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村庄传统经济形态

爪营寨地处华北平原黄泛区,地势平坦易于耕作,但是土质较差,粮食产量低,农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都十分明显。爪营集市的发展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非农就业机会,形成了当地较有代表性的基层市场经济形态。

一、农业生产是村庄经济的基础与核心

(一) “以土为生”的传统农业社会

在1949年以前,爪营寨已经成为当地基层社会的经济和行政中心,即便如此,爪营寨仍然是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传统农业社会形态。农业生产在村庄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在村庄整体和农户个人层面都体现得十分明显。

从村庄整体看,随着居住人口增多,爪营寨内居住农户所拥有的土地面积也随之不断扩大。老人不能明确描述出爪营寨耕地的边界在哪里,他们都提到爪营寨耕地已经接近了邻近村庄的居住区域。由于原始资料缺乏,加上爪营寨人口众多,很难确切知道1949年的时候爪营寨的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不过可以根据老人提供的信息和现有资料做一个推断。1974年,爪营寨内四个村的耕地总面积为14768亩,沿袭了土地改革时期确定的村庄土地边界和面积,考虑到1949年以前大土地所有者占有其他村庄的土地,爪营寨耕种的土地面积实际上应该大于这个数。

从农户家庭层面看,不论家庭进入爪营寨时最初的谋生手段是什么,购买和积累土地都是家庭生计策略的核心。土地是家庭财富积累的手段,农业生产是家庭收入的基础。

俺父亲没有读过书,小的时候家里还很穷,就是1934年到1936年的时候才开始慢慢富裕。俺大爷、二爷跟俺爷分家的时候,三家都劈了地,一家不到10亩,也就是五六亩的样子,其他都是后来慢慢要(买)的,到1949年前家里大概就是40亩地。

(二) 土地资源紧张,分配不均

爪营作为基层市场,吸纳了大量由于灾害造成的赤贫农户,他们依靠集市提供的经商或副业机会求得生存,但是要从头开始积累财富还是相当困难的。表3-1对比了全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以及笔者访谈到的对应类型农户的家庭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兰封县人均土地面积是7.99亩,爪营寨在土地改革时期贫农人均分到2.1亩,只有约全县平均数字的四分之一。考虑到部分中农没有参与平均分配土地,爪营寨的人均耕地数量不会超过3亩。

1950年土改,贫农人均分到2亩1分地,家里土地不够的都补足2亩1分地。自力更生的是中农,人均2亩、3亩、4亩地的都有,不用往外均地。地主、富农、小土地出租者、富裕中农都要均地。俺村大部分的地主都姓郭,家里有几百亩地,反正他们都不干活,都说郭伯里跑马占地,具体数说不上来。

表3-1 1950年兰封县各阶层土地占有与爪营寨同类农户土地占有情况对比

*相关数据参见兰考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兰考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17页。
**相关数据参见爪营寨内无法取得统计数据,笔者用调查到的相应类型农户情况作为代表,不具有统计意义。

从土地分配看,兰封县的贫雇农占了52.2%,意味着这些人不能依靠自己的土地生活,需要租种地主的土地,或寻找其他的求生门道。中农占了39.03%,这部分农户能够依靠土地基本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爪营寨土地占有情况没有明确的数据,访谈中老人提到“1949年前没有地的人家多了,十家里面三家没有地” ,这些农户都是赤贫户,比如表3-1列出的程云亮老人家里。老人说他小的时候家庭十分困难,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肖民仁家里属于雇农,给地主家种把握地 ,自己家里有3亩地。

爪营寨在当地属于地主比较集中的村庄,不过数量也不是很多。根据访谈信息,一村的地主以郭姓居多,全村有十多个较大的地主;二村的地主以何家、黄家为主,较大的地主有十来个;三村的地主以张家为主,四村没有大的地主。他们都是经过好几代人的积累才有这么多土地的。每家地主的土地规模也不一样,从50亩到1000亩不等,大地主应该是一村的郭家和三村的张家。

二、商业发展带来村庄经济繁荣

爪营寨是一个到明清时期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寨集,在捻军活跃时期修建了寨墙,将寨墙内的四个小村庄整合为一个具有社会、经济、防御功能的整体,对爪营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寨子为了庆祝爪营寨落成,恢复了当地的四个古会,分别在寨子四个大门举行,三月十五北门大会、四月小满西门大会、六月十五南门大会、腊月初八东门大会。大会规模很大,吸引了附近三四十里的村民前来赶会。这四个会期根据不同的节气,为当期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相应的工具和物品。还有各地闻讯而来的艺人,有唱戏的、说书的、杂耍的,还有各式各样卖小吃的,不仅有商业集会,还提供了乡村不常见的文化活动,提升了爪营集在当地的影响力。

爪营寨的建立还吸引了大量的人进寨定居,有的人是为了躲避捻军或土匪侵扰,有的人是因水灾迁居至此。随着定居人口增加和对周边村庄辐射能力的增强,爪营集形成了每日一集的集市,贯穿爪营寨南北的主路成为主要的贸易街道,沿街都是各类店铺和临时摊位。频繁的集期使得爪营集成为当地物资流动的基层枢纽,一是当地农产品的向外和向上流动的起点,最有代表性的商品是当地的土布,很多妇女都在家纺纱织布补贴家用,是家庭现金支出的重要来源。对于一些没有男性劳动力的家庭,纺纱织布成为家庭生计的主要来源。布匹不仅满足当地市场的需要,还通过当时已经建立的铁路网络销售到江苏徐州等地。二是外地输入产品向下流动的终点,既有本地不能生产的传统产品,包括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用到的石碾、石磨、扫帚等,也有现代工业产品,比如煤油、烟卷等。三是本地产品的流通点,包括其他乡镇、村庄生产的食盐、水果、蔬菜、肉类等。

市集繁荣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支持了耕地资源短缺情况下的农户生计。第一,每日一集为固定商户提供了稳定的生意来源,比如在爪营集上有四五家专门从事粮食购销的商铺,有饭馆、油坊、染坊等与农户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店铺。第二,集市产生了一个专门的职业——行户,就是各种交易的中介,布匹买卖、牲畜交易、水果买卖中都有行户,他们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提供量布匹、谈价格等服务,收取少量的佣金。第三,集市还为流动的小商小贩提供了大量机会,流动商贩投入的本钱可大可小,是很多贫困家庭维持生计的重要途径。比如农户程云亮,家中没有一点土地,加上没有耕种的经验,没有地主愿意给他家租地,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主要是靠他父亲和他自己“推脚”,贩卖一点红薯、水果等勉强能够吃饱。集市的存在也为一些家庭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农户孙明宏家在十年间从五六亩地发展为40多亩地,刚开始购地的积累主要来自在集市上卖馒头的收入。 pwdbRA8FfzWnI2rhfdBI84qPRRm4g8iBSN7ogLIarCUZRXLQelGdVSBZFRi4Zff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