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智慧的爱与愚昧的爱

/陈星宇(7岁半)作品

浪子为何不回头

即便这样,弟兄三人并没有从情感上完全与父亲割舍开,其内心并不是非要作对到底。只要有可能,他们随时准备与父亲言归于好,但是这样的结果并没有成为现实。如果我们把他们称作“浪子”,这几个浪子为何不回头呢?

杨辉说:“我们兄弟特别羡慕人家的父子关系,有一次上楼,我们看见邻居家父子两个从门里出来,儿子搀着老爸又说又笑,我们眼馋得不得了,进屋之后谁也不说话,都坐在沙发上叹气。我爸回来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跟他聊天。谁知没谈上三句话,他又教训起我来了,我一下没控制住,跟他大吵起来。”

他说:“就是现在,尽管这样恨我爸,但是只要他能摸摸我的头,向我说声对不起,我想我肯定会掉泪,再也恨不起来了。”

杨杰也是这样,据他的妻子讲,杨杰其实对他的父亲感情非常复杂。一方面他痛恨父亲,另一方面又可怜父亲。有一次他一个人在屋里唉声叹气,妻子问他出了什么事,他说他觉得老爸其实非常可怜。妻子问怎么可怜,他不再往下说了,只是叹气,然后让妻子买些东西给父亲送去,并强调不能让父亲知道是他让买的。等到再见面,还像以前一样对父亲发狠,大吵大闹,吵完了又让妻子买东西送去……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其实他特别想跟父亲和好,恢复正常的父子关系。可是做父亲的从来不给儿子这样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很有可能缓解他仇恨的蔓延,使他精神的发展道路尽可能趋于正确,使一个心灵的“浪子”回头。后来杨杰对父亲彻底绝望了,彻底仇恨了,就连自己长得越来越像父亲也令他万分苦恼。有一天,当杨杰对着镜子刮脸,突然发现自己的长相越来越像父亲时,他非常震惊与绝望。

可以说,杨杰弟兄就是在这样的绝望当中一步步沦为罪犯的。他们没有一个精神上的家园。我们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这些浪子并不是没有回头的可能,但做父亲的总是一次次错失良机,直到孩子走向不归之路。听监狱的工作人员讲,最后见面那一次,他们的母亲把两只手分别递给两个即将临刑的儿子,贪婪地抚摸着儿子的脸,那种景象真像一位双目失明的母亲在抚摸失散了几十年的孩子。她似乎想用自己的双手留住什么,但她能留住什么呢?她能做到什么呢?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伸出一双苍老的手,抚摸曾经与自己血脉相连的骨肉了,但是,没有人也没有办法能让犯了重罪的儿子重获新生……

我想,面对此情此景,“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样的感叹真是太不着边际了!

智慧的爱与愚昧的爱

我们说,杨杰的父亲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子,但结果为什么不是产生爱,而是产生憎恨呢?原因是他的爱出了问题。

我们说爱是教育的前提,指的是不管父母对孩子付出的如何多,要是没有爱,或者说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那么他所有的努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效。但这只说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只有爱是不够的,他的爱必须是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

智慧的爱能使孩子优秀,愚昧的爱只能毁灭孩子。在杨杰家里,父爱跟智慧毫不沾边,不幸的是,母爱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形,他们的母亲虽然爱自己的孩子,却陷入了另一种极端,也是一种愚昧的爱而不是智慧的爱。

用杨辉的话说:“现在想起来,我爸的教育方式当然很糟,但我妈也有不对的地方。比如,我大哥有许多毛病,好吃懒做呀,贪图享受呀……都是我妈惯出来的,我大哥直到6岁还在吃奶,从这一点你就知道我妈是怎样惯着他了。”采访时,他的父亲也愤愤不平地一再提起妻子对杨杰过分的溺爱和放纵,说是妻子的溺爱害了孩子。

但是,母亲把爱变成了溺爱、愚昧的爱,很大程度上是由丈夫造成的,丈夫的凶暴使她的爱变了形。她就像身处危境中的母鸡那样,一边护着小鸡一边盯着天上的老鹰,时时提心吊胆,准备最后一搏,以致发展到是非不分、听任放纵的地步。而孩子呢,只能在慈母与凶父的夹缝中残喘,在火与冰的对峙中蜕变……

渐渐地,做母亲的对丈夫也越来越粗暴,夫妻二人常常大打出手,杨杰弟兄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到了成年。

