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消费与消费关系

消费是生产的结果,也是经济生产的基础,生产、分配、消费构成了农户家庭经济生活的一个完整循环。传统时期的爪营寨,家庭是消费的基本单元,并在传统文化和习俗的规制下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家庭消费模式和消费关系。

一、家庭消费决策

家庭消费决策是家庭事务决策的重要内容。在爪营,不同类型家庭消费的决策者有一定差别。

家庭消费一般分为家庭生产消费和家庭生活消费,两者涉及的社会关系和活动有所不同。生产消费涉及更多的外部关系,比如租佃关系和搿犋关系的建立和维系、生产和工具牲畜的买卖,需要与不同的家庭外部成员互动,在正常情况下家中的年长男性承担家庭生产消费决策的角色。在家庭成年男性缺位情况下,年长的成年女性会承担起家庭生产消费决策的角色,但是由于其社会角色、个人知识能力限制等方面客观原因,女性难以完全承担起家庭生产决策,需要通过与人搿犋、出租土地方式,部分地让渡家庭的生产经营和消费决策权力。

生活消费主要涉及家庭内部关系,包括家务劳动分工、家庭日用品的购买。家庭日用品的购买包括油盐酱醋等食品消费、针头线脑等家用消费,与生产工具和牲畜购买相比,这些都是小额支出,而且日用品在爪营集上随时都可以买到,价格相对固定,不需要太多讨价还价,因此家庭生活消费决策都是家庭中年长女性承担。

可见家庭决策不一定掌握在威望最高的成员手中,而是按照中国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原则,在家庭成员中分散决策责任。这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不同性别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家庭决策者的负担。

二、家庭的生产消费

家庭生产消费是指家庭为了完成生产而投入诸如牲畜、农具、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的消费。生产消费是家庭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和基础。

图3-8 农业生产消费的不同类型

(一) 生产消费类型

1. 非市场化消费

按照生产消费物资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非市场化的生产消费和市场化的生产消费(见图3-8)。非市场化的生产消费是指消费资源来自农业生产过程本身的消费类型。在传统时期,生产消费中的消耗性投入品,包括种子、肥料,主要是通过非市场化的方式完成。在传统时期,农业生产中所用的种子大多数是农户自己留种,遇到特殊情况,比如某一种作物减产、绝产,也会到粮食商贩处购买。那时还没有专业的市场化种子出现,都是采用传统方法选留种子。

三月份种春谷,跟小秋种的谷子的品种不一样,那个时候都不上街上买种子,都是自家留的种子。你没有的时候可以上街上粮行里面买,粮行有好几十家。

肥料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投入,当时已经有了现代工业生产的化肥,但是普通农户只听说过“洋肥”,生产中还是利用传统的农家肥。传统农家肥分为两种,一种是牲畜粪肥,另一种是草木灰,就是平时烧锅时剩下的灰,农户家里会把粪肥和草木灰堆积在一起发酵,到了每年春天的时候上到地里面。

粪肥不仅有从自己家牲畜那里积攒的肥料,还有上外面拾的牲畜粪便。以前猪、牛、羊之类的牲畜都是散养,经常在街上闲逛,跟在牲畜后面拾粪也是小孩子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家里有牲口的农户,小孩子拾粪了就倒在自己家里的粪堆上;家里没有地的农户,小孩子拾粪了就卖给收粪的人,收粪的人再卖给土地多的农户。卖粪一般能换点红萝卜、红薯,拿回家可以抵上粮食。

后来就是背一个箩头到大街上拾粪,拾粪了有买家,有专门推粪车的。拾粪到处跑,就跟着街上、外面跑的狗、猪。一上午就能拾两箩头,那时候兴铜板,卖200钱,就买一个2两的白面馍。那钱有时候拿回家,有时候就自己买了馍吃。那时候街上到处都是拉车的,牲口多得很,拾粪好拾。那以后就一直拾粪,有十多年。

那时候穷兄弟多,都是上街拾粪。俺小的时候,跟俺一个门的霍云期打着个灯拾粪,用那个箩头,拾粪了之后卖给地主,换个红薯、萝卜。

2. 市场化消费

农业生产中的市场消费是指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的农业生产投入,在传统时期主要包括牲畜和各类农业生产工具。爪营地区人地关系紧张,没有多余的耕地饲养种畜,牛、骡子、驴等大型的牲畜都是商贩从南边赶过来贩卖。当地农户一般也不能生产所需的农具,一种情况是大型农具比较复杂,必须由专业的工匠进行生产,比如大车、犁、耙等;另一种情况是当地没有相应的原材料,比如收麦时候用的扫帚是用竹子做成的,只能从南边有竹子的地方购买。

