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4 聚焦黄金 1 小时,呵护早到小天使

一、实践案例概况

(一)实施背景

中国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2008 年)显示我国早产儿发生率约为 8.1%,其中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占早产儿的 12.9%,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占比高达 50%。Reynolds等在 2009 年提出早产儿“黄金 1 小时”的管理理念,即在出生 1 小时内的最佳处理将极大地改善早产儿的近、远期预后。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提高早产儿近、远期预后与提升出生人口素质密切相关。因此,做好极早产儿的早期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提升我国出生人口质量、提高人群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二)案例简介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创建于 1985 年,于 2006 年成立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被批准为重庆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和国家级新生儿专科医师培训协同基地。新生儿科长期致力于“极早产儿精细化救治管理”,于 2012 年成功救治重庆地区最小胎龄早产儿(25 +3 周,出生体重 830 g)。自 2018 年起开展“黄金 1 小时”产房管理技术(体温管理、胎盘输血及呼吸支持),加强多层次国际合作交流,稳步提升医疗质量,极大地提高了极早产儿救治水平。

二、实践案例分享

(一)案例详情及具体举措

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围产医学中心

借鉴德国围产医学中心建设及管理经验,建立西部地区首家实体化运行的围产医学中心,制定《极早产儿产房过渡期管理规范》《极早产儿多学科讨论制度》等多项制度,整合产科、儿科、药剂科、检验科、超声科、放射科等优势力量,为提高极早产儿生后“黄金1 小时”的医疗质量安全提供制度保障。

2.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救治硬件水平

推行孕周<32 周孕妇在产房急诊手术间实施剖宫产,开辟独立“新生儿复苏室”、配备优良设施设备用于生后“黄金 1 小时”过渡期管理,减少与产科医师之间的互相干扰。在新生儿复苏室设置室温 28~30 ℃,配备新生儿全套抢救设备(产房NICU)。于 2019 年配置国内首台新生儿院内转运系统(移动NICU),搭载新生儿多功能暖箱,实现极早产儿娩出后无搬动转运;搭载一体化呼吸机实现产房和转运途中(无创、有创)等多种呼吸模式持续支持,为提高极早产儿生后“黄金 1 小时”内医疗质量安全提供硬件保障。

3.“送出去,引进来”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更新人员理念

2018 年与德国围产医学专家开展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极早产儿产房过渡期管理理念。通过搭建沟通平台派遣医院管理人员、围产医学中心的技术骨干 7 批次共计 28 名赴德国访问交流。为提高极早产儿生后“黄金 1 小时”内医疗质量安全提供人才保障。

4.着眼关键技术体系,做好质量管理提升

极早产儿生后“黄金 1 小时”关键技术体系管理指体温管理、胎盘输血及呼吸支持,如表 2.4.1 所示。新生儿科自 2018 年起逐步开展这三项技术,并开展持续质量管理,为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

表2.4.1 质量改进措施汇总

5.开展全方位监管,精益求精

新生儿科自 2018 年起针对每例次早产儿(胎龄<28 周)的复苏过程均与德国专家线下/线上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持续改进;2020 年起实施复苏现场录像质控,针对问题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持续提升复苏质量,为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提供了管理保障,如图 2.4.1 所示。

(二)实施效果

1.质量管理稳步提升

(1)体温管理质量改进。体温过低对于早产儿是灾难性的,入院体温每降低 1 ℃死亡风险增加 28%,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建议早产儿生后需维持体温在 36.5~37.5 ℃。我院自 2018 年起分四阶段实施体温管理质量改进措施,经过一年时间使极早产儿入NICU时体温逐渐达标,2020 年极早产儿入NICU平均体温稳定维持 36.5~37.5 ℃。

(2)胎盘输血质量持续改进。早产儿娩出时,胎盘内含有约 35 mL/kg的胎儿血液可通过延迟脐带结扎进入早产儿体内,增加早产儿有效循环血容量,补充早产儿生后过渡期肺扩张增加的肺循环血容量,减少机体血压波动,减少颅内出血发生。WHO推荐新生儿分娩后常规开展延迟脐带结扎。2018 年起我院逐步开展延迟脐带结扎(DCC)、脐带挤压(UCM)、宫外胎盘输血(EPT)多种形式的胎盘输血技术,极早产儿胎盘输血的比例维持在 80%左右,提高了极早产儿红细胞储备,减少输血发生率。

