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消费与消费关系

在以自耕为主的军王村,村民消费来源以自给为主。在消费决策上,仍然是当家人为决策主体,外当家总体统筹,内当家负责日常生活。在消费活动上,村民粮食消费以家户自我生产为主,其他类消费活动以市场提供的消费为主。

一、消费来源

(一) 以自己耕种为主

军王村村民主要以种地为生,所以种地收入成为消费的主要来源。收入的粮食主要有小麦、高粱、豆子。以中农家庭王万亮家为例,王万亮家每年大约种4亩地的小麦,正常丰收年份每亩大约收入200斤小麦;高粱耕种12亩,每亩大约收入200斤,一年可以收入2400斤高粱;豆子收入大约240斤;棉花收入为10斤干棉花。

表3-18 1949年以前王万亮家耕种及收成情况

粮食开销。以王世良家为例,“割麦子的时候,光外边的人就有10多口子。俺表叔也来,俺舅爷爷也来,加上短工,再加上俺家的人,一天得有20口人吃饭,收麦子得7天。垛麦尖儿晒麦子,一天也得10来口子人。”

(二) 做小生意

村子里有在集市做生意的,其中3家卖布的,卖的洋布,1家卖火纸、糖、麻、姜的,1家“宰八子”杀猪牛羊的,1家卖羊肉汤的,1家“贩鲜的”,即卖鱼。村里还有1位农户专门卖菜,有2家开酒馆,五六家开合局的,合局即打牌的地方。也有贩卖家具的,做买卖的挣个钱度过灾荒。

(三) 从事其他职业

一是手艺人。村里有1个木匠。1个和尚王解贵,在冯寺,距离村子15里。1个产婆,王善堂的妻子。2个拉黄包车的,王守庆、王守玉弟兄,在城里,家里很穷,没有地。3个瓦工,王明彬、王印斌、王乐堂。二是吃工夫粮的,王守忠的儿子王万明吃工夫粮。帮地主干活儿,同时自家的土地也能得到耕种。三是长工和短工,本村人做长工比较少,外村的比较多。四是地牙子和大夫,土地买卖离不开地牙子。本村村民中有1个中医王守虔,地主家庭,给穷人看病不收钱。还有一个从外村来本村开药铺行医的张广元,全科医生,世代从医,医术高明,治不好不收钱。

二、消费决策

(一) 外当家总体统筹,内当家负责日常生活

家庭中整体安排由男家长即外当家负责,比如收入多少,如何支出,哪些地方可以支出,支出多少,比如红白喜事上置办多大规模、人情消费应给多少等等。不论是粮食收入还是生意收入都是家长全权管理,其他人没有支配权。手艺人、大夫、地牙子,帮人扛活儿、打短儿,一般是男性,如果自己是家长,所得收入就自己处置,如果不是家长,就需要交给家长管理。小事上女家长可以做主,负责一家老小的穿衣以及妇女的采买。

(二) 家庭成员消费

当家人把握家中财政大权,当家人的妻子也掌握部分财权。富裕家庭,当家人会把钱放在家里,就由夫人管钱盒子,家中日常消费就由妻子做主。儿子赶庙会,单独走亲戚要给零花钱。赶庙会给得多点,买点笔、纸,家长会给相当于现在10块钱。家庭成员走亲戚,家长给点零花钱,一般给相当于现在1块、2块。儿媳回娘家看望,带的礼物如馓子,由媳妇说了算,因为媳妇是用自己的私房钱买礼物。

三、消费活动

(一) 家户自我生产的消费

1. 粮食消费

从农历的十月初一(或者八月中秋节)开始到寒食节,村民每天吃两顿饭,过了清明节开始吃三顿饭。主食为蒸卷子,村民不称呼其为馒头,也蒸窝窝(圆子),就是用白面、高粱面、豆子面等掺在一起做成的。

2. 蔬菜和肉类消费

据老人回忆,传统时期的军王村,除了村民王世登家种园,其他农户很少种蔬菜。不过几乎家家户户每年都会在秋收后,种大约半分地的胡萝卜,因为胡萝卜高产,可以喂猪也可以腌咸菜。平时村民是吃两样菜,咸菜和辣椒。每家有都1个瓦缸,能装百来斤萝卜,腌50斤萝卜,得加15斤盐。平时没有外人干活就不买菜,因为家里有鸡蛋,冬天还有萝卜白菜青椒,很忙的时候才买菜。