市场化的消费是将农业生产中的产出通过生产交换,转变为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特定投入。由于民国中后期国家经济系统不稳定,使用过的货币种类繁多,有铜板、有金圆券、有日伪货币,在大型的交换中,为了保证双方的权益,交换一般是以物易物——用粮食交换产品,表3-9列出了重要农业生产用具的购买价格,都是按照粮食的价值进行计算。从表中可以看到,大型的市场化农业生产消费虽然频率比较低,但是消费数额大,一般的农户购买一头牲畜、一个犁、一个耙都是不小的投入,甚至占到了家庭消费的大头,有“一头牲口半个家业”的说法,正是牲畜和大型农具购买的高费用促成了农户间长期存在的“搿犋”。

(二) 生产性消费数量

1. 种子

生产性消费数量是决定生产性产出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消耗性的生产消费,比如一亩地种子和肥料的使用数量。根据访谈信息,每亩地种子投入数量相对固定,一亩地小麦用种6斤左右,谷子一亩地用种1—2斤,棉花一亩地用种5—6斤。粮食种植需要占用口粮,有耕地的家庭必须在生活消费之前预留好生产所需要的数量。

2. 肥料

不同农户家庭在肥料使用数量上差别较大,土地产量差别明显。耕地不到10亩的农户不会饲养牲畜,家里无法积攒粪肥,只能依靠小孩子到路上拾粪做肥料,上到地里的肥料数量有限。家里牲畜比较多的农户,施用的粪肥多一些,地的产量也高一些,使用肥料多的家庭一亩地施一车粪肥。

那个时候家里喂着牲口,有粪。种麦以前就用牲口拉着那个四轱辘车送粪到地里面。那个时候粪不论斤,论车,一车粪能有千把斤,能施一亩多地,家里所有这些地都能用上粪。

那时候地没有很大的差别,淤地比沙地要好一些,它能存水。哪个高产量就要看种得好不好了,沙地上粪好了,产量也高。

3. 牲畜

牲畜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投入,但是牲畜购买和喂养都需要大量投入,不是每个农户家庭都能负担起的,家庭饲养牲畜数量跟家庭耕地数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 家庭耕地面积低于10亩的农户一般不会喂养牲畜,一方面是购买牲畜成本高,另一方面喂养牲畜需要大量饲料,低于10亩地的秸秆等副产品产出难以满足饲养一头牲畜的需要。

(2) 家庭耕地面积在10—40亩之间的农户一般会饲养1头牲畜,在种地的时候通过搿犋跟其他人共同完成相应的耕作活动。

(3) 家庭耕地面积在40亩左右的会喂养2头牲畜,此时耕地面积比较大,依靠搿犋来使用牲畜难以满足在短时间密集的畜力投入需求,同时土地面积也能够负担2头以上的牲畜日常喂养。不同农户家庭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喂养牲畜的种类,比如孙明宏老人家要磨面,虽然只有40多亩地,但饲养了3头牲畜,其中有两头大青驴,适合拉磨。

(4) 家庭耕地面积在40亩以上,一般耕地每增加20亩左右,就会多饲养一头牲畜,一方面耕种的时候需要更多畜力完成相应劳动,另一方面牲畜还能提供充足的粪肥,有利于提高土地产量。比如顿文宗老人家有100亩地,家里有5头牲畜,有牛,有驴,除了农业生产需要,也可以用于家庭生活,比如磨面、拉车等。

4. 农具

农具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消费,家庭购置农具数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耕地面积,另一方面是家庭的经济条件。家庭耕地面积不仅指农户自有自耕的面积,也指采用把握地出租方式的多地农户和租种分种地的农户,他们的牲畜和农具数量都是根据自家的耕地面积情况确定的。一般耕地面积在40亩以上的农户就会置办全套的农业生产用具,包括大车、犁耙等大型农具和各类小型农具。耕地面积在20—40亩的农户,会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和生产需要购买农具,有农业以外生产经营的农户会购买全套农具;以农业为主的家庭缺少充足的经济收入来源,会选择购买部分大型农具,然后跟其他农户搿犋解决农具问题,如上一节介绍的黄劲峰老人家。耕地面积在20亩以下的农户都需要通过与其他农户搿犋才能满足畜力需求,因此大部分农户不会购置全套的农业生产用具。

三、家庭的生活消费

家庭生活消费是指家庭为了维持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消费,生活消费不仅是维持家庭生活的需要,也是生产劳动力投入的基本保证。

