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重庆市老年教育的主要成绩

重庆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方针,扩大并逐步优化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基本形成“以老年大学为主体、社区学院为支撑、职业院校为补充”的具有重庆特色的老年教育格局,老年教育取得较好成绩。

一、老年教育管理进一步规范

重庆市建立了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其办公室设在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统筹全市老年工作。老年教育基本上由市老年大学系列、社区教育系列、职业院校系列组成,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承担了老年教育协调工作,重庆市老年大学协会承担了老年大学系列统筹协调工作,重庆市社区学院承担了社区教育系列统筹协调工作,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了职业院校系列统筹协调工作。截至2019年末,全市共有老年大学(学校)1421所,其中,市级老年大学1所,区县级老年大学44所,高校及企事业单位老年大学20所(其中民办老年大学10所),乡镇街道老年学校324所,社区村级老年教学点1032个,在校学员345425人(次);老年大学(学校)的管理部门有组织部门或老干局民政部门、文化旅游部门、教育部门、卫健委老龄工作服务中心和企事业单位及民营主体,全市各老年大学间无隶属关系。主要依托设在重庆市老年大学的市老年大学协会秘书处起联系带动作用。全市共有社区学院(学校)4413所,其中,市级社区学院1所,区县级24所,乡镇街道级484所,社区(村居)学习中心3904个;社区教育系统开展的各种教育培训活动累计培训175万人次,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培训486791人次。全市有50余所职业院校参与老年教育。远程老年学校有642所,教学点1995个,注册学员289840人次,参加远程学习人数60余万人次。全市老年人受教育人数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17%。

重庆市各老年大学重视在教学管理中突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正确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坚持制度文化的建设,注重管理效能提高,重视有章可依,与时俱进,顺应老年教育发展变化趋势,适时修订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老年教育规范、长效发展;重视有章必依,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必须按照程序依章办事,密切联系教师学员,在制度践行中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心;重视执章必严,严格落实责任目标考核,确保公平公正,激发并维系好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工作推进中注重以落实发展规划目标为中心,确保工作的连续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重庆市老年大学结合老年教育自身特点,组建老年大学学员社团,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原则,突出群众性、公益性特点,各校均设有学员委员会(以下简称“学委会”)、艺术团、学员志愿者服务队等学员社团组织。充分发挥校、系两级学委会和班委会的学员干部在学员“三自”管理中的作用。学委会是本校全体学员的群众团体组织,是学校联系学员的桥梁和纽带。校学委会的基层组织是系学委会和班委会,全部由学员组成,发挥了主人翁作用。校学委会在学校职能部门的指导和系主任的配合下,共同组织系学委会和班委会完成各项任务。校学委会委员经全校学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校学委会设正副主席和职能部正副部长(设学习部、文体部、宣传理论部),由10名左右学员委员担任。学校还组建了校艺术团、党员互帮服务总队、学员红岩志愿者服务队、文学沙龙、读书会、诗词学会、摄影协会、弘扬巴曼子将军精神研究会、书画研究会等一批校、系级学员社团组织,呈现出组织灵活、形式多样的特点。

