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说:“同学们,大家说说,草原应该是什么样子?”一个孩子说:“草原上有草。”老师说:“对,草原上有草。”一个孩子说:“草原上有马。”老师说:“对,草原上有马。”一个孩子说:“草原上有树。”老师说:“噢,草原上有树吗?树应该在哪里?”一个孩子举手了,说树不应该在草原上,应该在森林里。老师说:“对,草原上不应该有树,树应该在森林里。”
这时候,又有一个孩子举手了,说:“草原上有摩托车。”老师说:“对,草原上有摩托车……还有什么车?”一个孩子说:“还有牛拉的车。”老师说:“对,还有牛拉的车。”一个孩子说:“草原上有海鲜。”老师就问:“是吗?大家说草原上有没有海鲜?”孩子们齐声回答:“没有。”老师说:“对,我来告诉你们,海鲜啊,在大海里面。现在,大家知道草原是什么样子了吧?”
草原上有没有海鲜?怎么不能有海鲜?牧民买了几箱海鲜来吃,不就有了海鲜?如果你说海鲜只能在海里长,草原上长的不是海鲜,那就是老师没有交代清楚。老师问的是草原上“有”什么,而不是“长”什么。
作为教师,如果让孩子讨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讨论的时候要把握形成概念的因素,在这个因素的基础上才能提取出正确的概念。输入时连你自己都不清楚概念的真正含义,怎么能把形成概念的过程展示给孩子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对输入的东西产生感受与想象。人的学习只有把感受作为支撑才会很好地接受。
只有大海里才有海鲜,只有森林里才会有树。这样说是不正确的,这会误导孩子,使他们陷入概念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