(一) 家庭日常生活消费类型及内容

生活消费与生产消费一样有市场化消费和非市场化消费两种类型。在传统时期,非市场化消费是家庭生活消费的基础和主要类型,市场化消费作为补充。

1. 非市场化消费

传统时期农户家庭最基础的生活消费——食品和衣服——主要是通过非市场化的途径解决。

(1) 食品

在传统时期,爪营商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仍然是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结构。除了少数无地且不是佃户的农户自己不生产粮食,其他农户都是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大部分食品消费。其中,粮食消费是主要的食品消费类型,农户日常生活中蔬菜、肉类等其他食品的消费量很小。

农户的粮食消费有两个特点,一是家庭粮食消费总体紧张,二是家庭粮食消费以粗粮为主。当地有个说法“大口小口,一月一斗”,一斗为30斤,这句话的意思是家庭人均粮食消费为每月30斤。如本章第一、二节所介绍,在传统时期爪营的粮食作物产量低,较好土地年均亩产量在200斤左右。当地人地关系紧张,土地改革时期人均耕地面积低于3亩,换算成粮食人均不到600斤。虽然看起来高于基本的温饱标准(每人每月30斤),但是大多数家庭主要依靠农业维持生活,粮食产出不仅要用于食品消费,还要用于换取现金或者其他消费品。小麦的价格比较高,一般是出售,农户自己消费粗粮。因此,除了少部分多地农户能够保证长年的粮食消费外,其他大部分农户都挣扎于温饱的边缘。

家庭细粮消费水平很低。一是在土地多的家庭中年纪最长的家长每顿都能吃上白面馒头,其他人不论是家庭成员还是家里的长工,吃的都是杂面馒头。二是大多数家庭只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吃白面馒头,吃多长时间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条件好的过年能吃半个月的白面馒头,条件差的只在大年初一以及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吃。

传统时期,家庭蔬菜消费也主要是自给自足,在家里的院子里或是田间地头种上一点茄子、辣椒、胡萝卜等蔬菜,腌制成咸菜,每顿吃一点下饭,很少有新鲜的蔬菜。

(2) 衣服

爪营当地家庭的服饰消费大部分是自给自足,即使是家庭条件好得多地农户家庭,仍是靠家里的妇女做衣服满足消费需求。因此纺纱织布做衣服成为妇女日常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完成必要的做饭、洗衣服、田间劳动,妇女其他时间都用在纺纱织布上。

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每个成员每一季有一身新衣服;普通家庭一套衣服要穿很多年,缝缝补补直到不能再穿为止;特别困难的无地农户经常是衣不遮体,冬天也只能穿一身单衣服。程云亮老人回忆他10多岁时候去卖兵的经历,征兵的人看他穿着破衣烂衫、身形瘦小,直接把他赶出来。

衣服消费虽然是自给自足,但是生产制作过程中的某些程序必须依赖市场化方式来完成,包括将皮棉弹得松散易于纺纱、将布匹或者做好的衣服染色,都需要专业的匠人来完成。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市场化和市场化交织在一起的生产、消费过程,可见即使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传统时期,农户也很难完全脱离市场。

(3) 薪柴

薪柴是日常做饭、烧水必不可少的燃料,爪营地处平地,没有山地可以获取木柴等资源,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产生的副产品,比如小麦、高粱、玉米的秸秆。对于家里土地比较少的家庭,做饭用柴火十分困难,家里的小孩子除了拾粪就是拾柴火。

家里条件好的家庭,在薪柴使用上也十分节俭,省下来的柴火可以卖成钱积攒起来,用于家庭其他方面开支,或者进一步积累家庭财富。

黄化晴他老爷那个时候还没有多少地,他也是种地攒了钱要地。他家里有多省?那个时候都是喝高粱面糊糊,他家一烧火那糊糊一溜边儿就不加火了,就省那一把柴火,多出来的可以卖了置成钱。

2. 市场化消费

农户家庭不能通过自给自足满足家庭生活的所有消费需求,必须通过市场途径获取其他必要的生活消费品。

(1) 食品

家庭日常食品消费以自给自足的粮食消费为主,一些特殊情况下的食品消费也依靠市场途径,比如过年过节、办酒席的时候。

大多数农户自己家里不做白面馒头,过年过节或者办酒席的时候到馒头摊上购买。过年是每年最大的一个节日,不论家庭条件如何,村民都会多少吃上几顿白面馒头,家庭条件最差的大年初一这一天吃白面馒头,好一些的从正月初一吃到十五。在过年之前,卖馒头的生意比平时好很多,都是各家各户买来准备过年。过年的时候,村民也会购买一些平时很少消费的食品,比如海带、藕、菜干、猪肉、鸡。条件好的家庭自家人吃饭的时候会改善生活,条件差的家庭只是在有客人来的时候才把平时不吃的菜端上桌,家里人和客人一起享用。

