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

儿童时期是个体身心快速发展与变化的时期,身心健康发展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生活的质量。儿童教育的质量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繁衍和延续。心理健康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丰富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以及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伴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政策酝酿到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政策完善与实施的深化3个连续的阶段。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相关文件,如1999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组织领导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做了明确的规定,为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文件被认为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里程碑的文件;201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学校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及2018年,《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工作目标提出,到2021年底,试点地区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该文件的内容与目标比起以往宏观政策性文件更具体、更落地。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中明确要求,到2022年底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50%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本校课程,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2021年8月2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生命教育、亲情教育,增强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意识;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保持乐观向上心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理念,自觉维护心理健康,掌握正确应对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的技能,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做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加强重大疫情、重大灾害等特殊时期心理危机干预,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大学校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2022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校比例达到80%,2030年达到90%。2021年10月26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进一步强调,力求做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布局安排更加系统、科学,内容更具针对性、适宜性、实用性。上述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从“呼吁、倡导”阶段迈进具体落实、试点开展的阶段,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要求,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在价值取向方面,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和适应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现在矫治性工作虽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强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发掘学生心理潜能的发展性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而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范围,则具备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涵盖了职业和学业选择指导、学习咨询,学生的社会问题和情绪问题咨询,对学校的课程设置等进行干预,对家长、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对问题学生进行行为治疗和具体的学业指导,还包括开展服务机构自身的发展工作。

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期的一份报告曾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为获取资格而接受的专业教育与训练至少有三个基础性要求:必须已获得教师证书,或其他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书;至少有五年的教学经验;提供课程教育的大学必须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教育。

在职能方面,国外许多国家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视作是一种职业、一个行业、一个专业,强调专业人员在诸多方面发挥其专业作用:他们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分支的专家,心理诊断、辅导和咨询等方面的专家,学科教学法专家,因材施教、灵活处理问题的教育专家,进行心理干预矫治的专家等。

(二)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期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发展期(1999年至今)。

林榕和邹振操分别选用Bicomb和CiteSpace两款软件对CNKI上1996至2017年间发表的有关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432篇文献进行了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类型以理论思辨或经验总结为主,研究热点为心理素质、学生心理问题、学校教育、教育方法等,研究前沿为积极心理学的引入,以及新时期背景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讨等。此外,他们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查询2000年至2020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获批的44项有关项目,其中2001年到2005年有37项,2006年到2020年有7项。他们主要探究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量表编制、调查、评估和干预对策研究,比如上海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量表研制、中小学生心理监护系统的构建与运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评价,比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贫困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模式研究、“家校合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验;心理健康测评与辅导或干预,比如高中生心理健康测评与团体辅导研究、学生心理障碍干预实验及教育对策研究、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和干预模式的研究、个人建构心理学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的实验研究、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实验研究;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研究,比如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与资格认证研究。具身认知视角下,我国学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徐伯露通过深度访谈建构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身教学模式,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教学模式的有效性;陈蕾探讨了具身认知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李梅喜探讨了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欧敏玲探讨了如何将具身学习原则嵌入心理课堂。

二、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比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政府的重视,相关主管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纳入了考核指标体系;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大都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约有70%的学校相继成立了心理咨询和教育机构,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比如陕西省教育学会为研究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升中小学心理教育水平,于2016年4月专门设立了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并赋予78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称号;河南省教育厅也开展了类似的工作,开展了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创建活动,分两批选定了一些中小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中小学纷纷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学校的专职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渐增多;许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些学校还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工作,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一定的关注,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搭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框架,通过个别化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如下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德育化,工作效果甚微

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混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种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没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由德育工作者兼任的。德育是一种形成学生规范的过程,个体被迫适应社会所提供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行为“符合”或“不符合”做出公开评价。其工作方法主要是说服、教育,让人服从。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改造自己的心理世界,不具有公开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所遵循的必然要求与德育教师所遵循的原则刚好是相反的。所以,许多德育工作者对心理有困扰的学生苦口婆心地说服、教育,却收效甚微。更多的时候德育教师由于德育工作任务繁重,他们也常常有心但无力接待和陪伴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除非问题已经很严重,对学生和学校影响都很大时才去关注学生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医学化,聚焦问题学生

