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旱作农业与农户生计

一、旱作农业产量低

(一) 主要种植作物情况

基于当地的自然气候与资源禀赋,爪营寨所在区域是传统旱作农业,主要种植小麦、高粱、谷子(小米)、豆类等粮食作物,以及棉花这一经济作物。图2-1通过农作物种植季节历展示了传统时期主要种植作物的耕作活动和时间。受到当地水土条件和农业生产技术的限制,所有作物的产量都很低,正常年景的单季作物亩产80—200斤不等。

1. 小麦

小麦是北方旱作农业的主要作物之一,在当地也是农民生计重要来源。如图2-1所示,当地主要种植的是冬小麦,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下种,到第二年的四月下旬到五月初收割。在传统时期,病虫害较少,由于小麦是越冬作物,田地中的杂草也比较少,只需要在每年开春的时候在地里除草一到两次即可。因此,在小麦种植中,下种和收获需要大量密集的劳动力投入,在整个生长期之内需要投入的劳动力较少。据老人回忆,1949年以前小麦的产量很低,不同土质、不同施肥量条件下,小麦每亩的单产只有80—150斤。

2. 高粱

在传统时期,高粱也是当地的主粮,一方面是因为它的产量比小麦高,同样的水肥条件下能够达到每亩150—200斤,对于耕地面积比较小的农户来说,粮食的数量比质量更为重要;另一方面高粱的种植季节与小麦是错开的,减少了农户在农忙季节的用工量,有利于安排一年的农事活动。

高粱在当地也被称为大秋作物,在每年三月至清明节的时候开始种植,经过上肥、犁地、耙地等工序之后下种。高粱出苗到收获之前要进行剔苗、除草,根据情况锄地2—3遍。立秋的时候收高粱,当地有“立秋三天遍地红”的说法,因为成熟的高粱穗是红色的,成片高粱成熟遍地红色,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3. 杂粮

当地老百姓把小麦、高粱之外的粮食作物统称为杂粮,包括绿豆、谷子(小米)、粟子(黏小米)、大豆、红薯等。这些作物在小麦收获之后种植,一般采用间作的方式,将不同种类的作物种植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比如将绿豆和谷子间种,绿豆一亩地能够收八九十斤,谷子一亩地收100斤左右,一亩的总产量可以达到近200斤,增加的这些单产对于人均资源紧缺的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红薯的产量更高,一亩地能够达到1000斤,但是红薯不能长期作为主粮,因此只有土地较多的农户种植,作为粮食补充和对外销售的产品。

从种植时间看,大部分杂粮都是在小麦收获之后种植,大约在农历五月的上旬、中旬,称为小秋作物。根据作物种类不同,出苗之后需要剔苗以及锄地1—3遍,时间集中在农历六月份。七月底八月初是杂粮收获的季节,其中绿豆的收获季节比较长,因为绿豆成熟之后豆荚就会裂开,需要及时摘下来,否则就落到地里面,很难捡起来,需要家里有较多的辅助劳动力,比如老人、小孩、妇女来完成类似的农活。

图2-1 农作物种植季节历
资料来源:根据多位被访谈人提供的信息整理而成。

4. 棉花

棉花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不仅可以用作家庭消费,还可以直接销售籽棉、皮棉,还可以纺纱织布售卖,是很多家庭的副业收入来源,也为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是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的途径。

棉花种植时间在高粱之后,大约在农历三月下旬,在五月底六月初的时候要锄草,保证棉花的生产。棉花收获时间持续2个月左右,民间有“七月十五蹚花棵”的说法,也就是从七月十五开始棉花陆续开花,可以开始采摘,一直持续到农历九月份,到种植小麦之前结束。摘棉花的劳动强度不大,但是时间长,因此大多数时候是妇女、小孩完成这一农活。

(二) 两年三熟耕作制

第一节介绍了兰考地区适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长,当地农民充分利用了当地气候条件和耕地资源,大部分情况下采取的是两年三熟的耕作制度。图2-2展示了主要农作物的农时活动和耕作时间,可以看到冬小麦的生长期为8个月左右,小秋杂粮的生长期在5个月左右,高粱的生长期在五个半月左右,再加上中间种植和收获的时间,难以实现一年两季的轮作,当地普遍实行两年三熟的耕作制度。 具体的轮作方式是小麦—秋杂粮—高粱,请见图2-2。

图2-2 两年三熟轮作制示意图

两年三熟的耕作制度充分利用了当地的雨热条件,在两年间的24个月当中的18个月地里都是有作物生长,实现了土地的有效复种利用,为不断增加的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同时土地每两年得到了4个月左右的休耕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地力。按照每亩小麦100斤,每亩高粱和杂粮200斤的中高产量来算,两年之内每亩的粮食产量在500斤左右,平均到每一年是250斤左右。

从劳动时间看,高粱、秋杂粮的生长期较短,劳动投入比较密集。小麦的生长期较长,而且从冬季出苗到春季返青之前这段时间小麦处于休眠期,不需要进行田间管理,持续时间大概有3个月。因此,每年冬季的十月到第二年的正月期间都属于农闲时间。

