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集居与空间

平原的地理环境、年年水患灾害造成了军王村特有的居住格局。其特点主要有村民居住集中,且居住空间内边界明显。本节主要阐述军王村的集居与空间关系。

一、民居与村庄

(一) 沿着庙坑逐渐形成的居住格局

军王村的先民迁来军王村时,最先居住在庙坑附近。庙坑则是当时的人们修建房屋而形成的村中第一个公坑。随着军王村人丁繁衍,居住空间逐渐地往外拓展,村民们不断修建新房,军王村逐渐出现了东坑、西坑、南坑、北坑四个公坑。“那个时候,这里是个老洼地,转圈儿尽是水。就这一点高地方,村民居住很集中。”王世习回忆时说道。

图2-5 军王村村民居住空间分布图
资料来源:根据军南村王世良老人手绘整理。

村内有一条主干道,因为呈东西走向,村民称之为东西大街。而其他南北朝向的小巷子,大部分没有名称。1949年以前,村庄内部区域的地理位置名称分别为东街、前街、家西、西北街和后街。庙坑位于东西大街,王氏家族的家庙位于庙坑旁。村民眼中的前街主要范围是庙坑东部和庙坑南部,家西则指的是庙坑以西居住的范围。

(二) 庄内依近而聚与插花居住并存

村庄呈现集中居住形态,同时村庄内部近门子居住更加集中。军王村绝大部分是王姓村民,在居住形态上依血缘关系远近,呈现分片居住。王世良老人说:“前街尽是俺家那一窝子人。”前街居住的有王万刚家、王万顺家、王者香家、王者印家等,这些农户都是近门子关系。前街住满了后,前街的一部分近门子分家后就在西北街另建新房,由此西北街居住的也是近门子。

按照支系来看居住形态,村庄内部也有插花居住的情况。因分家逐渐形成现在的居住格局。如王万亮老人家在1949年居住的胡同就存在插花现象,一个胡同居住大部分是王姓村民,但不是近门子,是插花居住。此外,从外村搬迁而来的村民也是插花居住。

(三) 民居分布规则

过门石。即两个门神之间的石头。这个石头很长,约1.5—2米,村民在石头下面撒上一把杂粮,大约1—2两,还搁置一点钱,意思是取个吉利。

门楼。大门的门楼比较讲究,不能比别的屋子矮。建基石不能比邻居高,要和前后邻居一样高,如果高了会被认为是“欺人”,同时邻居也不愿意。隔着胡同相邻的农户,则不会计较这么多,村民认为隔着胡同的农户如果建房的话,高点矮点儿没有关系。

图2-6 军南村某农户家门楼

房屋功能安排中的规矩。哪间屋子用做茅房、哪间屋子用做伙房、哪个屋做鸡舍、哪间屋子住老人都是按照《大游年歌》排布。建房时,无论盖什么屋,南边都需要留出阳光,屋外需要躲开坟头子,躲开脏东西。

(四) 房屋边界

1. 以何物为界

房屋边界主要有以胡同或街道、夹道、围墙为边界。以胡同或者街为边界的会有界石为据,界石之间的连线就是对门邻居之间的边界。生活中,胡同是大家走路的地方,属于“公伙项”,村民不会越界。以夹道为边界的则主要是左右邻居,邻居房屋的墙互相挨着时,不是自家房屋边界在哪里就盖到哪里,需要留出50—60厘米的夹道,以夹道中心线为边界,称为“留滴水”。如果只是建围墙,就以围墙为界,围墙下就是房屋边界的界线。

2. 因何产生边界

第一,因分家产生的边界。家族人多了便分家,根据家庭的人口、团结程度决定。

从儿子的角度看,一般是儿子都成年结婚后才分家。比如,弟兄俩都成人了,都能单独过日子了,什么地都会种了,就要分开了。有的不愿意分,让父亲或者叫哥哥当家,自己不当家,光干活儿。有的兄弟多的家庭,不容易团结,分了反而省心。

从父母的角度看,孩子们二三十岁了,即使孩子们不愿意分,老人也要分了。于是父母就会和子女说类似“我这么大岁数了,就不给你们操心了,你也会干了”这样的话,表示分家的意愿。