二、老年教育投入进一步增强

重庆各级政府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老年教育发展,全市老年教育办学经费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市、区(县)级的老年大学办学经费来源主渠道为财政拨款,乡镇(街道)、村(社区)级老年学校经费采用财政拨款、社会赞助、学员学费相结合的方式,民办老年大学均是自筹经费办学的模式。2019年,重庆各级老年大学的办学经费达到3952.86万元。各级政府通过盘活机关事业单位闲置公共资源,通过旧房改造、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大办学场地和规模,不断增加设施设备投入,满足老年人受教育的需求。各级政府加大了老年大学校舍建设,很多区县公办老年大学都拥有了独立校舍。如重庆市老年大学的新校舍按照“安全环保、适老实用、投资可控、美观大方”的建设原则,占地面积21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设有43间教室,具有设计合理、质量优异、利用率高的特点,得到学员的称赞。忠县老年大学拥有两个校区,一个校区位于繁华的宏达商场1至3楼,校舍面积2160平方米;另一个校区位于忠县县城西部田坝大桥旁的湿地公园内,校舍面积6000平方米,设有教学楼、办公楼、多功能剧院、娱乐生活用房4栋功能房,楼外有文化长廊、宣传专栏等校园文化配套设施;另外,在忠县中学旁还有一所分校,以满足远郊地区老年人就近入学。南岸区新建的区老年大学位于茶园新区,校舍面积5000平方米。北碚区老年大学位于缙云山风景区山下,独立校舍面积1万多平方米。西南大学老年大学校舍面积3000多平方米,其中400多平方米的舞蹈排练厅和多媒体教室比西南大学本部教室还要现代和优越。万州区老年大学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外,还有多功能演艺大厅。巫山县老年大学新建的独立校舍也超过1万平方米。大足区老年大学位于城市新区科技馆楼上,校舍面积7360平方米,教室14间,功能性教室和体验教室9间。企事业单位利用自身的活动室、会议室等开展教育教学,民办老年大学(学校)基本上是租借当地政府部门的公房开展教学。

三、老年教育办学形式进一步丰富

(一)老年大学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重庆各级政府较为重视老年大学发展,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同时,各级老年大学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发多层次、多元化的课程,如文史、创作、语言(普通话、外语等)、书画、音乐、舞蹈、戏曲、器乐、形体、时装表演,中医保健、推拿按摩、运动健身、家庭教育,电脑、网络、数码影像,工艺美术、烹调技艺、花卉栽培、缝纫等。目前,老年大学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开展老年教育活动,是老年教育的主力军。

(二)社区学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近年来,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的要求,重庆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把开展老年教育作为社区教育工作重要内容进行安排和部署,要求各区县社区教育体系,丰富适应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在线资源,整合社区教育体系资源,开展适合老年人学习的课程、专题讲座和文体活动。重庆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每年采购2000余集适合老年人学习的老年人常见疾病预防、健康养生、文化艺术、历史、哲学、法律、科技等领域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并上传至重庆终身教育网供市民在线学习。该项目目前已累计达到7031集,注册人数125000余人,访问学习216万余人次。同时,渝中区、南岸区、沙坪坝区、北碚区、渝北区、九龙坡区、璧山区等地也开通了数字化学习平台,累计上线近5万门课程资源,满足市民在线学习需求。各区县社区教育学院、社区学校和社区学习中心常年开设老年人需求较大的书法、绘画、剪纸、舞蹈、声乐、茶艺等课程,举办健康养生、疾病预防、疫情防控等专题讲座及社区文化艺术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等大型主题活动,开展钱棍舞、苗绣、川剧、蜀绣等非遗项目的传承学习活动。同时,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种养殖技术培训、乡村文化讲堂等活动,满足了农村老年人的学习需求。社区学院为重庆市老年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三)职业院校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2018—2022年,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下,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先后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启动了4轮老年教育中心培育试点,探索多渠道增加区域内老年教育供给总量的路径,到2022年共将25个区县50余所职业院校培育为老年教育试点学校;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老年教育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管理,为每个试点学校提供财政经费4万元。老年教育试点学校充分发挥校园场地、设施设备、专业师资等优势,联合街道、社区等开展老年教育体验活动,教师学生志愿服务队定期到敬老院送教、送活动、送温暖。460余名职业院校教师直接参与老年教育课程、教材和资源建设,编写养生保健、文化艺术、信息技术、医药护理、家政服务、社会工作、园艺花卉、传统工艺等系列教材20余本、校本教材40余本,印发60万余册免费送给区县老年大学和社区学院;开发130余门课程,制作500余个微课数字资源,并提供200个正式出版的数字资源给重庆有线电视播放,赠送给41个区县社区学院,供老年人居家线上学习使用。4年来,线上线下参与试点学校老年学习活动的城乡老年学员2.5万人次以上,涵盖重庆市70%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域。职业院校参与老年教育,增加了城乡老年教育校点,扩大了老年教育场所、补充了老年教师师资、丰富了老年教育资源,成为重庆市老年教育发展的生力军和老年教育的有力补充,为重庆市多途径破解老年教育供给矛盾探索了可行方案。

