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孩子的整体人格

孩子的精神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不管我们转到哪一个角度,它都会开出绚烂的花。而孩子的生活则像是一幅写满字的卷轴,不管我们想要了解哪个字,都需要打开整个卷轴,或许这才是最吸引我们的地方吧。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展现出了他的整个人生和人格,而人生和人格又是一种无形的背景,不结合这些背景,我们便无法了解孩子的个人行为。我们把这种相互关系称为人格的统一性。

人格的统一性从童年时期就开始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行为和表达方式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式。孩子在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他们必须用统一的方式表达这些需求,这种统一的方式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同时赋予了孩子个性化特征,将个体与其他做出类似行为的孩子区别开来。

大多数心理学派都会忽略人格统一性的存在,即使他们承认统一性的存在,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所以,我们经常发现,在心理学理论和精神疾病治疗中,专家们会把某一特殊手势或表情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有时我们把人们的某种表现形式称为情结,这样它就可以从人们的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了。这种分离就好比从乐谱中单独拿出一个音符,不顾整体地想要了解它的意义。这种分离本不恰当,却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

个体心理学反对这种普遍的错误方式,如果把这种方式应用到孩子教育中,更是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伤害。惩罚理论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如果一个孩子做错了事,要受到惩罚,这时我们通常会考虑这个孩子的人格给我们留下的总体印象,但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如果一个孩子屡次犯错,那老师或父母会带着偏见看待他,认为他无可救药。相反,表现一直优秀的孩子偶尔做错事情时,因为“表现优秀”的总体印象已经先入为主,所以人们不会给予这个孩子特别严厉的惩罚。不管是上述哪种情况,我们都没有找到真正的问题根源,只有全面了解孩子的人格统一性,才能从源头解决他们的行为问题。个体心理学要做的就是把音符放回乐谱中,再去了解它的意义。

当问一个孩子为什么这么懒时,我们不可能从他身上得到我们想知道的答案。同样地,我们也不能指望一个撒谎的孩子告诉我们他为什么撒谎。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人类本性有着非常深入的认识,几千年来,他的话一直回旋在我们耳畔:“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就连心理学家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又有什么权利要求一个孩子能够回答这么复杂的问题呢?了解个体行为含义的前提是了解他的整个人格,这个方法不是要描述孩子做了什么或如何去做,而是要了解他在面对任务时采取的态度。 VB1NGBfwB3fTGW4+UpPPpEXmNJCfZ9+haGSYYT1zGaNOZZJcmvxni4kZ2ntO5x+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