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显微镜中看风景

看来到点拨的紧要处了,我提示大家回忆一下那首大家都熟悉的赞颂妈妈的歌。

班上同学几乎齐声答出:“世上只有妈妈好!”

孩子对妈妈的情感,是内觉的、深刻的、没办法用语言表达的。在妈妈遇到危险的时候,他的内心、肌肉是颤动着的,不是一句“世上只有妈妈好”就能表达清楚的。

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教育是如何把道理变成“口号”的。老师把这些词汇跟句子拼命地表面化,重复来重复去,翻来覆去拿来咀嚼,在同一个层面上重复,不做任何深化。这就像一个人很开心,你在他面前不停地絮叨,说如何如何地羡慕他的这种心情,反倒把他的好心情搞没了。

接着,师生间开始了一连串不间断的问答。

老师:“那么,‘刚才’这个词呢?”

学生:“时间短,事情刚刚发生。”

老师:“吐血?”

学生:“生了重病,才会吐血。”“吐了许多血。”“小姑娘的妈妈生了非常严重的病。”

“刚才”就是“事情刚刚发生”,“吐血”就是“生了重病”,不要说初一的孩子,就是3岁的孩子也能明白。这不是问题,这是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变成了问题。

这不是在上语文课,而是在做一项科学研究,在显微镜中看风景,人文的、情感的、心灵的东西怎么能被这样对待呢?

这就像我们让孩子欣赏毕加索的画:“孩子们,你们看,这是毕加索的画‘哭泣的女人’,你们看她的头发像什么?眼睛像什么?”要是这样问,就全完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内在的混沌感觉一下子提到表面,清晰化了,孩子不会再体会画中属于心灵的东西,会说:“老师,我发现这个女人头发像麻绳,眼睛像毛栗子……” 9SIL0jYzQhrZnK9siAIiVZvUggnDnoZQpmE4yxV9mvz6x1QIPdwJAQWkcFRJMcs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