从外部因素影响的角度看是怕人家说富,地多纳的东西就多,怕“架户”要东西,有的为了逃避,就分家。比如征兵,假如不分家的弟兄俩共有60亩地,此时就要摊兵,分家后就不用了。以王世良家为例,其父亲有兄弟两人,在抗战后期,当时有七路军、五路军,又有闫团、顺团、边团等五六种部队,这个来要了面走了,那个部队又来了。分家后,就不算大户了。老人回忆说临近1949年,因为这种原因分家的有90%的农户。

也有从父母去世的时候分家的。因为在别的时候分家,担心别人笑话兄弟不团结,这个时候分,外人没什么感觉,不会笑话。

房屋分配原则。一是房屋与土地搭配进行分配。院子差别大,分得好院子的儿子所分得的土地就少,分孬院子的就地分得多。二是折价进行分配。比如,只有一处院子,房屋有好有坏,有几个儿子进行分配。先按房屋大小标注出价格来,然后抓阄决定房屋分配,高出均价的要让钱,低于均价的得补钱,一般是用地来补。如果是大户人家有三个儿子的话,分家之前则会把三个院子弄得比较平衡,质量都差不多,这样就不用再补地。三是房屋按间数分配,每间屋大小基本差不多。分家时,如果家里老人健在,一般是老人住堂屋,但归属哪个儿子还是得明确。房子少的家庭,分家时才可能会将堂屋分成两份。过道也要分,过道离着哪个儿子分的房子近,就属于谁。名义上划给这个儿子,但其他儿子如果没有过道,也可以从此过道通行。

两兄弟分家后,刚开始房子如图2-7所示,如果两兄弟同时重新建房,就应该留一个“夹巴道儿”。以墙中心为界,两兄弟各留出25厘米,墙体两端有界石,在老房子修建的时候就已经有,也有灰橛。如果A或者B只有一个兄弟想重建新屋,谁盖新屋谁就先留出25厘米。拆房时,若墙体有损坏,建新房的人就负责把墙修好,一般情况下损坏不多。如果兄弟A要卖房子,兄弟A事先得定好价格,再问兄弟B,兄弟A:“房子你要买不?你不要,我要卖了。”兄弟B说:“你不要卖了,我要。”于是A卖给B,卖给外人和亲兄弟价格一样。如果兄弟B不要房子,房子卖给外人,得跟外人说好墙的公共性。如果外人买房后要重新建房,得留出夹道,不能盖在两家的分界线上。

老家院儿,我们家也分了,从老家院儿中间垒了一个墙头,一边三间堂屋,另一边也是三间堂屋。墙以西归我大爷,墙以东就归我们家。墙以西屋子好,全是砖屋,墙以东屋子孬,全是坯屋。我们家的三间堂屋还没有盖,光有地基。

图2-7

图2-8

第二,因相邻产生的边界。村民盖房屋都是建在自己家的土地上,建屋不需要经邻居同意,因为每块宅基地都是有主人的。房屋宅基地或是通过继承得来或者花钱购得。房屋建成以后可以进行买卖,只是当时买房子的人不多。

房屋边界在地业上都明确写好,宅基地的四至是谁都很清楚。同时房子的地业上还写有步公,即房屋的长、宽。如果房屋的宅基地不是规则图形,各边长度不等,都得在地业上写上长度。每家每户排水用漾沫口子,占的自家的夹道,产权归自家所有。自家院子的南边一般就是漾沫口子。边界确定后不用向乡长保长报告。村民在新址盖新屋,一般选择自家的场,场的周围的四邻都知道边界在哪里,不用告知,只需留出滴水就行,界石在老辈儿那时就已经埋好了。

3. 边界分类

相邻建屋的边界主要有以界石为界、以路为界、以滴水为界等几种情况。

以界石为界。房屋边界以界石和灰橛标明与邻居的之间的界线。以王万亮老人家为例。在1949年以前,他家北邻王继诗家,南至王继岱家,挨着王继岱家的过道。西边隔着一条胡同与王相坤家相邻,胡同中以两块界石连线为界,东边与王继祥家相邻,以界石为界。