图2.4.1 早产儿管理保障示意图

(3)产房内呼吸支持技术持续改进。建立有效的自主呼吸是极早产儿自宫内到宫外成功过渡的关键。但由于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抑制、呼吸肌力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生后往往需要呼吸支持以清除肺液,扩张肺泡,建立有效的肺泡呼吸膜面积和维持功能残气量(FRC)。经鼻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nCPAP)可清除肺液,或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帮助建立FRC并保持持续恒定气道压力,为了对发育中的肺进行保护性通气,该通气模式为产房呼吸支持的首选。我科在产房内引入nCPAP辅助通气,有效地降低了产房内气管插管率(由 37.3%降低至 16.67%)。

2.促进科研和学术能力的提高

2018—2020 年连续举办三届“长江—莱茵河”新生儿围产期医学论坛;2018 年 12 月,围产医学中心建设项目获批重庆市卫健委委属能力提升计划项目;2018 年以来成功申报极早产儿产房管理相关科研项目共 6 项(其中省部级项目 3 项,如表 2.4.2 所示),组织申报2021 年重庆市科卫联合特大科研项目“基于产儿联合的区域高危新生儿救治体系研究”;发表CSCD收录科研论文 5 篇(其中《中华围产医学杂志》收录 3 篇,如表 2.4.3 所示),目前正组织撰写极早产儿产房过渡期管理专家共识。7 名医护人员在德国国际围产医学会议、德国重症监护与急诊医学跨学科协会年会等国际大会交流发言;在国家级会议上进行“围产医学”相关讲座 30 余次。

表2.4.2 科研项目汇总表

表2.4.3 科研论文汇总表

三、实践案例创新点及推广价值说明

(一)案例实施的创新点

(1)理念制度创新。建立西部地区首家实体化围产医学中心,引进国际先进的极早产儿产房过渡期管理理念,整合胎盘输血、延迟脐带结扎(DCC)、无创呼吸支持和体温管理等集束化措施,为极早产儿生后“黄金 1 小时”内医疗质量安全提升提供理论、制度保障。

(2)空间布局创新。优化传统产房的空间布局,开辟独立“新生儿复苏室”、配备优良设施设备,国内首台新生儿院内转运系统(移动NICU),搭载新生儿多功能暖箱,实现极早产儿娩出后无搬动转运;搭载一体化呼吸机实现产房和转运途中(无创、有创)等多种呼吸模式持续支持。为极早产儿生后“黄金 1 小时”内的医疗质量安全提升提供硬件保障。

(3)理念创新。“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更新人员理念,为极早产儿生后“黄金 1 小时”内的医疗质量安全提升提供人才保障。

(4)技术创新。着眼关键技术体系“体温管理、胎盘输血、呼吸支持”,并开展持续质量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为医疗质量安全提升提供技术保障。

(5)监管创新。开展全方位过程管理,创新式的全程视频监管,事后回顾,与外籍专家线下/线上多渠道讨论、发现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持续提升。为医疗质量安全提升提供管理保障。

(6)学术创新。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的同时,促进科研和学术能力的提高,获批多项科研项目,发表高质量论文多篇,实现临床和科研携手进步。

(二)推广价值

(1)本案例通过我院“医联体”“走基层,送技术”帮扶活动传送给周边区县医院,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操作简单,通过培训、技术指导,基层单位医疗人员可以快速掌握。

(2)通过技术推广,可提高基层医院防病治病能力;对有条件的二级及三级医院,在优化传统产房的空间布局、开辟独立“新生儿复苏室”、着眼关键技术体系“体温管理、胎盘输血、呼吸支持”方面,本案例均有借鉴和推广意义,能促进基层医院专科建设。

(3)通过技术推广,可使患儿就地得到及时诊治,减少急性死亡率,以及减少患者家属治疗相关费用支出,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Jw5DkI1x+BsKAvmxA5k+1hlaHNC1mF9N7mA+BisnvMCv8jdcOGObnRK7kotTdrK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