年节的时候,农户还会购买一些时令的点心小吃,比如八月十五的月饼,过年的柿饼和点心,爪营集上就有小店自制自卖这些商品。农户买来一部分是自己家里人吃,更多的是走亲戚的时候给每家带上一点作为礼物。

一些日常所需的食品,农户也需要通过市场购买。首先,食盐是日常不可或缺的食品消费内容,当地河滩盐碱地能够生产食盐,有专门的行户和小商贩销售食盐,农户可以到街上少量购买,一次两三斤。其次,一些制作比较烦琐的食品,农户也到街上购买,比如豆腐、豆渣饼、胡辣汤、油饼等。

(2) 日用杂货

日常生活中农户还有一些其他的需要依靠市场,早期比较常见的有针头线脑之类的生活用品,一般是游乡的小商贩推着小车四处贩卖。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制品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点灯用的煤油、吸烟用的烟卷纸、现代工业制造的肥皂等。这些商品都是通过新建成的铁路线进入当地市场,通过爪营这样的地方中心市场流向广大的农村区域。

(3) 求医问药

求医问药是老百姓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1949年以前爪营寨内有五六个医生,他们都有自己的药铺,不仅为病人看病,还为病人抓药。程云飞老人的三爷和父亲以前都是中医,医生看病是救死扶伤,即使病人一时拿不出钱,医生还是会先给病人看病,等病人家里有钱了再把费用补上。程云亮老人小时候得了霍乱,家里没有钱,只有把家里积攒起来的粪肥送给医生表示谢意。当地有一个说法是“穷人看病,富人拿钱”,穷人来看病,医生就只收一个本钱,家里条件好的人来看病,医生会多收一些钱,他们一般也不会介意。

俺小的时候得了霍乱,家里推着我去看病,那时候才十来岁。看罢没有钱,把家里攒的粪都给了看病的先生。是本村姓黄的一个大夫,给我开药、打针,街坊都知道我家里穷。孩子快死了,就给抢救了,大夫也没有说要钱,是我父亲主动去送的粪。

即便爪营寨内医生多、医生对穷人看病有照顾,求医问药对普通家庭来说还是很大的负担。同时受到医疗条件的限制,看病十分困难,给农户家庭经济带来较大影响。比如黄劲峰老人小的时候常年生病,家里不得不卖粮食给他看病,跟他得同样病症的其他小孩子由于家里条件不好,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后来都相继去世,只有他的病治好了,这也激发了他学医的兴趣,1949年以后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了政府考试,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老百姓有了小病小痛,一般不会直接去看医生,而是到当地的大王庙、观音庙求神拜佛,求得一些灵符、灵水,回家把符烧成灰,和着灵水喝下。

(二) 家庭的人情消费

人情往来是农户家庭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和纽带。在传统时期,受到经济条件限制,农户之间的人情消费范围比较窄,主要为家里的亲戚和邻居。

1. 过年过节的人情消费

过年过节的人情消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里来客人时的消费,一是到亲戚家做客所带礼品的消费。爪营当地每年有两个大的节日——过年和八月十五,家中的亲戚都会相互走动,交流感情。家里来客的时候会改善生活,根据家庭经济条件有所不同,好一些的家庭准备猪肉、鸡肉等,一般的家庭至少会准备白面馒头。过节送礼比较简单,八月十五一般要送月饼,送不起月饼的人家会做红糖馒头;过年的时候,家庭条件好的农户给亲戚送馃子等点心,条件差一些的农户送柿饼串等便宜一些的礼物。

大年初一当地有拜年的习俗,晚辈要给长辈磕头,长辈要给晚辈红包,红包大小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而定,没有一定的规矩,如果老人家里困难,不给也没有关系。

2. 红白喜事的人情消费

结婚、寿宴、丧礼等红白喜事是家庭的重要事件,也是较大的消费支出项目。在1949年以前,爪营受到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除了少数富裕家庭红白喜事办得十分隆重,大多数农户家庭比较节俭。

