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作为一名肿瘤临床从业者和科普作者,我一直深知癌症科普并不简单,因为很大程度上我们需要避免去传递一种情绪——恐惧。而这种情绪就像是给信息传播的最好“妆容”,一旦信息以恐惧情绪打底,往往能够获得更多传播。我们曾经和数学系团队一起对网络上传播的流言进行了语义及情绪分析,发现转发量、阅读量最多的往往都带着恐惧的情绪。如果想做“营销”而不是“科普”,可能这就是流量密码了。

针对癌症的恐惧“妆容”不难理解,毕竟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将它与绝症画上了等号。但如果真的是肿瘤专业从业者,特别是肿瘤临床医生,大概都不会同意这样的观点。目前我们整体的肿瘤治疗效果在近30年来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生存率也大致以每年1%的速度稳步提升。像乳腺癌、甲状腺癌等不少恶性肿瘤的疗效已经非常好了。而近些年来出现的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方式,在肿瘤治疗历程中掀起了新一轮的大变革。作为肿瘤临床医生,我非常庆幸自己有幸目睹、亲历肿瘤生存率得到巨大提升的这一变革时代。

但要给癌症卸下恐惧的“妆容”是非常难的,因为癌症和绝症的关联,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根深蒂固的。对我们父母辈而言,在他们第一次接触到癌症,看到、听到周围的人罹患癌症的那个时代,癌症确实都是不治之症。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肿瘤生存率也不过四分之一。尽管在数千年前癌症已经被人类记录,但一直到70多年前法伯教授发现甲氨蝶呤在白血病中的惊人疗效,癌症才真正变成有药可控的疾病。而在此之前,肿瘤的治疗只能靠医生进行器官损毁性的肿瘤切除手术。

身为外科医生,我知道,如果一种病主要依赖大范围的器官损毁性的手术切除,那很大概率是因为医生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了。例如胃肠外科医生,原来做胃切除手术的主要原因一直都是溃疡穿孔。现如今,因为有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已经能够在早期就控制住溃疡病,也就很难再看到因为良性溃疡需要进行胃切除手术的患者了。尽管现在胃肠外科医生做恶性肿瘤手术的比例还很高,但也能看到,随着药物治疗效果的突飞猛进,原来做不了手术的患者也有了手术机会,原来需要做大手术切除的患者,现在只需要做微创甚至内镜下切除手术就能把病治好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翻看手术历史,早期的手术有很大一部分是截肢,并不是因为那时候外伤多,而是因为那时候没有抗生素。一旦外伤感染,如未能自愈,在感染扩散前,截肢几乎就成了救命的唯一办法。因此,尽管“二战”时武器要比“一战”时更具有破坏性,但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出现却大大降低了战士们的死亡率和截肢率。而在当下,单纯因为感染而导致截肢的病例在国内外都已经非常少见了。也正是在包括药物等众多方面飞速发展的加持下,外科手术才越来越精准,越来越讲究康复的速度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所以“绝症”这个词,我们也是需要加上时代的标签的。恐惧的“妆容”对于大多数疾病而言,也终究会被卸下。在抗生素时代出现之前,肺结核(痨病)也几乎是绝症,虽然当时有专门的肺结核医院来治疗相应的患者,但其实主要就是支持治疗,俗称“养着”。在介入时代出现之前,心肌梗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绝症,溶栓成功率不到三分之一。现在,这些疾病,以及很多其他类似疾病,虽然有些还是很危险,但已经不再是我们所谓的“不治之症”了。

在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那么高的地区,感染疾病以及传染病仍然是最重要的死亡原因;而在高度发达地区,这一因素都已经排到十位开外了,排在前面的是老年病、慢性病等。实际上,从患病年龄来看,癌症也是老年病。尽管现在患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但整体而言,患癌概率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高。很多人都不知道,也无法想象,其实癌症已经是我们现代人的第二大致死病因,排在第一的是心脑血管疾病。

一旦“卸妆”,同样的数据,只要把其中不好的情绪调整一下,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例如,很多数据都提示,实际上当代成年男性一生中罹患癌症的概率大约为30%到40%。如果继续给癌症加上“绝症”的前提,配上恐惧的“妆容”,那这么高的比例显然是能够使其获得大范围的传播的。但如果我们“素颜”以对,一般而言一生中大概率会遇到的病,都是常见病。试想一下,或许没有人会因为一生中有很大概率会罹患高血压而感到恐惧吧。

还是同样的信息,我们继续试着“卸妆”,还是能够获得不一样的感受的。尽管近年来我国整体肿瘤发生率仍呈上升趋势,这其中,一些生活习惯的改变确实带来了更多的高危因素,但是大家可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随着筛查比例的提升,有越来越多的肿瘤在早期就被发现了。这么一解读,相信大家对于罹患癌症的忧虑又会减轻不少。

我一直希望找到一本能够让癌症真的“素面朝天”面对大家的科普书,但这并非易事。看看社交媒体上大家发的照片和直播间里的主播们,就不难发现,有勇气坦诚相待的人和事都不多,而在坦诚的基础上要让人觉得有趣就更难了。《癌症密码》正是这么一本抽丝剥茧,最终让癌症与我们“素颜相对”的书,很多原本令人恐惧的癌症密码经过破译后变得并不可怕。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用盲目乐观麻痹读者,例如“早发现早治疗”这样的在我们第一眼看来的好密码也被它破解,阅读起来真是别有一番趣味。

我们大概从来不会介意身边陪伴的人卸妆后的模样,疾病或许也是如此。在多年以后,我们的孩子们再回顾癌症这种疾病的时候,会觉得其实这种慢性病很好“控”“治”——正如我们现在看待绝大多数细菌感染一样。

吴舟桥
2022年9月10日中秋节于北京 zrTNlg3mnc/DeDueryuN5Xl+OdImEBKVMFYiOMp6FhZa1T1IFA1oyDjEH2gW9D9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