二、农户生计策略多样

调查中多位老人都确认土改分地的标准是人均2亩地,按照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2亩耕地很难保证1个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在1949年以前,爪营寨的人地资源就十分紧张。

(一) 农业种植

在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是农户家庭生计的基础,即使是经商致富或是读书致仕的家庭也以购置田产作为生计安排的核心目标之一。家庭农业生产策略的核心采用多样化的生产方式,轮作、间作多种作物,保证家庭日常食品消费和衣着消费为核心目标,兼顾家庭的现金开支需要。

首先,不同条件的家庭会根据自家耕地占有水平安排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耕种比例。家中耕地比较少,不能或者刚刚满足人口口粮需求的家庭只种植粮食作物,不会种植棉花之类的经济作物。耕地相对较多的家庭会安排一定比例的耕地种植棉花,主要是用作自我消费,一般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10%。按照当地的说法“三亩穷,五亩富”,人均耕地三亩能够保证基本的口粮需求,人均耕地五亩能够保证穿衣和一些需要现金支出的开销。因此人均耕地三亩可以作为家庭农业生产策略选择的重要标准,高于这一标准的家庭会种植经济作物,提高生活水平。

家里有20多亩地,都是自己种,算是够吃吧……每年还种2亩地棉花,清明以后种,都是自己留的棉花籽。一亩地能摘三四十斤棉花,都是自己用,纺花织布做衣服。

其次,对于粮食作物,一般家庭会将耕地一分为二,分别实行两年三熟的耕作。具体来说就是在同一年,一半的耕地拿来种小麦,一半的耕地拿来种高粱,既保证家庭每年都有多种作物收获,同时还能减轻由于不同季节气候异常带来的产量损失。

俺家里一共有40多亩地,一半的地种小麦,在八月十五左右的时候种。四月底五月初的时候收麦子。收完小麦种小秋,阴历五月的时候种绿豆、谷子、玉米三样,立秋以后八月十五就收了……家里另外20多亩地都是种高粱,春天里阴历四月初种,“立秋三天遍地红”,到那个时候就该收了。

最后,秋杂粮的种类很多,每个家庭也会根据自己需要种植,比如地少的家庭不会种红薯。绿豆收获起来比较麻烦,需要每天到地里将成熟的豆荚收起来,否则就落到土里面。辅助劳动力比较少的家庭会选择劳动力投入比较少的作物,比如玉米、谷子等。

(二) 畜禽养殖

华北平原地区土地平坦,除了少量的滩涂地利用困难以外,其他的土地都已经开垦为耕地,能够用作其他用途的土地数量很少,农户可选择的农业生计方式十分有限,比较常见的是养殖鸡、猪等畜禽。但是由于没有闲置土地,这些畜禽只能圈养,需要提供相当数量的饲料。受到耕地数量的限制,每家能够养殖的数量也十分有限,一家只能养上几只鸡,用鸡蛋换取食盐等日常用品。只有条件较好的家庭才能单独养猪,很多勉强维持温饱的家庭只能通过合养的方式来养猪,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分食猪肉。

(三) 副业

爪营寨是一个重要的基层市场,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向上流动的起点,工业产品向乡下流动的终点。

纺纱织布是妇女补贴家用,甚至是支撑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很多老人提到妇女晚上都要在家里纺纱织布。爪营位于棉花产区,耕地比较多的家庭都会种植棉花。没有种植棉花的家庭也可以到市集上购买棉花,自己纺纱织布,拿到市集上卖。当时爪营交通方便,离兰考县火车站20里左右,很多布贩在当地购买土布布匹,坐火车到江苏徐州贩卖。

“推脚”是当地老百姓最常提到的一种副业,就是人力推木车从事运输,使用的木车大多数是三轮车,有少部分四个轮子的大车。在1949年以前,当地物资运输主要还是依靠人力。爪营地处平原,没有多余的山地或是草场,养牲畜受到资源的限制,畜力在运输中使用十分有限。“推脚”是这一行业的统称,具体可以是拉人、拉货,也可以自己拉着商品做一点小生意。家中耕地不能维持生活的家户都有从事“推脚”的经历,特别是到了冬季农闲的时候,这些家庭的男性劳动力都会加入“推脚”的行业,赚取家庭生活费。

做生意是在爪营集上谋生的重要手段,类型多种多样,全凭家底和个人能力。比较常见的就是贩卖蔬菜水果、日用生活品的小商小贩,这些人一般经济比较困难,不需要太多的本钱,有购买一两天销售产品的资金就行。这些生意利润比较薄,仅仅是挣得糊口的粮食。需要较大本钱和人力投入的是坐店生意,包括饭馆、染坊、油坊、车店等,在第三章会有详细分析。 +oWLrvrGMoS3jBcAf6p8EaC1nrs2laKp3Zu+fs0bbBaetwm3RN4C5l8oYtXYjDP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