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爱是教育的前提

/张璐(8岁半)作品

感悟童心

我一再要求我们的老师一定要感悟童心,因为儿童就像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那样,还没有发展出表达自己心灵的语言,也没有发展出表达心灵的方式,更不会隐藏和掩饰自己的心灵,这时的心灵是最纯洁、最美好的,就像最珍贵的艺术品一样,这就需要成人用心思、用灵魂好好感悟才行。孩子在表达他心灵的时候无法使用成人已经惯常使用的语言与方式,而是用自己的语言与方式来表达心灵,这就是艺术。

我发现孩子在表达自己心灵时所创造的语言就像艺术大师一样,充满着独特与灵感。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对于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以及对受害者的同情,但它的形式又是那么独特与新鲜,这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真正的艺术品都得符合这样的条件。

一些成人无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他们看待孩子的方式与其说把他们当成孩子,不如说把他们当成宠物或者植物,或者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成人不能从内心感悟孩子那颗心的深层原因。孩子虽然是我们自己生的,但他又是属于整个社会的,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不仅仅关系到一家一户的幸福,更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

只要教育者能够真真切切地感悟童心,他就能与被教育者建立一条心灵的通道,与他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从而形成一种氛围、一种气息。

当你走在街上,看到一对夫妻,如果他们是相爱的,即使不拉手,也能感觉到从他们身体里散发出的那种融洽的气息。如果感情一般,即使靠得再近,你也感觉不到那样的气息。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教育。当教育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很好的氛围,我想,凡是好的教育都会带有这个特征的。一旦产生了好的氛围,教育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主要不是靠老师教,而是形成一种环境,像空气一样使孩子得到滋润。

在爱的基础上

对我来说,爱不是教育的一个部分,而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必须要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老师只有爱孩子,才能找到适合孩子的内容和方法,这样孩子才能接受你。

而在当今的教育中,一些老师与家长都把自己置于孩子之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形成一种对立的关系,这怎么行呢?我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老师的几句话让我放弃了物理学”。作者讲,在她初三的时候,物理老师是个刚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有天下午上物理课,老师发下来头一天做的作业。她有一些做错的地方,被老师叫到黑板前面重做,她又没做对。于是老师大加嘲讽:“是谁叫你这么做的?你真是笨到了极点。我从来没有见过你这么笨的学生。不知道你的父母是怎么把你生出来的!”老师骂她的时候,全班同学都在看她,使她受尽了羞辱,从此,她的物理成绩再也没有好过,而且一想起物理都恨得咬牙。

或许这位老师是恨铁不成钢,他想刺激她,但他的出发点错了——不是由爱出发,而是由恨出发……

由恨出发,就会失掉教育的前提,导致教育的失败。孩子需要的是呵护与鼓励,老师这样做只能使她受到伤害而自暴自弃。

当婴儿如饥似渴的时候

爱对教育的意义就像光,始终照耀着整个教育的过程。那是人的天性,在我的感觉里,它就像空气,被我呼吸着。我已经意识不到爱的存在,如果刻意去强调它,反倒不正常。比如说心,心本来具有爱,但是人们还是要在前面加个爱字,成了“爱心”,这是头上安头。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爱越来越稀少了,人人都感觉到了这种精神上的干枯,爱发生危机了,所以才被专门提了出来。就像走在街上的美女,如果意识不到自己是美女,她就是真正的美女;如果意识到了,那种魅力也就不存在了。同样的道理,身为教育者,意识不到自己的爱,这便是真正的爱。

爱这种东西实在难以言说,尤其在实施的过程中,更无法用语言表达。这种东西太难说清楚了。就拿我来说,我很难清醒地感觉到爱的存在。当一个婴儿在如饥似渴地寻找奶头,我想任何女人见了都会愿意把奶头赶快塞到他的嘴里。就是这样的情形,一秒都等不及。你分辨不清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

心中的莲花

作为教育者,爱里面要有很高的文化、智慧的含量,否则,他的爱甚至连“愉悦孩子”这样最最简单的目的都不能达到。

人类天生需要文化与智慧,我觉得人类对文化、对智慧的需求就像对黄金的需求一样。你说人这种动物为什么偏偏喜欢这样的金属呢?黄金在金属家族里并不是最有特色的,为什么整个人类都要用它作为价值标准?我想肯定是有原因的。有时候我想,可能真的存在上帝,他在造人的时候将“爱好黄金”这样的信息输进人的遗传密码中了,同时,也把“爱好文化”“爱好智慧”“认为精神享受才是真正的享受”这样的信息输入进去。如果教育不能给孩子提供这样的东西,孩子的心灵就不能得到愉悦。

有一次,我让一个刚刚经过培训的老师试讲,那是一节逻辑思维课,她让全班的孩子集体创作故事。只提供了故事的名字《莫格太太的猫》和开头的几个因素,然后一人一句往下编。一个孩子说:“猫在炉边烤火,烤暖和了就地撒了一泡尿。”孩子们觉得很好玩,都大笑起来。又有一个孩子说:“猫撒完尿感到有点冷,回来重新烤火,烤着烤着又拉了一泡屎。”全班还是大笑。

接下来,猫又烤火,烤暖和了又要撒尿,撒完尿了又要拉屎……重复来重复去,最后连他们自己也觉得没意思了,眼看着班级的整个状态越来越低,有的开始乱吵,有的开始胡闹,屁股啦,尿啦屎啦,嘴里全是这样的词儿,班里成了一锅粥。我一看不行,立即上去,只一会儿,就把孩子们从那种状态里拉出来了。

如果是个有智慧的老师,如果拥有智慧的爱,他的课堂就能让孩子心中开出莲花。

天使,还是上帝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作为一位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平等相处。你是农民,我就以农民的方式与你交往;你是大师,我就用大师的心态与你交往;你是孩子,我就用童心跟你交往。教育者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形成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老师能够这样做的话,孩子就会被爱包裹起来。当他提着书包跟着妈妈往回走的时候,浑身都会充满幸福感。

一些成人总是在扮演伊甸园中上帝的角色:既然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就可以任意处罚;那么父母创造了孩子,孩子就得唯父母之命是从。这就是现今大多数家长的观点。他们对孩子拥有无上的权力,孩子的一切都被他们设计好了,而不管这样的设计是否正确。孩子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只能被迫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哪能奢望他们理解并感悟那颗幼小、脆弱的心呢?成人的感悟是孩子心灵力量的源泉,得不到成人的感悟,孩子的心灵就会失去力量,就会干涸直至变成沙漠,这也是现在培养出来的孩子普遍缺乏人格力量以及精神支柱的缘由所在。

比如,孩子在学校里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刚刚挨了一顿斥责,心里非常难受,进了家门父母又是一场冰雹,把那个伤口撕得更大了。孩子是没有办法抗争的,只能默默忍受,忍受的后果就是创伤与扭曲。

世界上很难找到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为什么许许多多的孩子心中疮痍满目?关于这一点,我想每一个做父母的都会找出一大堆理由,最终证明他之所以那样做全是为了孩子……

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的爱是上帝之爱而不是天使之爱。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母亲,让她具有强烈的爱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光凭这一点远远不够。在我们教育中心,我常常说,作为老师,首先要有看见一个孩子你心脏的肉动了一动、爱得眼睛都拔不出来的爱心,但是光有这一点是绝对不行的,光有这一点是不能做一个合格老师的。如果忽视了孩子的真正需求,你会爱得不到位甚至错位,爱出许许多多不好的后果。 fMGWRViVpH8OEx7GrHL+cMsB7pfTWxsfz0GpBTY6dhp0V2KLN6gYKSQhTocDF+i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