一方面,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放在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上,常常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心理发展中的弱点和缺陷当作工作的重点,以至于学生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的,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入了被动和片面。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对象放在少数甚至个别学生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上,忽视和消极对待绝大多数学生,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没有得到合理的满足。个别学生是指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对这些个别学生开设的教育活动,没有必要全校性地开展,所以,在实际中,有的学校就只开设一个心理咨询室,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把在学习上或是行为上有问题的学生带到咨询室去,让心理健康教师对其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只是对问题的事后解决而不是预防。另一方面,学校忽略了对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没有意识到他们也需要正确的引导。因此,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可有可无的副课,得不到重视。此外,学校将心理咨询室与医务室放在一起,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心理有疾病时才需要去心理咨询室,致使有一般心理问题或发展性咨询需求的学生望而却步。

3.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知识化,无法进入学生内心

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等同,教师照本宣科将心理健康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目的在于仅仅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行,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付诸实践来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素质和健全人格。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方面地向学生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并未利用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只注重表面形式的课程使学生们的兴趣大大降低,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倘若将此课程定位于心理学课,哪怕仅仅是普及性的,其直接后果也是给学生额外增加了一门学习课程,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4.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狭隘化,为提升考试成绩服务

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习成绩上,主要集中在帮助学生解决考试焦虑,调整学习心态,提升自信心等,而缺乏对学生人格、气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品质等的培养;教师过分依赖心理测验数据,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和深层次心理原因的挖掘,从而对考试心理问题的诊断出现偏差。

5.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形式化,有名无实

学校领导或教师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一种时尚的教育口号和标志,抓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满足一时之需,设立咨询室只是应付检查、评比、达标等,徒有虚名地开展一些名不符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的是对上级部门有一个“交待”。有些学校虽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且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却没有专业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只是为了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应付检查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甚至无人问津。有的学校只有一两名心理教师或辅导人员在“孤军奋战”,有的教师还身兼多种工作任务,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有的学校将心理健康课列于课表中,刚开学时教师上几节课程,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讲,让学生自己看书,不久就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让位给语、数、英、理、化等科目。

6.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理性化,具身性不强

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笔者收集了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发现,各种版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都涉及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等描述性的介绍,多数都偏理论化、专业化,不适合心理健康课程的核心特点——体验性。其中俞国良、张大均等人主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相对比较细致,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理论化,偏重认知提升和说理,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学生全身心参与的活动少,体验性还不够,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够。很少有教材具体有效地介绍教师如何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和感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线中小学心理教师也常常苦恼处于教材枯燥、教学无方的困境中,很难获得教学成就感。

7.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不足,专业化体系不完善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相关政策难以落实,教师队伍不稳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相关政策法规有所发展,但并不完善。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部门颁布了一些政策法规,比如《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文件也要求参加过培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取得证书后,还应获取由专业机构颁发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资格证书。但是政策法规的规定过于空泛,既没有明确的责任范围,也没有健全的执行机构,缺乏可操作性。同时,这些规定是柔性的,并非硬性要求,没有必要的行业规范和束缚,缺乏反馈及监督机制,不能针对性地解决实际的、具体的问题。这样一种自上而下的政策法规很难考虑到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切身利益,缺乏细节管理及人文关怀。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岗位资格认证、职称评定、工作性质等问题不清不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即使有大学生毕业时投身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大多数的人也因为学校的不重视或工作成就感低下而转教其他学科,或者干脆转行。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定位模糊。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定位模糊,广大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度较低,尤其在高中和初中升学年级,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有效开展,学校也不清楚心理健康教育应如何具体实施,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如何选拔、培训、管理,学校行政主管人员不了解相关工作开展的规范、要求、原则。教师自身还存在专业角色模糊的问题。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自己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素质、形象和工作职责理解把握不够,缺乏明确的专业角色意识和强烈的角色荣誉感,不能正确认识和理智对待角色期待、评价中的各种不良现象,不清楚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专业角色,应该履行哪些专业角色的义务。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胜任力不足,专业化水平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很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很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视,但发展进程迟缓,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严重缺乏,质量普遍较低。学校里的心理辅导教师有部分是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但更多是由德育工作者、校医或其他学科(如语文、体育、英语等)爱好心理学的老师兼任,导致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不高。虽然部分教师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但却没有经过系统有效的心理咨询实际操作技术技能的培训。许多心理教师由于理论基础、专业教学能力、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技术掌握有限,难以有效地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

