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被溺爱和被压抑的孩子

在溺爱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专注力非常差,刚入学时不可能在学习上做到全神贯注。他们不愿意去学校,想留在家里,其实他们连对学校的概念都没有。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不愿意去学校的表现,比如,父母需要哄他们早起、不断地催促他做好上学的准备等。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搭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屏障,自此开始原地踏步。

在解决娇生惯养的孩子和习惯用左手的孩子的相关问题时,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接受。不要因为上学迟到而惩罚他们,惩罚只会加重他们在学校的不快乐。在孩子看来,惩罚是在告诉他们,他们不属于学校。当父母呵斥孩子,强迫孩子去学校时,他会更加反感上学,他们不会直面困难,而是找各种方法来改善自己的处境,比如逃避。孩子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都表现出了自己对学校的反感和对学校相关问题的置之不理。他的课本总是带不齐,不是忘了就是丢了。当孩子有忘记和丢课本的习惯时,我们可以肯定他不喜欢学校。

在观察、了解娇生惯养的孩子后,我们发现他们根本不相信自己可以在学校取得任何成功。这种自我轻视源于各方面的因素,不全是他们自身的问题。在家里,父母生气时脱口而出的辱骂以及对他们未来的否定,这些话语深深印在他们脑海中。他们在学校的某些经历又加深了父母的负面评价。此时,孩子的判断力还未发展成熟,无法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他们的长辈同样缺少这种能力),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因此,他们早早放弃了战斗,连尝试都不想,他们把失败结果看作无法跨越的障碍,并将此看作是自己的无能或自卑。

大部分娇生惯养的孩子面对的情况是,错误一旦犯下,结果就很难改变,他们在奋力向前,却始终落于人后,于是决定放弃,开始编造借口远离学校。逃学是最危险的表现之一,通常被视为最严重的错误行为之一,惩罚也最重。为了躲避惩罚,他们编造借口、欺骗老师和父母,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反倒觉得自己是被逼无奈。他们会伪造请假条和成绩单,向父母编造各种关于在校表现的谎言,而其实根本没有去学校。不去学校的日子就找一个地方躲起来,他们在“藏身之地”遇到很多同样情形的孩子。逃学使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得不到满足,这驱使他们采取进一步行动,也就是犯罪。他们一步一步走向深渊,最终沦为阶下囚。他们成立小帮派、偷盗财物、模仿性变态,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

错误的一步已经迈出,他们开始为自己的目标寻求更多的刺激。之前的所作所为没有被发现,这让他们有些得意忘形,觉得自己可以干大事。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不愿意放弃犯罪的道路,他们觉得自己在别的道路上得不到成功,在犯罪这条路上的小小收获驱使着他们走向深渊。他们拒绝一切能够引导他们参与有益活动的事情,在制定个人目标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同伴行为的影响,出现新的自私行为或反社会行为。有犯罪倾向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极其自以为是。这种自以为是和远大志向可以追溯到相同的根源,自以为是的孩子会一直以某种手段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当他们无法在有益社会的群体中站稳脚时,他们就会转向破坏社会的一方。

曾有一个案例,一个男孩杀害了自己的老师。仔细研读案例后,我们可以找出男孩的全部性格特征。男孩在家庭女教师的引导下成长。家庭女教师认为自己十分了解孩子心理的各种表现形式和各项功能,对男孩的培育细致入微但又过于小心。男孩的目标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变化,从不切实际的高度跌至谷底,他就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无法满足他的期望,于是他转向了犯罪。在犯罪行为中,他摆脱了老师和教育专家的管束,此时的社会还没有一种制度可以将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罪犯的犯罪行为)定性为需要进行心理纠正的教育问题。

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教师、牧师、医生和律师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情绪反复无常,他们的成长环境有一个共同点——父母都有一定的教育专业背景。与普通家庭相比,他们的子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都较大。他们虽然有教育相关知识,却无法管教好自己的子女。原因可以归结为,在这类家庭中,父母彻底忽视了某些重要的教育理念,或者根本就没有理解。例如,身为教育者的父母,他们自认为有专业的教育知识,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有权威性,他们会把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加在子女身上。他们严厉地压制着孩子,威胁甚至是剥夺了孩子的独立自主权。父母的行为激起了孩子的反抗情绪,他们想报复父母对自己的压制。我们都知道,在严谨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会有敏锐的洞察力。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种优势,但用在孩子身上,经常会导致孩子迫切渴望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他们认为自己只负责展示,其他人来负责决定,并扫除所有困难,免除他们身上的一切负担。 WAoNH8NL0xOETEqMeBl/gEATxwJmVpgLjDF6xI9glvU8OFK6C77aJlj+h/tyYj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