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价值的探索

我也笑了,说:“对了,和刚才一样,大家说的是对的,但老师还是要问一句,你们知其‘为什么’吗?”

学生开始窃窃私语,讨论思考。我趁机设置降坡题:“有一点老师也不太明白,那就是‘我’去探望小姑娘,本来该是‘我’去安慰小姑娘,怎么文章中的小姑娘反而安慰‘我’呢?”

这段好。老师终于摸到边了,不但抓住了教机,而且抓得特别好。

题目有点难,课堂出现短暂沉默。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我接着再降坡:“说说看,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安慰人?先说说你见过哪些安慰人的情况。”

这问到点子上了。这是关于“安慰”的认识,关于安慰与被安慰。《小橘灯》的作者本打算安慰小姑娘的,结果呢,小姑娘反倒安慰起她了。这是怎么回事?老师也不明白!老师这时候说自己不明白说得恰到好处。根据我的经验,当老师说自己不明白的时候孩子就特别兴奋,这就等于下了战书,孩子很乐意接受这个挑战。

这个引导问题问得非常有质量。确实,现实中都是大人安慰小孩、强者安慰弱者。现在这个小孩、这个弱者反倒安慰起一个大人、一个强者了,角色完全颠倒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问题是有点难度,但还没到答不出来的程度。孩子不回答,面有难色,可能与平时老师没有完全放手有关。这时候老师“降坡”也对:“说说看,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安慰别人?你见过哪些安慰人的情况?”这个“坡”降得极佳。

就像后面说的,“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他这才进入孩子的生活里面、经验里面去了。这位老师,现在才算找到了感觉。

由于一下子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下面反应热烈,回答五花八门:

“当我成绩不好时,老师安慰我。”

“妈妈情绪不好的时候,爸爸安慰妈妈。”

“上回表哥做生意赔钱,我外公安慰他。”

孩子说的全是大实话,不是书本上的语言,更没有造作的痕迹,特别朴实,出自内在情感,因为他们经历过了,把课文与自己的切身体会混为一体了。

“好!大家看看,这些安慰人的人,相对于被安慰的人,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个引导也很到位。这就是让孩子从众多表象中归纳出共同的特质,这就是概念形成的过程,不是由老师归纳,而是由孩子归纳。

这个问题很关键。大家讨论后得出结论:要么是长辈,要么是有水平的人,也就是说,安慰人的人相对于安慰对象,总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孩子归纳出来了,而且归纳得挺好。教师是把一个有质量的问题作为刺激提供给孩子,让他们进行思考、归纳、总结,最后得出一个概念。

眼看时机成熟,我再让大家讨论:“文中的小姑娘相对于‘我’这么一个大人,难道也有什么‘优势’吗?”

这是这几个设问当中最有质量的一个。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能不能预先进行设计,这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位老师预先设计了,他的设计很符合教育的科学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状态,孩子被他引导着,一步步趋向概念的形成,而这个设问又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和刚才的铺垫,学生们恍然大悟,几乎是齐声回答:“她有一种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我欣慰地笑了,学生们的脸上也都露出愉快的笑容,在轻松的气氛中教学继续进行,可以明显看出,同学们的眼中都闪烁着真正获得后的喜悦。

这一课上的,就如同大半个白天都阴云密布,到了傍晚,太阳终于从云缝里钻出来了,夕阳红遍山川。

公平地讲,这节课尽管不太成功,但还是让我们看到教师群体中的一些人已经有了要改变的意识,这种探索的作用在于唤醒人们。这就像以前推翻压迫者的革命,前期的革命者只是告诉人们压迫者必须推翻,至于推翻之后人们怎样生活,需要继续探索。 vZ5Ftxz19tdRU6QYU9veaTejO1TRXJgPdES0koG2wfCQQr69RrQBH8q9D7Ss5G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