面对以上问题,国家和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多个文件,进一步加大政策导向、监督和检查力度,督促中小学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改善社会环境,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的支持。

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保障

(1)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各地区教育部门对本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主要管理责任,部门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工作,并明确分管部门抓好日常工作。学校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体责任,校长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建立以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为骨干、班主任为主体、教师全员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防范干预工作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有计划地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2)加大学校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中学学生1000人以上、小学学生1200人以上的学校至少配备1名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暂无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应指定专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兼职教师一般应具有两年以上班主任工作经历,且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辅导、主题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应计入教学工作量。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绩效考核范畴。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由此激励专职教师安心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小学要在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岗前培训、业务进修、日常培训等各类培训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内容。

(3)加大经费投入。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增大经费投入,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平台建设、软硬件更新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资金保障。中小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2.加强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指导中心,统筹指导本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危机管理工作。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区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指导中心,加强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心理危机管理。各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统筹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心理危机管理。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必须做到专业专责,专人专职,职能职责明晰,人财物保障有力。

(2)强化科学研究。发挥科研引领功能,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心理健康教育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理论研究为支撑,以应用研究为重点,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管理科学化,课题措施制度化,课题活动日常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3)加强督导评估。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应质量标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特色学校、示范区县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纳入督政督学和区、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常态化专项督导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办学质量测评体系,定期发布质量监测报告,要求责任单位落实整改措施;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及交流活动,推广先进经验。

3.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当前,北京师范大学俞国良教授团队及西南大学张大均教授团队主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体系相对比较完整,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都有细致的、有针对性的教材,教学内容兼顾到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学设计从“诊断评价—观点意识—策略训练—反思内化”四个环节展开,尽可能全面地为一线心理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书中使用了量表自测、理论解释、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策略,但形式仍然显得生硬、死板、单一,与学生心理实际有距离,学生动脑的情况多,而身体的参与性、体验性不够,难以较好地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想法和情绪,难以真正感悟心理变化的规律,学会心理调节的方法。因此,笔者建议在目前相对完善的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融入后现代的一些心理治疗的技术和方法,比如叙事疗法、正念、音乐治疗、戏剧治疗、艺术治疗、照片治疗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用多样化的表达形式促进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外化,让学生更好地觉察自己的心理状态,找到对自己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并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巩固、内化相关的经验和感悟,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地、健康地发展。

4.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正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开足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丰富多彩的课堂体验活动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活动,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养的基本途径,是预防和干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捷径。各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选修课程,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要统一安排课时并列入教学计划,坚持每班两周一课时,确保课时、教材、教师“三落实”;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形式,以体验式活动为主,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防止医学化、学科化。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教学全过程,有意识挖掘学科知识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课堂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身心健康发展;利用晨会、班会等加强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亲情教育、爱国教育,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围绕积极心理品质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实践序列化活动;要广泛开展校园文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建立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心理文化,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特长爱好,培养学生审美志趣,充分发挥体育健身强心、美育怡情润心的教育功能;要广泛开展适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身心体验,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在“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以及新生入学、开学、毕业、升学、考试等重要时间节点和影响心理健康重大事件发生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各类社团尤其是心理社团等的作用,开展同伴互助教育,增强同伴支持,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活动及家校网络互动平台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特别要提高家长预防、识别子女心理危机的能力。家长要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强化家校同心合力。

