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宗教信仰的“虚”与“实”

何谓“信仰”?信仰是对尚未实现的或尚未证实的观念与境界的确信与追求。“尚未实现”或“尚未证实”的特征说明“信仰”虽然可能包含真理,但却不能等同于真理。信仰(英文 faith,拉丁文fides)意为自愿地将某些一直没有(或不能)得到理性或经验支持的观点作为真理,特别与对宗教信条的信奉有关。康德认为信仰就是接受先验理念、上帝、自由意志和灵魂不朽。它们超越了经验的王国,不是理论知识的对象,但它们在道德事务中起重要作用。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信”字有诚实不欺、信从信任之意,但“信仰”一语却较少见(《辞源》中举唐译《华严经》十四:“人天等类同信仰”为例)。现代汉语中的“信仰”意为“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 。我们认为信仰不仅是“行动的准则”,而且更重要的是行动的动力。信仰中有“思想”但不同于思想,关键在于它含有处世态度并付诸行动:信仰是知行合一的,它将某种“思想”作为信仰者“行动的准则”和动力,这一特性决定了信仰不同于哲学和科学知识。我们学习和掌握了哲学与科学知识(如“知道了”逻辑实证主义或水的分子式),不一定和自己的人生价值挂钩,也不一定和自己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有所关联。但是信仰却与之截然不同,它对信仰者有着特殊的魅力(或吸引力)和定力:一个人有信仰,定会体现为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对某种人生观、价值观或世界观的选择、趋同和执着。反过来说,如果有人只是嘴上说信仰什么,而行为与之不搭界甚至背道而驰,人们会说那只是“伪信仰”或“骗子”。总之,信仰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过程,它必然会在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对信仰者个人和信仰者群体,以及信仰者所处的社会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

人类的社会活动与精神活动在自身发展中逐渐衍生出不同的层面(或维度),这决定了信仰的对象涉及不同的精神层面和思想体系:有的涉及政治领域,如对“天下为公”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等;有的涉及神圣的或超自然的宗教方面,如对上帝、佛或道的信仰;有的涉及道德和人性的领域,如对“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信仰 ;有的涉及科学领域,如对科学主义的执着,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

在信仰的不同层面(维度)中,宗教学聚焦于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正如其限定词“宗教”所表明的,有着不同于其他精神层面之信仰的特质,但是宗教信仰作为“信仰”与其他层面的“信仰”有着相似的特质:

(1)相同层面的信仰(如共产主义与封建主义、基督教与佛教等)或多或少(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或某些方面)会具有相互排斥的属性;而不同层面的信仰(如民主主义与佛教、保守主义与基督教等)虽然相互有别却不一定互相排斥,或不一定是完全相互排斥的。

(2)信仰会产生认同(但非必然),即具有相同或相似信仰的人彼此相契并有可能以此为基础组成社团(在政治层面、道德层面和宗教领域出现的许多社团,大都是以信仰认同为基础,但也有相同的信仰却因不同的社会地位而结成不同的社团),不同层面的认同(如政治认同与道德认同、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有可能相互排斥,也可能相互增进。

(3)信仰的形成既有内因亦有外因,一般认为家庭的影响对个人信仰的形成十分重要,但个人的内在回应、个人的经历对信仰的牢固与改变更为重要。个人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某些途径或某些体验获得的。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个人信仰是在家庭、社会和文化的塑造中形成的,因而也是可以改变或放弃的。

(4)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居住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发展,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信仰选择的多样性和信仰结构的多样性等特点越来越凸显。

宗教信仰有如阴阳相合的太极图,自身有“虚”亦有“实”:宗教信仰之“虚”的方面在于其对象,即信仰对象具有“尚未证实”或“尚未实现”的属性;宗教信仰之“实”的方面在于其过程及其作用,信仰过程中形成的观念、情感和行为、组织都是心理事实、社会事实或文化事实。然而对宗教信仰之“虚”的方面也不能做绝对化的理解,因为东方的某些宗教,在信仰的对象中既有鬼神,也有对宇宙法则的崇尚。如道教中既有“三清”,亦有“道”;印度教中既有3亿多神灵,亦有Dharma(法、法则)。人们在对自然运行的观察和对人生的体悟中,真切地感知到这种宇宙法则的实在与作用,同时又将其视为高高在上的,远远超越了人类社会和周遭的自然。在宗教信仰的“虚”和“实”这两方面中,我们聚焦的是宗教之“实”的方面,即关注宗教信仰的行为过程和作用的诸方面,同时也关注这些“虚”中之“实”。

“虚”与“实”这两个方面构成宗教信仰的内在张力或双重属性。许多人将信仰仅仅看作一种精神活动。但我们要再次强调:信仰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既是名词也是动词,信仰首先是“确信”某些尚未实现的或尚未证实的观念与境界,同时也是对这种观念与境界的“追求”。人们往往关注宗教信仰的精神性而忽略了宗教信仰的实践性;宗教信仰上的追求,不同于从事哲学或文学艺术,它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不仅是观念的,而且是充满激情的,不仅是心向往之,而且付诸行动。不管是“解脱”也好,“成仙”也好,还是“救赎”也好,“成圣”也好,宗教信仰的历程实际上总是个人或群体的奋斗进程。 OP1OfMAzEyPvl3dQChqqah0qW/wMEmOb0cWppiUrOo1J7qhB7kSsK96sMtFDjuB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