军王村西坡的地,年年发水,村民便靠水吃水,通过叠堰逮鱼的方式,自己去西坡捉鱼来吃。过年过节,隔一年杀一头猪。

3. 食用油消费

家中种植豆子的农户,如果种植面积大的话,可以卖。豆子榨油后,形成豆饼,可以作为肥料,也可以作为牲口的饲料。冬天还可拌着野菜,做粥供自家食用。民国时期,村民主要靠豆子油作为照明的燃料。以王世良家为例,抗战以前只有一个灯,一年用不了3斤油,顶多花费10斤麦子,抗战后有3个灯,10来斤油,大约花费30斤麦子。

4. 能源消费

村民们平日里生火做饭的燃料主要来自收割庄稼所产生的秸秆。比如麦子、高粱、豆子等的秸秆,都可以作为村民平日生活的燃料。若是燃料富余,村民还可以拿去卖,也可以用于换取白菜。

(二) 市场提供的消费

1. 调味品

盐、醋、酱是村民常用的调味品。村民常吃咸菜,盐是每户农户必备的调味品。据老人讲述,1949年以前,军王村王桐顺开的酒馆,除了卖酒,还卖醋、酱、盐、旱烟等。抗战时期以前,村民花得很少,除了过年过节买点菜,平时就买点盐、酱、醋等调味品。一年要5斤盐,酱和醋顶多5斤,花费一共不超过2斗麦子。

2. 蔬菜

一般军王村村民平时不会去集市买菜。当家里来客人或者买青菜、水萝卜、葱等蔬菜及买鱼买藕买肉时,村民们需要去集市上购买。

3. 打酒

村中的酒馆儿卖零酒,王继符家的酒馆儿天天有人,有的爱喝酒农户会买酒回家喝,有的农户在酒馆儿喝完一两酒就走了。爱喝酒的人,高兴时都会隔三岔五聚在一起喝一下。王相坤和王万寅关系比较好,经常一起喝酒。负责教书先生饭食的地主家,每顿都会给教书先生准备一壶小酒。打酒打多了得赊账,1斤以下不赊账,给现金。1张纸钱能买2两酒,一个铜格能买4两酒。平日里,村民打发家中一个小孩儿,上酒馆去装酒,不用带钱,可以赊账打酒。

4. 添置衣服

春天添单衣,秋天添棉衣。家里人不用张口,根据需要进行添置,主要是内当家决定。不是每个人都添置,老大穿过的给老二穿,谁没有就给谁添置。儿子成家后,若是媳妇陪嫁差不多,几个儿子条件相差不大,就平均添置。若是陪嫁不一,谁没有给谁添置。没有添置的不会有意见。

比如,王世良家做衣服,粗糙活儿他婶子做,细发活儿他妈妈做,奶奶纺线。用自家的棉花做衣服,棉花不分配,谁用谁拿。到八月里,一家人添棉衣,上城里买2—3丈白布。自己买竹青染色,一两竹青煮一丈白布就成灰色的布了。冬天不能穿白衣服,都是自己染,十家得有九家是自己染的。买好白布,用板浇上石灰,用布印一下,布就带上花了,做衣服剩下的白布还可以用来洗脸。

5. 红白喜事

第一,请吃喜面。即当地为庆祝小孩出生而宴请宾客。先是向宾客报喜,然后是摆宴席。吃喜面宴主要消费为置办酒席以及回礼,至亲会给小孩子买衣帽鞋袜。吃喜面一般是家中各大喜事中花费最少的。

第二,娶媳妇消费。军王村娶媳妇需要花费的项目有请拔啦吭(奏乐的)、请焗匠(厨师)做饭、租赁碗筷等炊具、租赁轿子、买红纸、买红书大柬等以及置办酒席。

如表3-19所示,请拔啦吭,请古乐6名,平均一个人一天得20斤麦子。娶媳妇请焗匠做饭大约要花费300斤。拖板、筷子、碗、盘子,这算是炊具,需要向焗匠租赁,租金不超过100斤麦子。借多少还多少,弄碎了就赔给焗匠,不够数就用钱补。婚庆用品,如红纸、红书大柬等,再加上买花生、桂圆、糖、鞭炮等,大约花费100斤麦子。