(3)规范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各中小学要科学规范建设心理辅导中心(室),强化个别辅导室、团体辅导室、心理拓展训练等功能空间及相关设备设施配置,规范心理辅导中心(室)管理,建立心理辅导基本规范;健全心理咨询(辅导)值班、预约、面谈、转介、追踪反馈等制度,通过个别咨询、小组辅导、团体辅导等形式,利用电话、网络等媒介,提供优质的咨询辅导服务;规范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档案管理,尊重专业设置,遵守保密原则,恪守咨询伦理,保障信息安全。各学校统筹整合学生心理援助资源,加大资源供给,为全校师生、家长提供便捷、专业的心理援助服务通道;加强区域、学校学生心理动态监测与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及时上报,完善心理咨询辅导及心理援助体系。

(4)全面加强心理危机管理、预防与干预。中小学校建立学校心理危机管理全员责任机制,健全学校、年级、班级、宿舍四级工作网络,建立心理危机的预防、识别、干预、转介等联动机制;通过家校联系、新生入学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性测评调查等方式,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研判危机风险,科学评估与识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关注或干预,必要时协助转介并做好监护,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严格细化心理危机预防规范和应急处置工作规程,完善心理危机预警,确保在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到多岗联动、调度到位、密切配合、无缝对接、措施有效;畅通学校与高校、精卫中心和专业医院等相关单位的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协同做好心理危机干预与转介工作。

5.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素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期的一份报告曾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为获取资格而接受的专业教育与训练至少有三个基础性要求:必须已获得教师证书,或其他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书;至少有五年的教学经验;提供课程教育的大学必须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需要,是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具备如下素质:

(1)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具备一般教师所拥有的专业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制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必须具备自己独有的专业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它不是简单的心理学知识或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它更多的是一种体悟式教学,重在学生的体验,十分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师生互动,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健康的、和谐的体验。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不局限于机械的规则“框框”,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作出即时的应对策略,根据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不同学生设计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进行教学创新。

(2)心理咨询和简单心理治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学生展开心理咨询和简单的心理治疗,不仅要对有心理困惑和问题的学生展开障碍性咨询,而且更要对广大健康学生展开发展性、教育性咨询以及团体辅导与咨询,以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在目前情况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很难与专职的心理咨询人员分开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简单心理治疗的专业能力,能对全体学生展开比较专业而有效的心理咨询和简单心理治疗。而这种心理咨询和简单心理治疗的能力的养成,需要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师范院校、专业组织和机构对教师进行系统深入的训练。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团体辅导的能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维度、方式多样的,单一的方式很难促成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多种方式中较为有效的就是开展大型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团体辅导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领悟心理健康的内涵,懂得如何维护、促进心理健康。这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较强的活动策划、组织能力,团体辅导的能力,这些方面都是当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和发展的要求。

(4)较强的科研能力。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教师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能深刻领悟课程的核心和要点。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许多方面都还需进一步深入地、系统地研究和探讨,如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模式、方法等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和看法,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有序性。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很强的地域性,有极强的地方特色。比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与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学生心理问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肯定会有所不同;同处西部的大中城市与县级城市,不同学校的学生也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承认其共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其个别性、特殊性。教师要研究调查本地区、本校学生的心理现状和问题,有的放矢,制订出能适应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加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探索符合本地区、本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到以研促教,科研兴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实效,做出特色。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

(5)满足学生多方面心理需求的服务能力。学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需求,会面对不同的社会适应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开展相应的服务,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范围具备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涵盖了职业和学业选择指导,学习咨询,学生的社会问题和情绪问题咨询,对学校的课程设置等进行干预,对家长、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对问题学生进行行为治疗和具体的学业指导,还包括开展服务机构自身的发展工作。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职业、一个行业、一个专业,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断学习和提升,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他们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分支的专家;心理诊断、辅导和咨询等方面的专家;学科教学法专家;因材施教、灵活处理问题的教育专家;进行心理干预矫治的专家等。

6.完善相关支持系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为教师成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平台。一是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边不断学习,一边不断实践,同时接受专业领域前辈教师的督导,再实践,逐步成长。二是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制定并落实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政策,给予管理及物质的支持。三是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院校及相关机构能提供系统的专业成长体系和平台,切实有效地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四是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督导体系和保障,相关领域的专家能有效地辅助和督导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成长。 IIVqLwQe5cFxKnQmWWV3K7rjCnRE5to6PtmUMq7epG7PTho/e2P+w3DJzoLHnRg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