红白喜事主家的消费包括食品消费和仪式消费两部分。食品消费有一个通行的标准——“十大碗”,十大碗里面至少要有两个肉菜,红事用红肉,白事用白肉。十大碗具体的菜品没有要求,主要看主家经济条件。在食品消费上,白事和红事存在差别。老百姓更为重视白事,认为这是儿女应尽的孝道,即使十分困难的家庭也会通过加入“白头会”等方式筹措白事的费用,摆上几桌酒席款待亲朋。

仪式消费的弹性比较大,条件差的家庭只是进行简单的仪式,条件好的家庭还会请戏班子在家门口唱戏,请全村的男女老少来看戏,办得十分热闹。请戏班的支出很高,一个晚上的戏至少得100斤以上的粮食。

红白喜事的客人送礼分量一般也不重。遇到白事,邻居只需要到主家烧一叠纸钱即可;主家邀请到家里吃饭的亲戚要上供,都是各类祭品,女儿在老人出殡的时候还要在坟前摆一桌酒席,按照十大碗的标准准备。结婚是比较常见的红喜事,男方家里的亲戚会给礼品,如果参加宴席,还需要给新娘子磕头钱。

(三) 家庭消费中的习惯

长期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爪营寨内的农户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消费习惯,虽然不是明文规定的社会规范,但是大多数农户共同遵循的生活方式。

1. “先要顾住嘴”

传统时期,土地产出是大多数农户家庭的主要收入,但是当地土地产量低,只能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求。无地农户和少地农户生活更加困难,经常遇到无粮可吃的情况,很多家庭消费的首要目标就是“先要顾住嘴”。

1949年前俺家一点儿地都没有,从俺爷那辈儿起就没有地,家里靠俺父亲推脚、做点小生意过活,母亲在家里带小孩,没有出去做事。那时候每天就是想着怎么吃饱饭,把嘴给顾住了。俺小的时候就在街上拾粪,换钱买一个两个馍,大一点儿了跟着俺父亲推脚、做生意。

俺小时候读了一年私塾,还是晚上上课的那种,学费便宜,后来家里没有钱就不读了。那时候家里要先顾嘴,其他的都考虑不到,俺父亲他们种把握地养活不了人,农闲的时候还要推脚,我也跟着俺父亲去。

2. “就是老掌柜吃白面馍”

传统时期家庭成员的消费也有不同,当家的老人一般会受到优待,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下,家庭食品消费的特殊待遇体现了家庭成员差别。在条件较好的家庭中,当家的老人才能顿顿吃上白面馍,表示家人对老人的特殊照顾和尊重。

说俺家里是地主,吃得可孬,吃的啥,杂面馍、绿豆面条,菜就是红萝卜咸菜。过年的时候能吃上一顿白面馍。你看看一年四季都吃这个,园里面种一点笋瓜、茄子,就吃这些。没有吃过水果,吃过炒花生,给端出一点来。只有俺爹,家里老掌柜才吃白面馍,他有病,常年药罐不倒。

除了当家的,一些住在家里特殊身份的人也会有特殊照顾,比如请的教书先生也跟当家人一起吃白面馍,何望老人的叔叔家就是如此,家里的教书先生和他叔叔吃白面馍。

3. “鸡蛋都要留着换钱”

传统时期,农户家庭消费以保障最低生活需求为主,不论家庭条件好坏,村民都十分节约。比如,只要自己种地的农户都会养鸡,但自己不吃,鸡和鸡蛋都拿到集市上补贴家庭开支,比如拿鸡蛋换盐、换柴火等。

那时候柴火可难,要是喂个鸡,鸡蛋卖了买点秫秸,那时候吃饭才难呢。俺家的鸡蛋都要留着换盐、换油呢,自己舍不得吃,“鸡蛋换盐,两不见钱”。

4. “结婚没有办”

传统时期,当地没有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习惯,农户都是根据自己家庭条件量力而为。遇到白事,农户多会按照传统规范完成各个环节,花费相对较大,不过也是尽量节俭。结婚虽然是人生的重要仪式,但是举办仪式的方式弹性很大,家庭困难的农户将接新娘、拜天地等环节都省略了,也不请客摆酒席。

我结婚的时候啥都没有办,那时候俺家里穷,没有啥陪嫁,就是用包袱包了几件旧衣服过来了。俺当家的家里也是穷,虽说后来评了一个地主,家里连吃饭都困难,结婚就是把我用一个小推车给推过来的,也没有摆酒席,就是帮忙推车的人跟着吃了一顿饭。那时候结婚不办的人家多,不止俺一家,好多人家饭都吃不上。 LkkX0yiHHIlw8937C8u5Ao6NoyLpfW7k+s8ZO4x1tlEua4u4z1DeWIdGTbg7mT0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