村子的宅基地比村子外边的地高一两米,村民如果选新的宅基地盖屋一般会选自家打粮食的场。场的四邻都知道,这个场原先就是他的,界石原先就下好了。盖新房时首先要把自家宅基地加高,以防止发大水。盖一个新房至少要有8块界石,如图2-9所示,4块黑色界石为A、B两边的界石,以A为例,A两边的界石用绳子连接起来就是A边的边界。

图2-9 王万亮家1949年以前房屋平面分布

图2-10 新宅基地有8块界石

图2-11 笔者在村庄内拍摄的随处可见的房屋夹道留滴水

以路为界。如果新建房屋的一边靠路,就没有界石了,以路为界。因为路都是公伙项。

以滴水为界。两户墙与墙之间留有夹道,被称为留滴水,大约60厘米,相邻两家各30厘米的留滴水。比如农户A和农户B家是邻居,农户A家的堂屋与农户B家的南屋相邻,那么屋与屋之间不搭界。户与户宅基地之间,如果修建房屋就必须得留滴水。如果是砌墙可以砌到宅基地的边界上,不过大部分都留滴水,因为以后可能要盖屋。如果是以后这条边界上永远不盖屋,就盖到边儿,四邻没有话说。村民一致认为盖屋必须留滴水,自己家的水不能流到别人家的墙上,大家都是土坯房。

4. 过道租赁与买卖关系

过道租赁。军王村有插花居住的情况,但过道属于私有。如在1949年以前,王万亮家走王继岱家的过道要给王继岱家粮食,每年给3小斗粮食,大约90斤。

“我们家赁的人家的过道。走人家的不能白走,得给人家粮食。那会儿1小斗粮食是30斤,每年给他3小斗的粮食。不给的话,人家不让你走,走人家的,每年都得给物件儿。”

过道买卖。土改时期部分人家为了分得房子便将过道出售,划分给邻居。

5. “买路”发丧:富的破财,穷的沾光

在清朝时,有出现过穷人让富人“买路”发丧的情况。王世良老人家里出去就只有一条路。清朝时期,哑巴家是财主。他家发丧时,只有买路才能发丧,不拿钱,村民就不让他走,买的路段从王世良家门口一直到上陵。当时也没有测量,没有文书说明。村民认为这是“富的就破点儿财,穷的就沾点儿光。”

(五) 纠纷处理

当发生房屋边界纠纷时,村民就把街坊四邻都请来,然后当着大伙儿的面,开始找界石和灰橛,以灰橛和界石为准。因为房屋边界都比较清晰,所以军王村村内因房屋边界发生纠纷的情况很少。

(六) 房屋布局与特色

1949年前,一般农户各自为院,北屋为上。富裕的农户家,其余三面建配房,呈现四合院布局。各房后墙无门窗,多为土墙草顶,少数为石灰拌石屑捶顶,熟皮墙外边是一层砖,里面是一层坯。主房高于配房,但不得高于左右邻居及后邻房。

村民将房子分为草屋、灰厦屋,军王村当时只有一户人家的堂楼是灰厦楼。“过去这个村子没有瓦房,全是草房子”,王世习老人回忆道。老人说因为家庙是老祖最先住的地方,家庙都是草房子,所以村民们可以盖平房,盖草房子也行,但不能是瓦房。草房子根据所选择的草料不同,档次也有所不同。

(七) 房屋修建中的社会关系

1. 当家人做主

村里人盖房子会提前一年,由家里的当家人先向村里的老人问问,如盖三间屋需要多少石头、多少土坯,多少木料、多少灰。村里富裕人家盖房子请领线的,即盖房子队伍的领头儿。不用中间人,提前一个月由当家人跟领线的说盖房子的事情,商量购买的原材料以及需要做的准备,同时还商量是否需要主家管饭。不用讨价还价,工钱都有标准,土屋、灰厦屋、熟皮屋用工量不同,价格也不同,各有各的价格标准。