(四)在线教育发挥了创新作用

依托重庆市委组织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红岩网”开设农村老年远程教育,极大地丰富了全市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重庆有线电视开设了“养老789”频道,覆盖全市所有老年人。截至2019年底,全市建成各级各类老年远程学校642所,远程教育教学点1995个,覆盖了全市38个区县的乡镇村社及部分社区,学员人数接近60万人。重庆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通过重庆终身教育网,开展远程老年教育,注册人数达到12万余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通过“桑榆尚学”公众号和重庆市职教云平台,向公众推送老年教育视频资源。新冠感染疫情期间,各地均采取信息化手段,通过录制课件、微视频以及钉钉上课的方式,依靠现代化信息手段,确保停课不停学。远程老年教育成为老年人居家学习的主要形式。

(五)文旅资源发挥了助力作用

重庆市重视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老年教育功能,“十三五”期间,新建成14个市级文化设施;新改扩建区县图书馆23个、文化馆20个,图文两馆达国家等级馆率分别为100%、95.12%;新建博物馆42个,总数达到106个;升级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市建成794个乡镇、223个街道、7992个村、3107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到99.5%、99.11%、99.92%、99.59%;建成8318个农家书屋、10000余个农村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建成数字图书馆43家、数字文化馆43家、85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成重庆网络电视台,用户数达500余万人,日均点击量超过520万人次。这些资源都对老年人免费开放。同时,根据《重庆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第五十四条第二款“在公园、旅游景区,六十五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购门票,不满六十五周岁的老年人半价购买门票”规定,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展览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实现免费开放,老年人受教育的权益在文化旅游领域进一步得到保障。丰富的文旅资源推动了重庆市老年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四、老年教育课程资源进一步完善

在对全市38个区县1万余名老年人的教育需求调查的基础上,重庆市以提高文化艺术修养为宗旨,以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为内容,以实现美好幸福生活为目的,按照“以人为本、按需施教、从实际出发”原则,注重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和思想性,进一步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全市老年大学课程设置均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出发,突出兼顾老年教育共性和老年人个性特点,基本满足学员各个层次、各种兴趣爱好的多样化需求;课程设置各具特色、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各校既开设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地域特色课程,又有与时俱进增设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课程和老年人喜欢的健身娱乐课程,可以满足广大老年学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专业课设置的原则为“六个结合”,即社会发展需要与老年人需要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相对稳定与发展变化相结合,学制因课程宜长短相结合,彰显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课程设置分为两大类,即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时事政治、卫生保健课为公共必修课,每期必须开设。专业课则应学员需求时有变化,有适应老年人精神追求和审美爱好的文化艺术类课程,如文史、创作、语言(普通话、外语等)、书画、音乐、舞蹈、戏曲、器乐、形体、时装表演等;有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和心理健康的保健类课程,如中医保健、推拿按摩、运动健身、家庭教育等;有适应老年人与时俱进、充分享受生活的课程,如电脑、网络、数码影像等;有适应老年人服务自我、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愿望的课程,如工艺美术、烹调技艺、花卉栽培、缝纫等。课程设置有“科学性、合理性、引导性、实用性、时代性”五大原则,均较为重视课程的改革创新,形成了“基础+提高+表演”体系架构和办班模式;对书法班的专业按照专业要求,构建了书法系列模块架构,形成楷、隶、行、草四大系列课程体系;同时对中国画、电子琴、摄影、太极拳等专业,根据学员的爱好和学习需求,也分别完善了课程体系构架,包括学制安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学籍管理、评估考核、奖励表彰等各方面。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市老年大学累计自编教材7大类、36种、483本,自编音像教材光碟150盘(套),自编教材使用率90%以上。重庆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每年采购2000余集适合老年人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上线重庆终身教育网供市民在线学习。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职业院校教师编写了《语文:能说会写》《数学:能说会算》《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运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运用》《老年饮食营养类读本》《老年生活保健类读本》《老年运动休闲类读本》《老年医药卫生类读本》《老年文化艺术活动类读本》《老年信息技术应用读本》《果蔬种植实用手册》《老年日常生活料理》《家禽养殖技术指南》《养花养草自在晚年》《金融防诈骗》《婴幼儿照护》《宠物养护与常见病防治》《家庭插花艺术》《手工巧制作》《老年人康复调理》20本老年教育读本,创建“桑榆尚学”老年教育公众号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初步建成满足全市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体系化、层次化、模块化的老年教育课程资源体系。

