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地缘与邻里交往

传统社会的农民以土为生,“安土重迁”的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同时,以地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邻里关系、同乡关系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近门儿、一道街”与日常交往

(一) 何为近门儿与一道街

在老百姓眼中,邻居就是居住在房屋周边其他农户的泛称,具体涉及的范围与个人认识、家庭交往范围、涉及具体事件相关。在当地对于邻居也有不同的说法。一是“近门儿”,一般是指街道最小分支——小胡同内共用一条小道的几家农户,距离最近,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以前寨内住户相对稀疏,近门儿的农户一般就两三户、三四户。二是“一道街”,是指居住在主街道中分支街道上的所有农户,1949年以前,一道街上也就十几户人家。

(二) “远亲不如近邻”

邻居间的日常交往涉及农户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农户经济、文化和情感交流最为频繁的一个群体。访谈中老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远亲不如近邻”,很多时候邻居由于在地缘上的便利性能够提供及时、频繁的帮助,从而加深相互之间的感情和联系。

1. 经济生活中的互助

传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特别是在农忙季节和手工生产的某些特殊环节,邻居间相互帮工是重要的解决途径。经济生活中互助的邻居范围可大可小,平时交往关系较窄的农户,涉及邻居范围只是近门每天见面的邻居;家庭交往关系面较大的农户,涉及邻居范围可以超越一道街的范围。生产互助是相邻农户中十分常见的交往关系,常见的互助内容有:

(1) 农忙的时候请邻居帮忙锄地、收粮食

传统时期,爪营寨内很多农户家中没有耕地,某农户若是在农忙的时候缺少劳动力可以请邻居过来帮忙。帮忙若是需要小农具,邻居都会自己带农具过来。来帮忙的人数也是根据主人家的需要,邻居决定家里都有谁过来。帮忙时间可长可短,有半天一天的,长的有两三天的。如果帮忙时间短,比如不到半天,帮忙的人就回自己家里吃饭,如果帮忙时间长了,有一天、两三天的,主人家会请帮忙的人吃饭。

叫帮忙的都是关系不错的人家,邻居之间帮忙的多,亲戚都远着呢,邻居近,“远亲不如近邻”。远了你还得通知他,以前得跑着叫。收不完麦的时候(邻居帮着)去收麦,还有帮着去砍高粱,都是庄稼活。你让我去给你帮忙,我就拿着物件儿去干活,都是提前说好的,有准备饭的,两家一块儿吃,也有自己回家吃的。去多少人帮忙看活有多重,活多干不了,去俩、去仨的都有。一家人也可以叫几家人来帮忙。帮忙是来往的,我给你干活了,明儿你给我来干。如果你要我帮忙的时候,我正好也在忙,那就拉倒了。也有把自己手里的活儿搁那来给你帮忙的,啥情况都有。

(2) 农忙的时候借用邻居家的牲畜、农具

第三章第三节介绍了农户的农业生产,爪营寨内有很多少地农户,耕地面积不足10亩,他们难以依靠自己的土地饲养耕牛,因此没有办法跟其他农户形成搿犋关系。他们有的借用邻居、亲戚的牲畜和农具进行农业生产,借用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只借用牲畜和农具,借用农户自己耕地、耙地,用完之后将牲畜还给主人。借用时间一般较短,半天居多,不会超过一天。另一种情况是牲畜的主人不仅借出牲畜,还要提供使用牲畜的人力,很多没有牲畜的农户没有使用牲畜的经验,无法使用。顿文宗老人的父亲就经常帮邻居家犁地、耙地,跟邻居间建立了很好的关系。

(3) 手工业、副业请邻居帮忙

传统手工业生产完全依靠人力,有些特定的生产环节需要较多人手,大多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家庭劳动力人数以能够完成日常大多数生产环节所需劳动力为准,不会为了少数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环节雇佣劳动力。邻居就成为日常需要大量劳动力时的好帮手。比如顿文宗老人家做大车,完成大车零部件制作之后,需要将大车各个零件组合起来,这道工序需要大量的人手,多的时候需要一二十人,他们家自己的劳动力也就五六个人,因此很多邻居都过来帮忙。这些邻居大多是平时在农业生产中获得了顿家帮助的农户。

有些农户从事一些非常规性的副业生产,只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家中没有人掌握相关的技术,生产的时候就请邻居过来帮忙。比如朱音群老人家曾经有一个小杂货铺,平时卖一些红糖、白糖、烧纸之类的小杂货,到过年、八月十五的时候做点心、月饼。他母亲和姥爷都不会做点心,请邻居来家里做。虽然说师傅是请来的,大家都是邻居,不会明码标价,一般就是给一点东西表示谢意。做的时间也不长,就是过节前后四五天的时间。