请拔啦吭、请焗匠、租赁碗筷等炊具,租赁轿子、买红纸、买红书大柬等婚庆用品,这些花费穷人和富裕农户差别不是很大,他们在娶媳妇消费上差别最大之处在于置办酒席。喝喜酒的席总体而言比发丧的好一点,一般情况下是十大荤,一桌席最少要花费一斗麦子或者2斗麦子。一类的大财主,他请的席要好一些,亲戚拿钱也要多一点,中农户家庭置办的席是二等,穷人又是一个标准。结婚的酒席也分为几大类,不同类型的酒席,花费也不一样。一是“八大样”,这类酒席最便宜,只有八样菜,一桌得花80斤麦子。二是“四六席”,即一桌席上有四个盘子六个碗,大约花费100斤麦子,有十道菜就可称为“圆席”。三是“十大荤”,置办这样的酒席,一桌大约花费130斤麦子。四是“四六带案酒”,即一桌席就有十四样菜,十大菜再加上四个酒肴,置办这样一桌席大约花费160斤麦子。五是“三四两大件儿”,一桌席花费180斤麦子。六是“六六”,这是财主家请新姑爷才有的席。穷人也得请姑爷,穷人家就弄个“四六”就行。

表3-19 结婚花费情况统计

第三,嫁女儿消费。嫁女儿不请客,但是要送嫁妆,所以村民嫁女儿时,主要花费在置办嫁妆上。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嫁妆也不同。在1949年以前,当地嫁妆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陪送三样。嫁妆最差的也得陪送三样,桌子、柜、柜橱。这种情况下,姑娘都用她母亲的或者奶奶的凑合,油漆一下变成新的,就算陪送了。衣裳就只有3—4件,也得花费250斤左右的麦子。

二是陪送五件。一般中农户子得陪送10来件衣裳,一件普通的衣裳需要1斗麦子。还有嫁妆,有抽桌、盆架、柜、柜橱、杌子等5件陪嫁,一共得花费500斤麦子。

三是“大八件”。除了五件陪送,还陪送大方桌1个,大衣橱2个,椿凳2个,大杌子2个。数量更多,同时质量更高。大约花费1000斤麦子。

四是有陪送顶顶床的,床上面有一层木头,床又宽又高,床需要花费500—600斤麦子。军王村只有王者印、王者香家有顶顶床,这样的农户很少。

另外每个档次都会陪送锡灯、铜盆、粉妆子、镜子、肥皂盒子。这几样东西花费比较少,大约花费150斤麦子。

第四,办丧事消费。老人去世时,村民会给老人办丧事。这时需要准备棺材,有的家庭在老人还在世的时候就会准备好,有的是老人去世时,现场请木匠做“热活儿”,赶制出来。最差的棺材大约花费200斤麦子。一般的棺材花费500斤左右的麦子,买这样的棺材的占多数。最好的棺材要十二圆花,用十二棵柏树制成,大约花费1000斤麦子,一般是有钱的大财主才用。

纸盒,也分好孬,包括灵楼、2个童男童女,需100斤麦子。如果再加上轿、牛、马就得5斗麦子,大约250斤。在此基础上,带上金山、银山、金桥、银桥需1.2石粮食。

请拔啦吭分为请当天的和请2天的。当天的要3斗麦子,大约150斤,2天要5斗麦子,大约250斤,一般请2天的比较多。

请焗匠会根据酒席的桌数价格有所不同。活儿多,请3个厨师需要花费300斤麦子,请5个厨师大约需要500斤麦子。一桌得蒸7斤馍馍,中农户一般得花300斤麦子,发大丧要大约500斤粮食。还要买菜和肉,一桌席5斤肉,1斤肉约5斤麦子,30桌席大约得600斤麦子。

表3-20 军王村丧葬费用统计(估算值)单位:斤(小麦)