在教材编写中,各校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从实际出发,结合老年教育特性和老年学员特点,注重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和思想性,采取“急用先编,先易后难”的原则,严格把关,注重以积极老龄观的理念为指导,丰富老年教育课程资源。同时,在引导老年人充分认识自身价值、独特优势,鼓励量力而行的前提下,各校引导老年人助力脱贫攻坚、参与各类社会治理活动、开展公益活动等,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增进社会和谐做出更多新贡献。

五、老年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重庆市采用编制和招聘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扩大教师队伍。2019年底统计数据显示,全市老年大学共有教师1403人,在编教师32人,其余均为聘用。其中,退休人员约占全体教师的60%,在职聘用约占20%,大学毕业生自主求职和社会自由职业者约占20%。社区教育系统和部分职业院校有少数兼职老年教师。为进一步提升教师能力水平,由重庆市老年大学协会通过老年大学校长培训、全市老年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培训、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培训等业务知识讲授和典型经验交流、现场参观等方式,对相关老师系统讲授培训老年教育相关理论、老年大学办学经验,推动全市老年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同时,重庆市老年大学协会每年举办教师培训班,开展各类公开课、示范课及各片区、学校教师观摩课和各类教研活动以及参观考察活动,提高教师素质。重庆市社区教育学院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也组织了社区教育系统和职业院校老年教育老师培训共360余人次。2022年11月,由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渝中区山城老年大学承办,举办了成渝地区老年大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来自重庆、四川各地的60余名老年教育骨干教师参加了交流。研修班以“新时代老年大学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为重点,学习交流内容涵盖了终身教育、课程开发、课堂管理、课题研究、老年人心理等主题的专家讲座,对民族舞、声乐等课程进行展示研讨,对纸艺花、掐丝珐琅等特色课程开放体验,交流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效提升了老年大学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了成渝地区人才互联互通,为区域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重庆市高度重视老年教育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在重庆市职称改革办公室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重庆市老年教育教师初、中、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相继组建并已全线贯通,由渝中区山城老年大学挂靠管理。全市已有涉及11个专业52人次参加了老年教育职称的评审。老年大学教师职称制度打通了老年教育教师成长通道,破解了制约老年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稳定了老年教育教师队伍,促进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召唤着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这项新时代的新事业,有力地推进了重庆市老年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六、老年教育交流平台进一步开放多元

