,如图1.1 所示。

图1.1 股权溢价拉动机制

●双创是利益拉动机制,是通过溢价拉动商业创意、科研成果和创业者的勇气,在投资人配合下,预期获得巨大收益的活动。

●双创是培育机制,是通过创业投资这种专业化的创业管理能力和资本要素的进入,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得到孵化,提升创业质量,提高创新创业的成活率。

●双创是发现机制,是通过参与巨额利益的分配,让创业投资基金去寻找可能的科研成果和那些具有创业素质的个人或团队。

●双创是配置机制,是通过各种产权市场,在创业投资的参与下,为创业企业提供合理的要素结构,从而提升创业企业质量。

虽然双创是政府推动的国家战略,但其主要政策却来自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这等于是借助中国先期发展获得的资金使社会要素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经济成分,再影响整体经济和社会转型。

●创新企业本身将改变中国经济结构和整体经济质量。大量的创新企业获得成功,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经济结构、新型服务业和新的业态,提升了国民经济结构与平均质量。将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企业加入经济之中,改善了中国的供给结构和人们的生活质量,解放了需求。这些企业的成功又带动了新企业的加入,形成了一波以创新为特征的创业浪潮。

●创新企业裂变或失败。那些创业者再次加盟到企业之中,改变了企业的构成,使在位企业悄悄地获得了内部创业的动力。

●外部创新创业的出现,在市场上迫使在位企业不得不加速转型,转型不再是它们等待的目标,而是它们唯一的选择。在位企业可能会通过收购创新创业成功的企业来改变自己的素质和结构,也可能会通过成立新的机构,以内创业方式获得新生。

●那些不愿意转型的企业在悄悄地退出市场,从而使经济结构获得改善,资源和环境压力得以缓解。

配合双创战略,国家还收缩规范政府权力,与腐败治理相结合,让市场更自由,权力更充分,配置更有效率;还出台或优化了创业者培训、创业失败者救济、创业者补贴等政策,形成了创新创业政策激励与市场拉动共同作用的政策体系。

三、中国创业环境与创业教育的使命

(一)中国创业环境

中国目前的创业环境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也有可能是未来中国的基本环境,这一环境不只由创新创业政策主导,还由人们的创业行动构成,可以概括为以下 3 个特点:

1.全球性

所谓全球性,就是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的影响下的创业大潮,即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科技变革催生的惠及全球的创业浪潮。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最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进而改变了交易方式,降低了交易成本,引发大量的商业模式变革。全球都在利用它的红利来进行创业,并且在利用互联网科技的过程中强化全球化。

2.创新性

所谓创新性,是指中国正在从外援经济走向内涵经济或内生经济,从以要素数量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转变为以经济质量驱动的增长,而质量的核心在于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创新创业成为当今中国创业环境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3.全民性

所谓全民性,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全民参与、全民支持,以建设创业型社会为目标。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对创业者给予赞扬,对创业失败者给予宽容,对创业成功充满了渴望。“大众和万众”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分不开,互联网大幅度降低了创业门槛,极大地增进了社会创业的公平性;同时,政府努力主导公平竞争,减少政府权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增加新型基础设施和加大公共设施投入都成为新时代的社会环境特征,激发了全民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

(二)创业教育的使命

在双创大潮中,大学理应承担更多的推进责任,成为塑造新型社会的发动机。大学要担负起传播创业精神、营造创业文化、培育双创人才、将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行动的责任,把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推入双创大潮中,让他们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入双创大潮之中。

1.创业教育必须成为塑造创业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高校里,弘扬创业文化,向青年学生灌输创新创业意识,让他们承担起推进人类进步、民族复兴的责任和树立成就个人事业的宏大理想,通过他们在毕业以后的行动力和影响力,带动社会的创业文化形成。大学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基本任务,不仅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行动,也要通过高校内外结合,树立创业文化。从学生开始,树立事业进取、探索试错、宽容失败、不轻易言败,对自强自立的创新创业成功者称颂的社会风尚。

2.用教育支持国家双创战略,强化真正的国家创新战略

中国目前的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是全民参与的创新创业,不再是第二波由创业带动就业,而是由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以创新为主的创业,“创业与创新并举”,以创新为主,现在以及今后的很长时间内,国家都会围绕创新能力提升制定战略。创业成为推动创新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方法,双创教育亦应如此。

3.用双创教育培养双创人才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重要主体,他们的创业行动就是要把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应用起来,变成社会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大学不仅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更要完成知识进入市场和社会的教育,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在问题的引导下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知识。中国若要引领世界需要依靠未来一流的大学,把大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车间,这已经被理论和众多国家实践所证明。而一流大学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唯一的途径只能是用双创教育培养双创人才,再用双创人才实现双创行动。 vodn+ePIG5GtAlvf+jX8WkKA50YNtSh76U8+eWX5nymhQkxzbYXMX7XheYcC1cC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