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一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交叉创新学科的诞生

21 世纪以来,公共服务需求呈现出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特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议题。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迭代更新的加速,已有的公文、传播供给,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西南大学袁智忠教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敏锐捕捉到这种“需要”“需求”,创新性地将公文与传播联姻、杂交、融合,推出了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的《公文传播学》。

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公文学的基础概念,是应用文书中最重要的类别。应用文书俗称应用文,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类文体,用于工作生活中处理实际事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应用文不断创造和丰富,形成了多种形式,其中处理事务公务的文书称为公文,包括报告、请示、函、决定、决议、公报、通报、通知、意见等。

追本溯源,公文的出现源于国家的出现和文字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公文自诞生之时起即与政权相绑定,成为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的工具。最早的公文没有固定程式,名称也较为单一。从先秦到晚清,公文由简到繁,名称不断变化,程式也越来越复杂。直至辛亥革命后,公文程式才被大幅简化。古代,一些公文的写作水平很高,还可以作为散文欣赏。例如贾谊的《过秦论》、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董仲舒的《贤良对策》等,不仅是公文的典范,而且还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些文章从情感上看,发自肺腑、情真意切;从内容上看,条理清晰、言之有物,在当时发挥了作为公文的实际作用,在今天,仍未失去作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读来赏心悦目,异彩纷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文继续发挥着党和政府领导国家、履行职能、沟通群众的重要职能。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间,我国对于公文处理法规不断作出修订,对公文名称和体式不断进行改革,使公文日趋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2012 年 4 月 16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进一步规范了公文处理程序,提高了公文处理效率,使公文处理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现代公文写作不同于散文和一般应用文。散文内容取材广泛,或是记叙或是抒情,作者完全处于主动地位。而一般应用文的写作虽受情境限制,有特定的对象、要求和形式,但作者依然可以在特定范围内自由抒写,适当表达自己的情感。公文则完全不同,它是为解决公务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而写作,因此,公文作者只能一边摆事实,一边讲道理。在内容上,公文要求主旨明确,观点鲜明,材料真实,结构合理。对于问题的分析要有理有据,符合逻辑,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在格式上,公文不同文种有不同规范,必须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统一规定的公文文种规范和格式要求进行写作与传播,不能自行其是。在语言上,公文语言特色鲜明,要求表达准确简洁,庄重朴实,描述符合客观实际,不故弄玄虚,也不刻意藻饰。虽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面向大众的公文语言变得更加灵活自然,但其核心没有改变,即对于问题本质的描述仍需严谨,不能做丝毫夸大或减损。

长期以来,由于公文学学术地位不高,学科发展受限,导致我国公文写作研究难以跟上时代步伐。目前只有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等少数高校招收应用写作、公文写作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与我国公文写作人才的实际需求、我国悠久的公文传播历史和丰富的传播内容不协调。因此,公文写作亟须突围,需要寻求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学科融合发展路径。新文科建设的提出,给公文写作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新文科建设旨在推动文科全面复兴与发展,其重要途径,就是学科交叉融合。在此背景下,智忠教授将公文学与传播学有机结合,建构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公文传播学,并产出了《公文传播学》这一专著。

《公文传播学》是国内第一部建立在公文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基础上的原创性著作。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指出,当今社会已进入风险社会,工业社会中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但造成了诸多灾难,还产生了不可预知的风险,这些风险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民族主义、恐怖主义、疾病流行、特大事故等,都是风险社会的表现。在处置风险的过程中,政府如果缺乏与民众的沟通就有可能会对政府的形象、声誉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造成消极影响。因此,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公文在当下社会治理中的价值更加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袁智忠教授撰写了这本书可谓应时之作,将会为社会治理中的公文写作与传播提供有益的学术指导。

《公文传播学》的出版开创了公文写作与传播发展的新篇章。袁智忠教授曾较长时间深耕在公文写作教学与理论研究第一线,有丰富的公文写作实践经验和理论积累,先后主编和参与编写了 10 多部公文写作的相关著作,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 20 余篇。本书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将公文学与传播学紧密结合,明确提出了公文传播学的概念和研究范畴,为公文传播学初步建立了理论基础,针对公文传播的学科地位、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价值进行了重点阐述。同时,该著作按照学院派的风格和学术规范构建全书整体内容和体系,对公文传播的历史、属性、形态、功能、符号、语言、伦理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等进行了探讨,拓展了公文学的研究维度、研究空间、学术视野,延伸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学术空间,与目前符号传播、视听传播等这些传播学下边的子一级学科并行形成了新的传播学学科。

《公文传播学》一书无论是对公文的研究,还是对传播学的研究都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创新发展。在 21 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多极化的今天,在社会治理亟须由新技术、新文化、新理念的赋能的时代,公文传播学的创构无论是从社会治理的实用层面,还是从学术研究的理论层面而言,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对于中国传播学走向世界,丰富人文社会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建立本土化学术话语体系、学术流派都意义重大。归纳起来,该著作的最新特征呈现出五个亮点:

(一)创建独立门户的新学科。《公文件播学》按学科的性质而阐述论证其“内涵”,分别从研究对象、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及其政治、管理、文化属性和功能诸方面,进行了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的论述,为公文与传播联姻成学而独立门户。这种有系统性、学理性的论述既为公文传播插上有形的翅膀,又为传播增添了强大的能量,其“变”而生的“混血儿”的特有性质、本质功能,远远超越了 1 加 1 大于 2 的“质量”。这种变化正如《易经系传·下第二章》中所言:“变则通,通则久矣。”可以说《公文传播学》学理清晰,学科定位准确!袁智忠教授为应用文写作界衍生出了一门新的、具有时代性、原创性、专业性、标识性的交叉学科。

(二)创设公文传播的新生态。社会上对公文的传播早已知之甚稔,总体上是在报纸、广播、电视、电话等传统媒体上进行,其传播方式早已定型。《公文传播学》将公文及以人工智能、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传媒深度融合,向文字、音频、视频、影像、图案等有机复合型转化、拓展,从而打破了不同介质、不同平台的边界,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载体,使抵达受众的渠道日趋多元化,形成直观、形象、生动的新生态,因而在时间上提速,在功能上增效益。这种传播新生态的形成,必然对公文写作教材的编写、公文写作教案的设计、公文实习方案的制定,公文考试试卷的革新提出一系列的新要求。否则,公文写作很难在这种新生态中生存!

(三)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新途径。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是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国际交流的需要,又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公文传播学》的问世,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把握到复合人才培养的脉动、脉案、脉象。袁智忠教授回应时代的要求,以《公文传播学》推动公文写作、应用文写作、写作教材、教学、教育创新,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新的新认知、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我们必须直面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快速进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持续快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教育理念、教材编写、教学过程中,尽快打通专业壁垒,让人才培养向着融合型、复合型的形态转化。当下,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型、单一的专才,更需要知识储备多元、能力多元,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多元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并具有开阔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写作能力,这是时代发展对高等院校育人的要求。相信袁智忠教授《公文传播学》的出版,不仅加速写作学“破圈”,而且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可学、可教、可行的、不可小觑的、知行合一的探索范本。

(四)《公文传播学》外溢社会新效应。公文借用传播学的原理而提升公文的传播功能,传播学借用公文“经国之枢机”而提升传播学的“法器”功能,其杂交合一的新效应,必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使之产生的公共价值,不仅能更好地使公文传播践履新时代的使命,而且公文在与传播融合过程的彼此接纳、浸润中,互相呼唤,互相照映,合力出击所产生的功能增量,必然扩充、丰富更广阔的、更高效的社会治理新效应。初看《公文传播学》的书名,似乎是公文与传播相加,细读才看出是一种新的观念形态和理性思考后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成果。这种成果所具有的时代性、说服有效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必然会出现走出公文、传播各自已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的樊篱,重新厘定一门交叉新学科的体系,其在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管理、环境治理、社会伦理诸领域产生综合效应,以适应和促进世情、国情、社情的发展和变化。更具体地说,这种学科交叉变异后的新学科,落实到一人一文的身上,会像霍夫兰所言“个体态度发生转变并影响决策行为”,其“蝴蝶效应”是难以估量的!

(五)公文写作研究视域中体现的创新精神。公交写作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对于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发展而言,已经在发生着超出人类想象力的巨大变化,它必然将催生出写作思维、写作范式和写作速度的变革,逼着写作教师形成真正的思维范式转换。而这种转换第一要务是认知论、方式论上的创新。袁智忠教授在这方面率先迈出新步伐,给同仁们带了个好头!如果没有创新的精神和勇气,就很难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点。

人工智能和学科交叉的发展,已形成一个无法阻挡且无法回避的时代发展趋势,这对社会科学的人来说,当然包括写作、应用文写作、公文写作,迭代更新是必然的选择,跟上了这种发展趋势就出彩,掉队了就可能出局。写作学人有没有这一认知,是大不一样的。为什么巴菲特的午餐费,要价那么高?不就是想在与他交流中提升或开悟新的认知吗?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突出而又鲜明的特点,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让我们携起手来,冲破学科固有的藩篱,以学科之鉴超越学科的隔阂,才能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襟怀,勇于接受新学科、新技术,推进公文传播学、应用写作学、写作学处理好术与道、民族性与世界性、时代性与习惯性的科学相结合,真正做到在写作中为国为民述学交流,建言献策,在新时代自觉地将创新、协调、改革、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念融入笔端,自创写作学、应用写作学、公文写作学的辉煌!

目前,全球数字变革正加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发展迅猛提速,文体分析法、指标法、词语量表法交叉迭代,人工智能公文写作、应用文写作,文学作品写作,数字转化程度逐渐成熟,武汉百智诚远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帮普通人写“诉状”,准确度、速度百倍提升,湖北、四川等五省司法部门已购用,受到广泛的肯定。相信这些内容将来一定会成为《公文传播学》研究的新命题,其理论性和应用性也会不断拓展和更为广泛!

是为序。

洪威雷于武昌,2023 年 5 月 26 日
(洪威雷:湖北大学教授,公文学资深专家,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常务副会长。) igsqJ2NbgatrZdTdKo083mX3CFh5J2D6DsCCuUSAlCcknm93zDvRvVTP3k7lFpv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