重庆市有的老年大学在人文景点开设国学爱国经典课堂;有的在公园美景中讲授中医太极养生;有的与文化宫、中小学联合开展书写汉字之美活动;有的用摄影记录民俗、脱贫攻坚、美丽乡村;有的围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开展各类特色教学活动,设计“跟党走进新时代”等一批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走进社区、部队、福利院等;有的联合文化、民俗、文物、旅游、社科界相关管理部门,挖掘、整理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精髓归类,形成本土化传统教育系列读本,充实和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的内容,如竹刻、艺术花灯、农民画、茶道、诗词楹联、川剧等。重庆市老年教育交流主要特点有:第一,创建校园文化展示平台,突出爱国主义,赋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导向,展现校训、办学目标等丰富内容,拓展艺术长廊、作品展览馆等多种形式。第二,开设教学成果交流平台,做到每学期开一个动员会、办一次专业班座谈、听一场主题报告、展一批师生作品、演一台文艺节目、出一期校刊,各专业班或独立、或联合、或校际,开展融入社会的教学成果交流。第三,运行社团队伍公益平台,组建书法学会、国画学会、诗词学会、写作协会、艺术团等社团志愿者队伍,以学校、机关、农村、社区、企业、景区为基点,开展送文化公益活动。第四,联建多元部门活动平台,携手教育、民政、妇联等部门对贫困学子和留守儿童开展爱心帮扶,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社区科普文化和“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训”等活动。第五,借力区域节会交流平台,结合区域文化特点和实际,保护和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创作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文艺作品,深入挖掘本地人文素材,坚定文化自信。第六,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坚持走出去,积极参与有关地区、全国以及国际老年教育组织的活动,探索老年游学,拓宽国际视野;坚持“请进来”,利用地方旅游文化资源,打造示范游学基地,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如在大足区老年大学开机拍摄了中国、加拿大合作电影《春色撩人》(又名《梨花静静开》),剧情展现了老年大学合唱、舞蹈、书法、器乐等多个专业的教学活动,有150余名师生担当群众演员。电影参加了多个国际电影节,反响热烈,对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宣传中国老年教育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

七、老年教育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

重庆市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坚持理论创新和学术交流,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对老年教育发展的实践指导作用。一是主动加强与国际性老年教育的交流。先后接待英国、日本老年教育研究访问学者,积极参加国际第三年龄大学协会研讨会、国际老年大学协会理事会议及国际老年教育研讨会。国际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弗朗索瓦·维拉斯先生还表示“有时间一定去重庆学习”,重庆老年教育的发展经验在国际老年教育界备受关注。二是积极参加全国性的老年教育学术交流。积极参加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理论研讨会,每一届都获得了组织奖及各等次奖项,承办会务工作也受到各方好评。重庆市老年大学被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批准为首批全国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基地。积极组织参加两岸四地(港澳台渝)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促进两岸四地(港澳台渝)老年教育协同发展。渝中区老年大学于2020年承办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主办的“新时代老年大学研讨会”。三是参加区域性的老年教育交流。积极组织并参加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西南片区协作组老年教育合作交流会和川渝老年大学协作会,推进地区间老年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四是组织全市性的老年教育学术交流。2000年5月,大足区老年大学召开重庆市老年大学协会首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至今已举办11次全市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加强了全市范围内老年教育的理论交流,促进了全市老年教育共同提高和发展。以重庆市老年大学协会为依托,重庆市从2007年开始,举办了6期重庆市老年大学校长研修班,巩固和提高了区县老年大学校长的理论研究和行政管理水平。五是组织片区老年教育交流。依托协会推动重庆区域内老年大学的交流合作。自2001年在万州区老年大学召开重庆市老年大学协会渝东片区第一次协作会探讨老年教育发展方向以来,为促进重庆老年教育的合作交流,会议划分了六个片区,每个片区每年都会组织召开协作会,结合老年教育发展的特点,确立主题,相互交流协作。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城乡统筹背景下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第三空间路径研究”和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有经费课题“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职业院校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模式的实践研究”,承担了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重庆市老年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策略研究”和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项目“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参与老年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出版《省域老年教育比较研究——基于京、津、沪、渝、苏、浙的个案分析》《重庆市老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等3部专著,公开发表《新时代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教育的影响及应对》《新时代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教育的影响及应对》《新时代背景下老年人学习需求调查研究——基于重庆市的数据》《职业教育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价值认知、原则遵循与策略建构》《新时代农村老年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教育供给侧视域下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老年教育的路径探究》《发挥科研优势助推老年教育》《农村老年教育的特有“风情”》《打造职业教育与老年教育融合发展新格局——重庆市教科院发挥职教专业优势,开发老年教育课程资源》《职业院校开展老年教育的价值与策略探索——以重庆市职业院校老年教育试点项目为例》《新时代我国老年教育发展趋势与策略思考》《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老年教育的路径探究》《职业院校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职业院校供给老年教育资源的实践探索与优化路径——以重庆市“职业院校老年教育中心培育计划”为例》《学校教育参与供给老年教育资源的价值与路径》《省域大众性老年教育需求调查及制度设计研究——以重庆市为例》《老年教育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等20余篇学术论文。