家里有一个杂货铺,不卖烟酒。年歇、八月十五的时候做点心、月饼卖。点心、月饼都是请“老师儿”搁家里做,点心有蜜三刀,油炸的,过浆;菊饼,圆的;梅豆角,擀个片儿,用油一刷一炸,浮起来了就好。“老师儿”一般是这附近的邻居,也不给什么钱,就当是来帮忙。

2. 公共事务的建设和维护

传统时期乡村的公共物品提供都是依靠社会内部力量,相对当前种类繁多的公共需求,传统社会的公共物质和文化需求相对简单,都是围绕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物品。

(1) “修井大家用”

爪营虽然紧靠黄河,但是黄河进入开封境内已经成为悬河,利用其水资源难度超越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条件,因此当地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和村内池塘内积蓄的雨水。当时的水井都是人工挖凿的土井,一个常见小井的深度为10多米,以挖到出水为准,没有严格的深度限制。

挖井和水井的日常维护是一件公共事务,涉及农户大约在十几二十户,具体根据大家相互协商的情况而定。有“一道街”的10多户农户一起修井的,有附近两个甲的20户左右农户一起挖井的,不论参与农户多少,都脱离不了居住位置上邻近这一特点。

修井投入包括人工和购买砖头等材料的费用。从道理上讲,这些费用是参与打井的农户一起平摊,考虑到农户的不同情况,也会有协商。比如做小生意的,家里没有闲置劳动力,他就多出一些购买材料的费用,不用参与劳动;家里条件比较困难的拿不出钱,他就多出一些劳力,从而达到一种平衡。

俺见过打井,就在鱼头点儿东边,北边有一个坑,在坑里面打的井。以前鱼头点往北有一个井,离俺家有100多米,去打水不方便,我们那一片就兑(方言,“凑”)钱打了一口井。我那个时候五六岁,那个井大概三天就打好了。那一片儿的人都去挖,谁也不给谁一分钱。买砖什么的都是那一片儿兑的钱,一般没有地的他就不兑,有地的,条件好一点儿的他都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的人他忙了就不去挖,像那做生意的他兑了钱就不去了。打那个井我们那一片儿兑钱的有20户左右。

传统的水井都是土砌的井壁,用上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坍塌或是大量跑水的情况。共同挖井的农户每年都会一起进行维修,维修以体力劳动为主,同时也需要少量费用购买修补用的砖头,劳动力和费用的分摊方式和挖井是一样的。如果有邻居买卖房屋,或是有人在附近新建房屋,大家也都欢迎他们参与水井维修,这也是作为新搬入农户与周围邻居建立合作关系的途径。

虽然水井的修建和维修有相对明确的投入者,但是当地水井使用没有明确的区域限制,来打水的人只要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挖井的人也不会有任何意见。

(2) “买磨大家推”

爪营地处平原,没有山地,不出产石头,购买石磨是一笔较大的支出,对于很多贫困农户来讲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出现了“买磨大家推”的情况。与水井不一样,石磨是农户个人购买,跟周边的邻居共同使用,是邻里之间的一种相互帮扶。如果使用石磨的时候还使用了邻居家的牲口,就把磨出来的麦麸留给石磨的主人家饲养牲口。

此外吃小米要用石臼把外面的壳去掉。相比石磨,石臼使用频率要低很多,因此很少有农户专门购买石臼,大多数时候是谁家有磨损了的石碾子,找石匠按照石臼的样子凿一个窝就可以使用了。石臼放在农户的大门口,谁想使用就去用,一般是二三十户、四五十户农户共用一个石臼。

我家有磨,几家共用一个。修井大家用,买磨大家推。修井兑钱、铺路兑钱。

对匋,舂小米用的,一米见方。门外面一搁,谁想用就去用,多远的都来用,我们这一道街就这一个,谁买的我不知道。从大南门根儿到这得有100多户,有两三个地方有。

3. 年节、红白喜事中的礼俗交往

(1) 过年磕头

大年初一磕头拜年是重要的礼节,这一简单仪式充分体现年轻人对上年纪人的恭敬。在爪营,过年磕头的对象不仅有自己家里的老人,还有邻居家里的长辈。邻居不是同一个姓氏,难以用辈分衡量,就用年龄来衡量。

大年初一摆完供就上人家家里磕头,一般是20多岁的给人家家里上了年纪的磕头。我也去过,给本门的邻居家,不是一个姓的老人磕头;也有自己家的老人,不到五六十的就不给他磕了。

(2) 红事送礼,白事烧纸

红白喜事是农户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仪式性交往,邻居作为交往最为频繁的群体,也是参与仪式的重要成员。一方面受到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当地习俗,邻居参与红白喜事不在于送礼上供的多少,而在于参与仪式表示心意。