2. 提前告知亲戚,请教书先生看吉日

在传统时期,村民修建房屋不容易,得提前三年就开始准备,拉石头、拉砖、买木料以及白灰。所以谁家要盖屋子,亲戚都会知道。农户自己决定几月盖屋子,但具体哪天盖屋,需要请教书先生看吉日,因为教书先生家里有黄历。“建满平收黑,除危定执黄,成开皆可用,闭破不相当。”请教书先生看吉日,不用带礼物。

3. 穷人邻里相帮

建房子时,中农户以下的会请亲戚、邻居、朋友帮忙,地主等有钱的人直接就请领线的。建房子请帮忙的,家里就置办一锅菜,有的会煮2—3斤肉,然后大家分着吃,不会另给帮忙的烟或酒。有的亲戚不仅白帮忙,还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如果建房子的家庭缺房梁、木椽,亲戚会无偿提供。

4. 富人请领线的

富人建房子不找帮忙的,会请领线的盖屋,认为邻居盖房没有领线的专业。领线的带着一帮子人,大约10—15个人,领线的会根据修建房屋的多少、类型决定去多少人修房子。如果是3间坯屋,5天内就可以完工;如果是3间灰厦,7天就可以完工,如果是3间熟皮屋子,即外面是砖,里面是土坯的屋子,需要9天时间。修建队伍内部分为瓦工和壮工。瓦工又称“摸刀的”,负责垒墙、上架子等活儿;壮工又称“下工”,光出力,打下手,负责和泥,给瓦工递工具,没有垒墙技术或者技术不够过关。修建房屋时,瓦工和壮工全部听领线的指挥,瓦工工作一天得20斤麦子,壮工工作一天工资比瓦工少一半,是10斤麦子。

领线的盖房子一般是农闲时候,二月盖房子最多,大约占90%。村里富裕家庭盖房子也会选择农闲时候,这个时候天气不冷,白天时间也长,八九月盖屋的人很少。在伙食安排上,如果是请本庄的领线的,工人可以回家吃饭;90%以上的领线的选择统一安排伙食,节省大家时间,好安排活儿。如果是请外庄的领线的,外庄领线的会请一个伙夫单独开锅,主家不负责管饭。

5. 社会关系:为人不睦,劝人盖屋

盖屋是件难事儿,土话说“为人不睦,劝人盖屋”,意思是与别人不和睦,才让人家盖屋作难别人,以此给别人增加困难。盖屋前7—10天,主家会为帮忙干活的准备饭,别的时候没有。

二、祖居与村庄

军王村有祠堂王氏家祠,村民一般称之为家庙。军王村的家庙修建比较晚,大约在王氏发展了一二十代后才修。根据老人们记忆,大约是在宣统的时候修缮的,当时修建家庙的目的是怀念祖先。家庙位于村子的中心位置,地势属于村中较高的地方。家庙有院子和3间屋子,东西大约17—18米长,南北有8—9米宽,中间有个石头桌子,平常都锁着,不用看管,除夕才打开。庙里有祖先的牌位,但不是全部的祖先牌位都在里面,有根爷、他的儿子、孙子、重孙的牌位,王世习老人记得有5代,当时家庙里摆了20多个牌位。家庙是村中有钱的人家修建,穷人家没有钱修建。

三、公共空间与村庄

(一) 晒场

军王村没有公共晒场,但是到了夏天,村民睡觉,私人晒场就成了公共空间。夏天的时候,因为天气太热,男性劳力都去场里住,再不然就上屋顶上睡。

图2-12 至今仍然保留晒暖习惯的村中老人们

(二) 家庙

家庙平时都锁着,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打开,祭祀时只有家族的男子可以去。在家庙里有1间打更屋,铺上小麦秆草,给打更人休息。每天夜里两个人轮流,上半夜一个人,下半夜再换另外一个人值班。此外,家庙还提供给没有屋的穷人居住。据老人回忆,1949年以前,村民王红兵、王万阳因为没有地方住,于是在家庙的院子里搭了一个棚子住。

