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下观点过于狭隘,即把幸福视为一种可以调整的心理状态,甚至是可以自我调整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幸福的概念呢?我们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发现了一种更广阔的视角。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幸福和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是重要的主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类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不断发展。夏洛特·布勒是因为纳粹而移民到美国的德裔心理学家之一。在德国时,她就对人类生活的整体结构进行了研究。后来,她在美国进一步发展了这方面的工作。
首先,布勒研究了自传和传记中所记叙的完整的生命周期。在研究这些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历程时,她问道: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我该如何理解所有这些不同的生命?通过哪个关键概念,可以抓住我在这里观察到的基本核心?从一开始,布勒就被这样一个事实所震惊:从整体上看,任何个体的生活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具有统一的或整合的原则。她把这一整合原则称为意向性(intentionality),这个概念可能是她从胡塞尔哲学中借鉴而来的。
布勒将意向性理解为生活期望和生活任务,这些期望和任务似乎贯穿了她所研究的人们的生活。后来,随着她对不同年龄的普通人进行调查,并在治疗中获得更多关于来访者的经验,她意识到,所有的人显然都有关于自己想要实现的生活的想法。在她看来,意向性是个体寻找生命意义的尝试,是为了回答“我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后来,她引入了生活目标(life goal)的概念,作为人类将自己的生活引向某个方向的总称。
布勒根据个体与其生活目标的关系,将人生分为五个阶段:(1)个体发展意志、身份和选择能力;(2)个体对生活目标做出初步选择;(3)个体对一些生活目标做出具体而明确的选择;(4)个体回顾自己的生活,并重新定位余生的内容;(5)个体结束他们的一生,并参照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生活价值,反思生活有多成功和美好(也参见第3章)。
布勒特别研究了老年人的成就感以及他们对生活的反思。她写道,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人们会体验到统一的成就感、失败感,或者一种顺从的状态。此外,那些习惯于得过且过的人,后来也会将他们的生活体验为一个整体。
布勒认为,决定一个人生活满意度(或者说幸福)的是他如何解释生活。物质条件和身心衰退并不那么重要,布勒说:“满意似乎主要来自建设性和反思性的生活方式;建设性在于,即使重大的悲剧和巨大的不幸也可以被克服并被积极地利用;反思性在于,即使平凡的潜能也可以被用来成就人生和有意义的自我奉献;反思性还在于,一个人尝试回顾和预测自己的存在,并以自己相信的任何措辞来评估它”。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可能相当明确,也可能模糊和含蓄,但它们仍然会作为一个主题出现在人生的暮年。此外,如果我们是与来访者一起工作的心理学家,请记住,生活目标是所有来访者的重要生活因素或者幸福的核心。
布勒认为,如果忽视了自己重要的生活目标,一个人就会变得不幸福。我们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人,在我们看来,他们以错误的方式在生活,对某些东西有着强烈的渴望,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他们无法实现愿望。这种愿望可能是绘画或演奏音乐,可能是追求学术成就,也可能是在乡间别墅里过着一种简朴的生活。
然而,布勒和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理论同样存在某些弱点。这些弱点也可以在她的同事亚伯拉罕·马斯洛的思想中发现;他根据类似的视角,通过描述人们的自我实现和巅峰体验来描绘他对幸福的看法。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弱点首先是方法论上的,即在定义概念和描述研究的实验程序时缺乏说服力和严谨性;其次是理论上的弱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个体是自由独立的,脱离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孤立于他们的社会世界。他们倾向于把人看作是由各种内心愿望所组成的。如果这些愿望和目标没有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就倾向于认为生活偏离轨道了。
这种心理学显然对这一事实不够开放,即每个人心中都有三四倍甚至十倍于自己一生能够实现的目标。只要生活给我们一些空间,许多人都有大量乐意实施的计划。如果这个世界没有限制,我们都会有大量的爱好和兴趣。想象一下那些与我们大谈合作的人就知道了。但人类存在必然面临许多限制。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外和逆境。有些人的生活甚至被不幸和困难淹没。至于这些限制和逆境对幸福这个议题意味着什么,我们并没有从以快乐为导向的、乐观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那里听到很多。但幸运的是,对于这个基本的生活问题,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幅更多面的图景。
然而,在探讨存在主义的幸福概念之前,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痛苦的概念。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幸福观的一个区别在于:总体而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倾向于忽视痛苦的现实及其对幸福的重要性,而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则倾向于将痛苦纳入他们的幸福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