传统时期家庭举办红事的规模可大可小,甚至可以不办,取决于家庭经济状况,因此邻居的参与也随主家仪式举办情况而有不同。如果主家不办酒席,邻居就在新娘子进门的时候去看看热闹;比较亲近的邻居会端上一盘饺子。如果家里办酒席规模比较大才会邀请邻居,这个时候,邻居就需要在新娘子敬酒的时候给红包。

白事在仪式上要求更为严格,不论家庭经济条件,基本的流程都必须按步骤进行。邻居在白事中起到的作用较大:首先,家中有人去世之后要有人报丧,由于主家的亲戚都要忙着准备丧礼,报丧都请邻居代劳;其次,白事仪式各个环节都需要有人负责照看,邻居的帮忙就必不可少;最后,邻居一定要在停灵期间内到主家磕头烧纸,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对其家人的关心,不用上供(送礼)和封红包。

人死了以后,报丧人在当天或者第二天就去报丧。报丧的是主家的邻居,(主家请邻居报丧)啥都不带,口头说一声就可以了。主家在头三天不能上别人家里去,一般也不出门,出门碰见人了都得磕头。

二、爪营寨内居民的日常交往

(一) 寨内公共事务的参与

1. 爪营寨公共安全的维护

修建爪营寨的最初目标是防御捻军,保护当地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进入近代以来,当地一直处于战乱频繁,土匪横行的境况,寨内居民的公共安全成为重要的公共事务。在民国时期,爪营寨是兰封县第二区区政府所在地,政府驻地有三四十个驻军,他们只负责区政府的安全,不负责爪营寨的公共安全。当地防御土匪还是依靠寨内农户自己的力量。

所有被访谈到的老人都知道1949年以前寨里晚上组织巡逻看寨,但是具体是谁组织的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郭长和组织的防土匪队伍。郭长和是现在爪营一村人,他的爷爷是一名拔贡,郭家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郭长和曾到部队任职,后来回到寨里拉起了自己的队伍。一位老人告诉笔者,郭长和是在寨里老百姓的要求下建立了队伍,大家有钱兑钱、有枪兑枪,没有钱的人就出力巡逻看寨。还有的说法是以前老寨首组织看寨队伍,按照保甲派人参与看寨,每家每户都要出人,家里条件好的可以出粮食雇人看寨。

看寨人的责任是土匪来了提醒村民,让大家躲避,并不要求他们奋力抵抗。当地土匪多,而且大多数有枪,洗劫目标明确——寨里有粮有钱的家庭,还有新近卖了粮食、牲畜的家庭,他们手段多,看寨人很多时候看不住。有关看寨的内容在本章第七节社会保护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

2. 修建大王爷庙、给大王爷唱戏

(1) 大王庙的修建和维护

大王庙是爪营寨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寺庙,寺庙中供奉的是大王爷。据说大王爷有黄大王、朱大王、九龙祠大王,他们都是与水有关的神仙,黄河涨大水都跟他们有关系。村里的老人也不清楚大王爷庙具体的修建时间,据说是在爪营寨建成的时候就有了大王爷庙,算是爪营寨的村庙,有保护村庄的作用。大王庙占地四五亩,其他的小庙都是一人高左右的小房子。相比当地老百姓住宅,大王庙大殿高屋顶、琉璃瓦,雕梁画栋,显得很有气派。

由于时间久远,大王庙也会出现损坏,需要不定期维修。大王庙维修时会发动寨内的农户捐款,大家不论是否上庙里烧香拜佛都多少会捐上一些,希望大王爷保佑全寨人平安。

(2) 给大王爷唱戏

给大王爷唱戏是村里最为隆重的文化活动,从有大王爷庙开始就有了这个活动,给大王爷唱戏的时间不一定,不是每年都有,有时三年一次,有时五年一次。给大王爷唱戏也是感谢大王爷保佑爪营寨兴旺发达、户户平安。

给大王爷唱戏有几百年了,俺10来岁的时候就见过给大王爷唱戏。寨里有人提出要给大王爷唱戏了,几个老会首一商量,就收钱请戏班给大家唱戏。一般唱四天,唱得好,老百姓还想听,就说“老会首,唱得好,再唱两天吧”。再唱两天还得再兑钱,老百姓有要求,老会首也答应了。

唱戏由寨里的老会首组织,整个寨子有好几个老会首,老会首们商量好决定唱戏之后,就安排寨里的各个保甲收钱,大家愿意出钱的就出,不愿意出钱也没有关系,到时候一样去看戏。唱戏一般是四天,请戏班子的费用不便宜,因此组织一次唱戏活动十分隆重,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跑来看戏。

(二) 寨内居民私下交往

1. 出门在外危难时的救助

爪营寨寨墙是一个明确的地理界线,在传统时期所有人都居住在寨内,寨内居民建立起较为明确的地域认同感。这种地域认同感不仅体现在寨内共同的事务上,而且也体现在本寨人在外遇到困难时积极提供帮助的态度和行为上。调查中程云飞老人和孙明宏老人讲述的两个小故事充分体现了这种地域认同带来的相互协助。

