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

一、P 阶段

(一)选题背景

低血糖症是新生儿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发病率为 3%~11%。新生儿经历从宫内到宫外的环境改变,血糖水平(Blood Glucose Level,BGL)容易产生较大波动。脐带结扎后新生儿不再接受母体血糖的供应,生后 1~4 h内因暂时性的自身胰岛素水平偏高,以及酮体对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反应受抑制,若未及时建立有效喂养,容易发生过渡期低血糖,常在生后 1 h达到过渡期最低血糖水平。一项调查问卷显示,英国的 135 个国家级医疗保健卫生机构中,88.1%的医疗机构将BGL<2.6 mmol/L作为低血糖事件的临床处理阈值。新生儿中,存在低血糖高危因素者达 30%;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中,低血糖事件发生率高达 51%。

持续的低血糖水平及血糖过大波动均可导致永久性脑损伤,而过于积极地将过渡期血糖偏低者收入院,则会显著增加新生儿入院率,加重家庭、社会及国家的经济负担。既要避免过度的医疗干预,又需防治低血糖脑损伤,这就需要对新生儿低血糖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提高产科护理人员对于低血糖高危新生儿的血糖管理能力,降低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在维持正常血糖范围的同时提高远期母乳喂养率,调动新生儿家属的护理参与度,提高满意度,最终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母婴安全。

2018 年 2 月,我院发生 1 例严重新生儿低血糖事件,新生儿血糖值仅为 1.1 mmol/L,新生儿出现面色发绀、呼吸困难、肌张力低等临床症状。所幸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新生儿预后良好。为了避免严重新生儿低血糖事件,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以下简称“我科”)开展了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的持续质量改进项目。

(二)现状调查

信息系统数据显示,2017 年我院产科病房新生儿低血糖检出 417 例,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为 3.6%。其中 357 例为新生儿一过性低血糖,经积极处理后血糖恢复正常;60 例因反复低血糖转新生儿科。对 60 例因反复低血糖转科的新生儿进行原因查检,结果显示护士对新生儿低血糖观察识别不到位、母乳喂养管理不到位、新生儿交接班内容不全面为主要原因,如表 2.3.1 所示。

表2.3.1 新生儿低血糖原因查检表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结合问卷调查及行为测试,在 2018 年 4 月—5 月对 89 名产科护士和 119 名产妇或主要照顾家属进行调查,结果如图 2.3.1 所示。

图2.3.1 新生儿低血糖风险知晓调查情况

(三)成立新生儿低血糖质量管理小组

成立新生儿低血糖质量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及分工如表 2.3.2 所示。

表2.3.2 新生儿低血糖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及分工

(四)设定目标

本项目计划用一年时间,通过全院多部门参与,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建立规范的新生儿低血糖管理流程。

(1)圈能力和改善重点,改善前的柏拉图如图 2.3.2 所示,圈能力评价表如表 2.3.3 所示。

①改善重点:根据改善前柏拉图,可知改善重点为新生儿低血糖观察识别不到位,母乳喂养管理不到位、新生儿交接班内容不全面(累计百分比 86%)。

②圈能力:圈能力依据所有成员得分评估得出。10 名成员分别给予圈能力评分,取得平均分为 3.8 分。

图2.3.2 改善前的柏拉图

表2.3.3 圈能力评价表

(2)目标值设定,如图 2.3.3 所示。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 =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 =3.6%-(3.6%×86%×76%) =1.3%。

图2.3.3 目标值设定

(五)拟定计划

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的实施计划如图 2.3.4 所示。

图2.3.4 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甘特图

(六)原因分析

小组成员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图 2.3.5):①护士对新生儿低血糖观察、识别不到位。因无症状性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是症状性新生儿低血糖的 10~20 倍,相同BGL的低血糖不同个体的临床表现差异也可能较大,医护人员在临床上较难识别。②母乳喂养管理不到位。③新生儿交接班内容不全面。④产程管理不到位。

图2.3.5 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高的原因分析——鱼骨图

(七)制定对策

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的“5W1H”整改措施如表 2.3.4 所示。

(1)优化流程落实细节,健全新生儿低血糖质量管理体系。

(2)落实培训考核,提高护士对新生儿低血糖评估及观察能力。

(3)提高母乳喂养管理质量,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

(4)细化新生儿交接班内容,提高交接班质量。

(5)提高产程管理质量,缩短术前禁食时间。

表2.3.4 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5W1H”

续表

二、D阶段

(一)优化流程落实细节,健全新生儿低血糖质量管理体系

(1)明确新生儿血糖监测的高危因素(图 2.3.6)。

图2.3.6 新生儿低血糖高危因素

(2)制定母婴同室低血糖高危儿的临床管理流程(图 2.3.7)。

图2.3.7 母婴同室低血糖高危儿临床管理流程

(3)制定新生儿微量血糖监测操作规程。

用品准备:血糖仪、采血针、血糖试纸、棉签、75%酒精。

操作步骤:①核对医嘱,洗手、戴口罩,查对床号、姓名,做好解释工作;②按摩新生儿足部并消毒待干;③从试纸瓶内取出试纸插入血糖仪,屏幕出现闪烁的血滴符号;④用采血针刺入已消毒过采血部位(图 2.3.8),拭去第一滴血。将血滴触及试纸边缘,试纸自动吸血,需确认测试区完全被血覆盖;⑤读取屏幕上显示的测量结果并记录;⑥取出试纸,关闭血糖仪。