资料来源:数据根据老人口述整理。

丧葬天数不同,花费也不同。很穷的家庭就不发丧了,只需要一口棺材,至亲里除了闺女,对其他人也不管饭。大部分农户办丧事只是管饭,需要三天时间,第一天,忙爷们儿进行采购。第二天拔啦吭来到办丧事的农户家,连着看陵加打坑。第三天发丧,这三天忙爷们儿只是吃饭,不拿工钱。发大丧也是忙三天,第一天忙客人,第二天忙发丧,第三天归还借的雇的东西。有的农户为了显示自己对父母孝顺,在父母去世后,会卖掉2亩土地以“显好”。

6. 请教书先生

在1949年以前,军王村读书率达80%以上。有的人认为老辈儿都是文盲,一定得让孩子读书;有的中农户子上得起学,能够读书,但不上学。教师工资不是一次性付清,寒食节时先生会回家一趟,麦收的时候会回家一趟,中秋节时回家一趟,一年回家三四次,回家一次拿一部分钱,等到放年学的时候工资就全部结清。王世良家请的邹县的刘老师,他家里有事儿就给学生家长说,家长就给先生2—3斗麦子的钱,先生拿着钱就回家了。王世良老人受访时说道:“我记得我跟刘老师坐一张桌子,他有一个底子,在书簿上写着家长姓名,给了他多少粮食,他都记着。”

以王世良家为例,见表3-21,王世良和弟弟当时在上学。在教育支出上,给教书先生的工资为500斤麦子,教书先生的生活费大约为600斤麦子。先生的饭,都是细粮,一个月1斗麦子,管4个月菜。还得管烟,先生吸水烟。买书等学习用品大约每年花费200斤麦子,当时的书很贵,1本书需1斗麦子。

表3-21 王世良家教育消费统计

四、消费惯行

(一) 勤俭持家

在传统时期,村民生产条件有限,生产能力不足,即使是地主家庭也是靠勤俭持家,才能过日子。

俺娘和俺婶子都吃最后剩下的,先让干活儿的人吃。家里人吃什么菜,俺叔和父亲可以提出,“哎哟,这么久了没吃菜,咱去买点海带去?”买海带得买点肉,不然不好吃。妇女不当家,不能提出。

(二) 热情好客

1. 饮食比平日好

村民平时吃藕、鱼很少,除了觅木匠、教书先生,来客人的时候才吃。1949年以前,藕比较贵,比肉便宜一些。王世良家对私塾老师很客气,每一顿给老师做两个小碟的菜,白菜、豆腐、藕、黄瓜大约占90%,有时有鱼、肉,很少。每天给老师做3个饼或者3个卷子,早上煮面条,汤里得有点菜。

2. 贵客来时,请“陪客”

陪客,一般情况下由能说会道、懂得礼节的人担任。不同的亲戚来,陪客要说不同的话。财主、庄长来家里都不算贵客。闺女婿为贵客,老姑爷为贵客,得是家长作陪。招待贵客的饭菜比其他亲戚要好一些,以显得尊重。女婿、亲家第一次来家里,要请一个陪客。请平时不来的至亲来家做客时,也需要请陪客,在陪客时不能说陋词,把客人得罪了。“三天请女婿”的陪客就得请酒量大的,平常的陪客无所谓。如果客人中有好饮酒的,就找能喝酒的陪客来陪,得陪好。客人是男的那么就请男陪客,客人是女的,就请女陪客。

吃饭的时候主人会说:“来来来,叨菜。”菜上来了,陪客不能先叨菜,陪客拿着竹筷让客人吃菜。客人不叨菜,陪客不能叨菜,陪客代表主家。客人喝酒喝完了,由陪客给客人倒酒,主家不负责倒酒,倒茶水也是陪客的事情。客人中若有男有女,只坐一桌,就不分男陪客、女陪客,就由女主人陪女客。如果分坐两桌,就男陪客陪男客,女陪客陪女客。主客动筷子才算开席,得上了4个菜以上才可以开席。开席之前,主人家要发言致辞。说些客套话,还有就是问候的话。而婚礼的开席前,是由陪客先致辞。先喝酒再动筷子,主陪客最后倒一轮酒,喝完这“圆满酒”意味着散席。