(1) “麻狗”在火车上给村里人解围

1949年以前,当地很多人沿着陇海铁路线贩卖各种物资,有从兰考往外贩运的,比如布匹、粮食等,也有从外面往兰考贩运的,以烟卷、洋火等现代工业品为主。有些物资是允许私人贩卖的,但是有些物资是不允许私人贩卖的,比如烟卷、柿饼等物品。很多人看到有利可图,还是冒险做这些生意,如果被火车乘警抓到,物品要被没收。比如黄劲峰老人家里以前跟人合伙做烟卷生意,结果被抓住了,连本带利都折掉了。

“麻狗”是诨名,他是爪营寨人,在运营陇海铁路的“京务段”上班,在火车上负责管理治安。他在火车上遇见了爪营寨的人都会网开一面,比如有一次一个人坐火车贩卖柿饼,被别人查到了,要没收东西,还要罚款,正好这个时候麻狗碰见了,就没让罚款。

那时候往外贩东西的也有——“跑布”“跑火车”。很多东西是禁止贩卖的,不让带上火车,抓住了是要被罚款的。那时候也兴贩私,有一次寨里的一个人贩柿饼出去卖,被查的人给发现了,把柿饼都给挑开了,“麻狗”看见了就没有罚这个人,这个人在寨里面说“麻狗”人好。

(2) 解救被抓兵的同寨人

在1949年以前,国民党抓兵是老百姓都害怕的事情,但是防不胜防,在路上走路、看戏的时候都有可能被抓,很多人被抓走之后音信全无,有些人是很多年以后才跟家里取得联系。

1947年,孙明宏的叔叔在自家门口坐着,被过路的国民党士兵给抓走了,看他有文化,让他在县里面帮着写字、写文件,看得十分严,不让他偷偷跑回家。爪营寨出去的一个老兵知道他想回家,就以他是派出去的情报人员为借口,把他带出了部队院子,让他回家了,否则他就要跟着国民党部队南下,命运难卜。

俺叔当年叫国民党的部队给抓走了,是1947年的时候,那时候他还不到30岁。国民党的兵从俺门根儿过,问俺叔识字儿不识字儿,俺叔说他识字儿,国民党的部队就让他帮着写东西,把他抓到了县里面。正好县里面有一个老兵,是从我们爪营出去的,叫黄玉秀,他问俺叔想不想搁这儿,俺叔说想回家。姓黄的第二天就把俺叔送出来了,守门的问为啥出去,姓黄的就说是“团长派出去到东北搜集谍报的,打听八路军的消息”。俺叔就跑出来了,国民党的部队还上俺家找了好几回,俺叔在外面躲了一个多月才回来,要不是遇到黄玉秀,他就跟着部队上南方去了。

2. 对受灾外来户的帮扶

爪营离黄河河道有4公里左右的距离,一般情况下黄河泛滥不会直接波及爪营寨。很多受灾的农户看到爪营寨商业繁荣,人口流动比较频繁,就把爪营寨作为逃荒或是迁移的一个重要选择。有一部分农户是投亲靠友,但是还有一部分农户在爪营寨无亲无故,他们在这里落脚立户得到了很多寨内人的帮助。

(1) 免费借用住房

外来人口首先要解决的是住房问题,传统时期当地普通农户住房条件都比较差,一是大多数人住稻草屋顶的土墙屋,二是每家房屋数量有限,很多农户是一大家人住一两间房。即使如此,很多农户在稍有房屋富余的情况下,都会免费将家里的住房借给外来的受灾户,让他们能够在爪营寨安顿下来。

俺老家是豫园的,离这里有四五十里地,从前黄河跑水,俺家人逃荒到睢县,离这里有150多里地,后来又回到这边,俺是在这里出生的。家里没有地,黄河占住了咱的地,以前在河西的时候有百十亩地。来了爪营啥都没有,借人家一间房住,搁街上卖香油借用黄三家的屋。农村那个时候借房住很正常,不用给钱,他家里人少,他奶被炮弹炸死了。

(2) 收留流浪的小孩

外来人口的流入大多数是一个家庭一起,父母带着小孩。还有一些在灾害中失去父母的小孩沿街乞讨,家庭条件好的、家里经营需要劳动力的会收留流浪的小孩,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还能给家里添一个帮手,不会带来太大的家庭负担。

我老爷姓孙,从小没有爹娘了,12岁的时候到这里要饭。爪营有一个姓程的把他收留了,程家在这里开饭馆,留他在这里当小伙计。他长大了,程家看看这个人中,能干,把家里的一个闺女许给俺老爷了。 LSqEhbJqhoVLwA2kXU1udZ3L52IuH3mzO188erVmdbZPN0f4WF1hnoUSbypmePe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