(三) 庙坑崖

庙坑崖作为军王村村民聊天的公共空间,位于军王村东西大街的葫芦沟南边,庙坑北边。葫芦沟有2米多深,其功能最初是行车走人的,随着时间的累积,自然压出了一条沟。沟上面有一个七八十厘米的崖儿,村民们称之为“庙坑崖”。庙坑崖是一个朝阳、宽敞、比较干净的地方,村民坐在庙坑崖上,旁边还能走人。所以庙坑崖成了村民们晒暖儿、拉呱儿的首选之地。于是一到冬天,大部分的村民都喜欢到这坐坐去。

(四) 吃饭聚集点

早上吃饭聚集的地点有两个,一是王继书的门口。冬天没事儿的时候,人多吃饭热闹,习惯了后,每到吃饭的时候,村民就聚集在那里,一般是附近的五六家,守栋、守先、守立、守良、守道等。家里的男爷们儿出去,女的不出去,小孩儿也不出去。二是王喜堂、王蔼堂那里。一坐一大溜的人,各自吃各自的菜,可以给其他人讲讲今天吃什么,然后聊天。

图2-13 笔者在军南村拍摄的被废弃的石碾

(五) 合局(打牌)的地点

军王村有6家牌场,村民们过年在王继书、王守业、王继符、王守昌家斗牌,在王明斌家、王腾云家搁宝。军王村办合局的人家里都穷,大部分没有后人,即为绝户头儿。家庭内部不打牌,因为除了合局的那几家,其他家庭家里没有牌,家长不让买牌,认为打牌不是好事。

(六) 石碾和石磨

军王村的公共石碾有3个,家南1个碾,庙坑1个碾,家东1个碾。石碾属于公伙项,全村村民都可以使用,哪个碾没人用,村民就可以去用那个碾。使用公共石碾时,不用向村长等其他人汇报。村民习惯上按照就近原则使用石碾,家南的碾离王万常家最近,大约有三四米,离这个碾最远的农户为王万功家。庙坑有1个碾,离这个碾最远的是王守道家,大约有200米,最近的农户家距离庙坑石碾仅七八米。

2米见方的石碾盘,得有3000多斤。村民一般是用碾时,才去石碾那里。没有人破坏,没有专人维护,大人看到小孩儿上去就会嚷小孩儿,“你不能把碾弄脏了”。排队用碾被称为“占碾”。使用碾子压豆饼等被称为“压碾”,到秋后压碾的就多了。石碾坏了需要维修时,就由本村的王万庆维修,他是木匠,村民不用给他钱。

石磨。军王村有私人石磨公共使用的情况。村民王学勤家的石磨,自己花钱请石匠断磨、翻新。因他家的是砂面的石磨,所以磨麦子效率高。比如,别人的磨一上午能磨2斗麦子,他的磨能磨3斗麦子。

四、集市与村庄

在1949年以前,军王村村民赶集都去店子集。村内虽然没有固定集市,但是会有外村人来卖东西,从而形成了流动市场。流动市场集中在春天和冬天,因为此时属于农闲时节。有货郎卖百货,包括居家用品、妇女的装饰品等等;有来村里进行娱乐表演的;也有来卖家用器皿及维修器具的。大多数流动商贩都收取现金,只有卖罐子的、串街打铁的、卖香油的以及卖豆腐的会接受用粮食换农产品。

五、村庄空间结构关系

从民居与村庄关系来看,村民习惯“近门子”集中居住。随着人丁繁衍,也形成了不同支系之间的交叉居住,但大体上还保留着近门子居住的习惯。家庙作为村庄内神居的集中体现,是村民繁衍、村庄发展的起点。家庙凝聚着村庄人心,村民在家庙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村民居住分布,由家庙向四周不断拓展,形成了1949年以前的居住格局。

军王村之所以集中居住,也受地形影响。在1949年以前,虽然地形为平原,但平原中也有洼地。年年发大水,地势高的地方适合居住,于是大家都选择这一片土地建房居住。 uD1sVHfCcujASCTMMxGPwRhkdm5IOgxKWEMs5BQfJ6kGE1Gqm+flTztIQG3bBDc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