3. 座次有讲究,送客送到大门口

送客由当家人送,表示尊重,当家人不在家,由当家的主妇送。一般送客到大门外,男主人根据亲戚关系的远近,决定是否将男客送到村口,新亲家走时就得送到村口。

在堂屋里请一桌的客,要分主次,由主家安排座次。在客人来之前,座位就摆好了。主客最多2人,桌子的北边和东边坐客人,西边和南边坐陪客及主人。一张八仙桌坐7个人,留一个席口,方便上菜。

(三) “烧香,家家户户都舍得”

烧香要花不少钱,加上火纸,一共需要50斤麦子。这一方面,即使是穷人也不吝啬。

别看吃舍不得,但是烧香家家户户都舍得,就是这么个风俗。买点鱼多实在,但是村民们不,得给老天爷磕头上供。

(四) 人情消费中的惯行

1. 随礼的总体规矩

一是父方亲戚多一些,母方亲戚少一些。也可根据经济情况,如果经济条件好,随礼可拿得多,也有不拿的。

二是父亲在世,只写父亲一个人的名儿。兄弟分家后,父亲仍然在世,不论分几家,随礼时写父亲的名儿。如果分开上礼,就会被认为是不孝顺。父亲去世后,才能写儿子各自的名。

三是无法前往礼也需到。人情往来被称为“随礼”或者“来往”。当本人无法到场时,也需要送礼。如果货币贬值了礼也要跟着变,如一个人给100元,当时可以买100斤粮食,后来100块钱买不起100斤粮食了,那得加钱。从前旧社会就是算粮食账。

2. 随礼的不同标准

一是吃喜面送礼。吃喜面必带的物品为红糖、小米和鸡蛋,送礼必须送双数。穷的送4包糖、6包糖,富的送16包,1包1斤,呈元宝形。讲究的包大米,不讲究的包小米,也可以包白面或者豆粉。小孩儿的姑娘家、姨家一般带红糖、鸡蛋、小孩子的衣裳。“姑的袜,姨的鞋,姥娘缝个脑袋来。”即姑姑送袜子,姨送鞋子,姥娘送帽子。不同的亲戚,随礼不同,姥娘家也有给长命锁、镯子的。去地主家庭吃喜面,至少送100个鸡蛋。

二是过百天随礼。过百天,也得成席。请近亲戚,也请街坊,主要是本庄的人。跟吃喜面请的亲戚不一样。要很近的亲戚来,姥娘家来个代表,姑娘家来个代表,姐姐妹妹家可以来也可以不来。主家通过向庄上的街坊敛钱来打百家坠儿。成席时,只要拿钱打百家坠儿的都可以参加,拿多拿少无所谓。主要是本庄的男爷们儿参加,不论年龄,但是不能只去一个小孩儿,得大人带着小孩儿去。过百天不用回礼。

三是吊疙疤随礼。小孩儿种花,要送礼。孩子2—3岁,大人用刀在小孩子手臂上划一个十字儿,放上一点预防天花的牛痘。种上以后要吃发物,1—2个月就结疤了。在这段时间,亲戚们提着2斤馓子去看望。至亲都来,都是新亲来,老亲不来。

四是八十大寿随礼。八十大寿可以提前过,比如七十九岁的时候过。跟发丧一样,庆八十就是“活发丧”。送的寿桃是用冰糖熬化做的,有1尺多厚,然后用洋红洋绿一染,看上去就跟真的桃子一样,有大有小。由自家的表弟、闺女婿、外甥等亲戚买。八仙人子,分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一套就是24个。一个人子得有三四两,染上色。一般是订做,平常都没有。一套八仙人子比较贵,如果糖1块钱,那么八仙人子是2块。也有给老人买寿衣作为寿礼的。

五是喜事随礼。舅、姑姑、姨这几个人在结婚前要给新女婿买东西,如买帽子、皮鞋、大褂。别的亲戚不随礼。姑姑家、姐姐妹妹家、姨家、姥娘家,这几家有人结婚时,得送绫条喜对。