杨杰在监狱里说,他这一生最痛苦的事情还不是父亲对他的粗暴,而是看着父亲打母亲时他无能为力。为此,兄弟三人曾经撺掇母亲与父亲离婚,由于没有离成,他们大失所望。

一位合格的母亲首先要分清“慈爱”与“溺爱”的界限,慈爱是蜜糖,溺爱是毒药;慈爱是智慧之爱,溺爱是愚昧之爱。溺爱最容易发生在母亲身上。合格的母亲能让她的慈爱化作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强大动力,溺爱只能使缺少辨别能力的母亲丧失理智,从而毁了孩子们。

母亲如果不能正确理解爱,对于爱不加以适度控制,就会发展成溺爱和纵容,过分顺从孩子的意愿、包庇孩子的缺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全部包揽。这样一来,母亲的慈祥就会成为无条件的妥协和软弱,孩子受其影响,也会在思想及行为上表现出同样的妥协性与软弱性。杨杰成年后曾经干过许多行业,但干一行砸一行,每遇困难就退缩,我想,除了父亲对他的摧残之外,母亲的溺爱也有很大关系。

有的父母担心给孩子慈爱可能会使他们丧失斗志,其实,慈爱与坚强并不矛盾,调查发现,一个从小得到充分爱的孩子长大之后面对困境时会显得更为坚强。但得有个前提:父母在慈爱的同时也须具有坚强的性格,要在慈爱中赋予孩子坚强的品质。大量事实表明,这样的父母既能给予孩子亲情的温馨,又能教会孩子勇敢地面对生活。

希特勒的成因

希特勒也有着类似的情况,他虽然常常受到父亲粗暴的对待,但在母亲那里却是个宝贝。她赞美、纵容儿子,从不惩罚,她认为儿子做什么都不会错。她将所有的关怀与喜好全都集中在儿子身上,因而养成了希特勒的自恋和消极被动的性格。在他心中,什么努力都不用就可以成为了不起的孩子,什么事都不用做,因为母亲事事都替他做了。由于父亲很少在家,就更加强了这样的趋势,男性权威所能提供的良好平衡,他一概缺乏。

当他6岁的时候,这种天堂般的生活突然中断了:他的父亲退休回家,让他上学。他发现自己的生活突然之间被局限在一个狭窄的活动圈子里,要求他负责任、守纪律。他第一次受到系统的、坚定的强迫,要他跟别人一致,这让他难以适应,因为在他的感觉中,“自由”就是不负责任、没有约束,意味着控制别人。

希特勒喜欢游手好闲,逃避艰辛,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已经有了一个确定的发现,就是这种行为是受母亲溺爱的孩子常有的。受母亲溺爱的孩子无意识里总是期望母亲把什么事都替他们做好,就像他们在婴儿时期一样。他们觉得自己不必做什么积极的努力,不用保持整洁,他们可以把东西随处乱丢,自有母亲帮他们收拾。他们生活在一种“乐园”里,在那里,他们什么事都不必做,什么事都有别人替他安排。

而他父亲的凶暴性格又从另一个极端影响着他,使他严重畸变。

面对破坏性的抑制,希特勒有两种办法:一是合理化借口;二是反向行为。心理学临床治疗上有一个已经确立的事实:一个人为了压抑他的某些欲求,会发展出与这些欲求正好相反的特征,这就是反向行为。

他的性格中另有三个彼此密切相关的特征,就是他的自恋、退缩态度和情感的缺乏。希特勒可以说是一个没有任何爱、温暖和同情的人,这样的人只能算作恶魔。

另外,鉴赏力跟性格是分不开的。一个残忍、原始、无情如希特勒的人,鉴赏力必定是浅薄的,因为除了对他有用的东西之外,对别的他全然视而不见,他在心智上是一个瞎子。我为什么在教育中特别注重提升孩子的鉴赏能力,原因就在这里。一个具有了真正鉴赏能力的人也就具有了判断是非的条件,才能分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这就是道德认知。只有具有了道德认知,才能实施道德的行为。所以,对于有鉴赏力的人来说,干坏事反而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希特勒内在没有任何中心,没有任何真正的原则、价值或信念,杨杰等人也是这样。

从广义的角度看,由于家庭或学校教育的原因,在我们中间肯定潜伏着希特勒式的人物,只要历史的时机到来,他们便会现出真实的面目。从本质上看,“4·20”案中的这些人就是小希特勒,只不过希特勒杀的人多,他们杀的人少而已。 eUb3F5emhQ3CoAxQ75mMQxeJxYkhYvve871xUSA/kfAhnE3tBaJiMxk8xT3BGTl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