图2.3.8 婴儿足部安全采血

注意事项:①血糖试纸取出后应在 3 分钟内插入血糖仪测量血糖,取出试纸后应随手盖紧瓶盖以防试纸受潮失效。②手取试纸时勿触碰测试区,避免污染。③彻底清洁并晾干采血部位,残留水份或酒精可能稀释血样,影响检测结果。④采血时稍挤压足部形成一小滴血样,但应避免过分挤压足部。

(4)优化新生儿低血糖管理细节:制定体重下降对照表(表 2.3.5),严格监测新生儿体重下降情况,当新生儿体重下降率达到出生体重 7%时,需全面评估新生儿喂养情况、复测体重,必要时监测血糖;改进新生儿吊牌(图 2.3.9),增加新生儿体重下降临界值;制作新生儿床旁观察记录单(表 2.3.6),记录新生儿喂养情况、大小便情况;制定新生儿早期病情预警评分表(表 2.3.7),及时发现新生儿病情变化并给予积极处理。

表2.3.5 新生儿体重下降对照表

图2.3.9 新生儿吊牌

表2.3.6 新生儿床旁观察记录单

表2.3.7 改良版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量表

注:意识状态判断标准,清醒为弹足底 2~3 次后哭,哭声响亮,肢体自发动作有力;激惹为弹足底 1次即哭,哭声高亢,肢体活动多;嗜睡为弹足底 3 次后哭,哭声弱,很快入睡;迟钝为很难唤醒,弹足底 5 次后哭很快入睡;昏迷为弹足底 5 次无反应。出生胎龄< 37 周为早产儿;37~42 周为足月儿;> 42 周为过期产儿。

(5)建立即时检测(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血糖监测的准确性。对于微量血糖仪,使用科室每天开展室内质控,校对并做好记录;检验科每半年对全院微量血糖仪和大型生化仪器进行统一比对;国家每年开展一次POCT室间质评。

(二)落实培训考核,提高护士对新生儿低血糖评估及观察能力

(1)将新生儿低血糖管理纳入护士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定期培训并考核。

(2)开展新生儿低血糖临床表现、早期识别、应急处理等相关培训,提高护士对低血糖的认识,提高护士的低血糖病情观察能力。

(3)开展新生儿常见疾病识别等培训,提高护士知识储备,保障新生儿安全。

(4)开展微量血糖监测、新生儿血糖监测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培训。

(5)开展母乳喂养培训,强化母乳喂养过程管理,重点关注母乳喂养新生儿的体重变化及大小便情况,预防新生儿低血糖。

(三)提高母乳喂养管理质量,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

(1)每月开展母乳喂养知识技能培训,每季度开展考核,提高护士的母乳喂养理论及技能水平。

(2)多途径开展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提高宣教质量。

(3)借助全国母乳喂养日、世界母乳喂养周等节日,开展母乳喂养系列活动,扩大母乳喂养社会影响力。

(4)加速母乳喂养专科护士培养,提升母乳喂养管理整体质量。

(四)细化新生儿交接班内容,提高交接班质量

细化新生儿交接班内容,明确新生儿交接班要点,交接班时做到:1 对 2 看 3 接 4 评,保证交接班环节落实到位(图 2.3.10)。

图2.3.10 新生儿交接班内容

(五)提高产程管理质量,缩短术前禁食时间

(1)产程中加强饮食管理,保证摄入量,但避免大量输入葡萄糖液。

(2)剖宫产术前避免禁食时间过长,术前孕妇进食清流质液体直至麻醉前 2 h均是安全的。

三、C阶段

(1)通过统计数据,将改善值与目标值、改善前数值、改善后数值进行对比,以确定对策是否有效。2017—2021 年新生儿低血糖相关数据如表 2.3.8 所示。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由 2017 年的 3.6%降为 2021 年的 0.7%,降幅为 80.5%,目标达成率为 126%,进步率达到 80.5%。

表2.3.8 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对比表

续表

(2)护理人员对新生儿低血糖风险评估的知晓率由改善前的 78%提升至 100%,低血糖风险评估的准确率由 68%提升至 97%,低血糖标准化护理措施的执行率由 88%提升至99%,预防措施的执行率由 78%提升至 97%。产妇或主要照顾家属对新生儿低血糖危害的知晓率由 45%提升至 96%,对低血糖高危儿个体化喂养方式掌握率由 45%提升至 96%。

(3)爱婴医院各项指标较好(图 2.3.11)。

图2.3.11 爱婴医院各项指标

(4)无形成果(图 2.3.12)。

图2.3.12 无形成果

四、A阶段

经过 1 年的持续改进,科室人员对新生儿低血糖的重视程度、相关知识的掌握度以及低血糖的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高;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逐渐降低,新生儿体温管理逐渐规范;纯母乳喂养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持续向好,并取得以下成绩:

(1)发表论文 1 篇,《非高危新生儿严重低血糖个案护理 1 例》。

(2)2019 年 8 月,获重庆市妇幼保健持续质量改进项目比赛二等奖。

(3)2020 年 7 月,在第七届围产专业专科护士培训班分享低血糖高危儿管理经验。

(4)2021 年 12 月,举办爱婴医院管理培训班暨母乳喂养技能提升班,分享低血糖高危儿管理经验。培训采用“线上录播+线上直播+线下实操”的方式,全市 3000 余名医护人员参加,线上点击量达 6 万余次。

尽管低血糖高危儿管理较前明显进步,但还需非高危新生儿低血糖临床病例进行低血糖相关性分析,探究临床中与新生儿低血糖相关的、尚未被重视的高危因素。 rSykmh502fuPOXEGXKfVA1MZWCjwXr5HUsj05m2tLihG+ebahTRl5cJOY6Mi+WM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