六是白事随礼。参加葬礼,当地村民称之为“喝豆腐汤”。随礼一般是送帐子、钱纸,至亲会送花圈。娘家的人送礼,得送三牲,即猪头、活鸡、活鲤鱼。“养了姑娘不得已,临时送个悬棺祭。”悬棺祭是在临近下葬的时候,把棺材搁在坟坑口子上,还没有落到地,此时棺材悬着,娘家的人把三牲贡献上去,去祭奠亡故的老人。外甥也可以给舅舅、舅母、姨送贡,表示尊敬,不送也行。

3. 欠人情时的人情返还

一是欠亲戚的人情。亲戚帮忙担事,村民不直接以钱返还,亲戚有事需要帮忙都去帮忙。有的亲戚不仅白帮忙,还提供物质上的帮助。

二是欠朋友的人情。如因请犋子欠朋友的情,需要补情。逢年过节时,给平肩的朋友送节礼。八月节就送4包月饼,过年就送一块猪肉(重量达7斤,带肋巴骨同时还带着一块猪油的猪肉)以及2瓶或者4瓶酒。

三是欠邻居的人情。中农户以下的家庭建房子,请亲戚、邻居、朋友帮忙,家里置办一锅菜。邻居建房子时需要帮忙,村民也会去帮忙。

四是“父交子还”。父亲朋友的人情,儿子去还礼。

五、消费关系

(一) 家庭消费中的亲戚关系:穷亲困难,富亲扶助

如果穷人家的姑娘家、舅家、姨家很富裕,新郎的酒席花费2万,这类亲戚在随礼时会给1万,包席,或者承包全部请拔啦吭的费用,“拔啦吭我送了”。谁富裕谁多拿,还有拿粮食的,送磨面的,“你没有,从我这里过几斗麦子磨面”。

(二) 人情关系:“挂个虚名,显得好看”

平肩的亲戚拿一般多,即一样亲的亲戚随相同的礼。近一层的要多一些,远一层的少一些。姑娘跟姨算是一样的亲戚,姑娘的闺女跟姨家的闺女算是一样的。比如姑娘拿500元,那么姨家也拿500元。姥娘家可以多拿可以少拿,如果家里拿不起,可以挂个虚名,显得好看。姥娘家可能没有给钱,“他姥娘钱交了,1000元”,光喊个名儿。比如新郎有3个姑姑、3个姨,3个姑姑有穷有富,如果穷的姑姑拿不起,其他2个姑姑给她抬,挂名上。

(三) 家庭消费中的农户关系:先问亲戚,后看技艺

若邻居中有技术工,村子外的亲戚家也有技术工,村民一般请亲戚家的技术工,因为亲戚家的技术工干得实在。用亲戚不要钱也不欠情,邻居不能白用,不给钱也得欠人情。

若邻居中有技术工,村子内的亲戚家也有技术工,这时就看技术,谁的技术高请谁。技术相同的情况下,考虑至亲。如果不用,亲戚会怪罪“你不用我?你怕我给你要钱?”

(四) 家庭消费阶层关系:“‘荣户儿’出钱,穷人沾光”

在军王村家庭消费中,村中“荣户儿”与穷人关系融洽,“荣户儿”即中农户以上的家庭。在家庭消费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穷人吃药,富汉拿钱”,二是富人请老师,穷人少交钱。

第一,“穷人吃药,富汉拿钱”。以前的医生,遇到富人去看病会多收一些,穷人看病会少收一些或者不收。第二,“富人出钱,穷人读书”。每个学生的学费不一样,不是根据学生年龄收费,而是根据家庭情况收费。一般是地主家庭请教书先生来教书,提供教书场地并负责教书先生的饮食,教书先生不用给房租。

大约在1943年—1945年,王世良的父亲通过拜托房家教书的先生王志奎,从100里外邹县请来了教书先生刘景隆。刘景隆在这教了三年。刘老师由世良、万谟还有维成三家管饭,老师一年的工资是5石麦子。文贵友是外庄的,家庭条件也还可以,家里没有管老师饭,但他的学费最高。王世江家庭贫困,家中不负责老师饭,学费交得最少,为5斗麦子。王世善年龄比王世江小,还在蒙学阶段,但是学费比王世江交得多。

表3-22 1949年以前军王村学费缴纳(部分)单位:斗(小麦) QEqmGyloaNyxexMbeIbgXACdFih0AOobwoDc6AWkA8+ecHtcy8EffQfsuCd+yv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