八、老年教育社会支持进一步广泛

全市老年教育得到了民政、农业、医疗卫生、教育、体育、文化旅游等相关单位的支持。如重庆市民政局积极为各老年大学捐赠体育器材和设备,重庆市教育科学院免费发放适合老年人阅读的书籍。各区县、乡镇、村社区积极支持当地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大力支持行业老年大学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全市老年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以渝北区龙塔老年大学为例,该校是一所街道管理的民办老年大学,办学历史16年,校管会全部管理人员无私奉献,不拿工资报酬,全校各班级干部都是自愿奉献,自治管理。运转主要靠收取学费、社会赞助和师生员工支持。

九、老年教育的思想教育氛围进一步浓厚

全市各老年大学坚持政治立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文化传承,自觉增强道德品质,常态化巩固理想信念。各校通过党课、政治教育课、时事报告、学员思想互助等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学员中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和系列主题教育精神,提升学员党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如重庆市老年大学每年都支持和派出党支部骨干学员参加重庆市委老干局举办的老干部党校骨干培训班。各老年大学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纪念节日,如建党纪念日、国庆节和重阳节等,组织书画摄影展、文艺演出等多形式活动,弘扬正能量;通过大型报告会、专题讲座、座谈会、微信、板报、党员学习园地等多种形式,组织召开党小组活动、经验交流座谈会,定期发放学习资料,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引导党员、学员干部发挥好“三自”作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老年教育社会效益进一步彰显

重庆市注重以积极老龄观理念为指导,引导老年人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和独特优势,鼓励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老年教育让老年人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接收新观念、新事物,丰富文化生活,推进健康生活方式,参与社会服务,愉悦老年人身心,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二是助力国家脱贫攻坚。一方面,城乡老年大学(学校)牵手,利用城市老年教育的优势资源,宣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扶贫成效,诠释坚定的理想信念、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提高生存技能,改变陈规陋习,提升文明素养。另一方面,按照扶贫对象属地化管理原则,利用有利办学条件,建立贫困老人精准帮扶机制,送公民教育、文艺活动、实用技术进乡村,对辖区贫困老年人免收学费,对有意愿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老人定制岗位技能培训课程;开放老年大学资源,关注困难群体子女教育,面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开设“梦想课堂”公益项目,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合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是维护社会公平稳定。各校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增强老年人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鼓励老年人发挥智力优势、经验优势和技能优势,尤其是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和威望优势,主动参与各类社会治理活动,提高公共事务治理水平和成效。依托办学网络体系,搭建各类平台,指导基层老年教学点创新教育载体和学习形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将教学班级发展为学习型团队,让学习型团队链接成学习圈,使松散的社区老人成为有组织的群体,发挥老年人在处理邻里纠纷、推进邻里互助,进行文明劝导、开展文明创建,宣传生态文明、加强环保督导等方面的作用,提升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价值感。服务社区、融入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社区,办学的触角延伸到最微观的基层社区。

四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校通过文艺表演、书画展览、传统革命故事宣讲等各种公益活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典型塑造、榜样激励等形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老年人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员,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通过银龄志愿服务队、老专家宣讲团、健康直通车等载体开展老年大学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公益服务活动,扩大老年大学服务对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pIRYOXGjCb7ThON+ekq2FrqGcX7luSY5ywQdevsOMk5l5bxUDXdD2thd0cAjxdG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