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万有引力

首个科学引力论的诞生归功于英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爵士,他于1687年发表了这一理论。他的万有引力定律给出了作用在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以及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间隔距离的关系,为行星的运动规律提供了准确的描述。实际上,牛顿运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了17世纪早期由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提出的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开普勒通过仔细钻研天文现象观测时间表、记录行星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寻求能够解释这些数据的潜在关系,从而得出了他的定律。在这个过程中,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为开普勒的经验模型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太阳系的运行规律

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在对丹麦观测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收集的数据进行研究后,推导出了行星三大运动定律 ,这套定律实际上支配着太阳系中的一切,包括彗星、流星体以及巡航的宇宙飞船。

我们不会深入探讨数学细节,但在这里,我必须准确复述天文学家们得出的结论。第一条定律指出,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其中一个“焦点”(相当于圆心)。第二条定律指出,当行星运动时,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向量半径)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而第三条定律指出,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其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所以如果椭圆轨道的半长轴变为原先的四倍,那么行星的公转周期会增加八倍。

虽然引力是迄今为止自然界中最弱的力量,它蕴藏于宇宙中,默默潜伏,但它长久积蓄的力量不仅决定了单个天体的最终命运,而且决定了整个宇宙的最终归宿。

——保罗·戴维斯(Paul Davies)

开普勒定律表明,行星的运行轨道不一定都是圆形,但一般来说,都遵循椭圆形路径。事实上,太阳系中的大多数行星都是沿着大致圆形的轨道环绕太阳运行的,唯一明显的例外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在水星轨道上,当运行到最接近太阳的点(称为近日点)时,水星和太阳的距离为4600万千米;当运行到距离太阳7000万千米的远处时,就到达了远日点。

同样的定律也适用于在太阳系中靠惯性航行的宇宙飞船,也就是说,飞船不启动发动机,而是纯粹在引力的引导下运动。例如,此时此刻,NASA的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和中国的“嫦娥2号”(Chang’e 2 mission)都在太阳轨道上运转着,它们实际上是太阳的人造卫星,就像太阳系中的行星一样。“旅行者号”,即20世纪70年代发射到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器,现在仍未飞出太阳系,它速度极快,即使是太阳的引力都无法将它们带回家。

但是,我们现在讨论这个问题似乎有些操之过急。在上一章中,我们看到了火箭推动宇宙飞船从地球表面上升到100千米高的卡门线的全过程,卡门线标志着地球大气层和外太空的边界。既然牛顿和开普勒已经告诉我们关于引力和轨道的知识,那么从地球这片浩瀚星海的蓝色海岸起航、穿越星际空间并遨游于太空之中的宇宙飞船,是如何绘制出它的航图的呢? JuoHakGH2BUDPcUpKsfoTrnCLlqmbFEF/Fv6KcOemMWrXkUicmAnmV3XLtuVI1/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