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可以总结出关于“生命意义”错误解读的共性,以及关于“生命意义”正确解读的共性。所有的失败者,如精神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妓女等,他们失败是因为他们缺少个体归属感和社会兴趣。他们在面对职业、社交和两性问题时,从不寻求他人的帮助,也对合作的价值持怀疑态度。他们赋予生命以个人化的意义:“生活是自己的,任何其他人都无法从协助他人实现生活目标中获益,因此靠人不如靠己,特立独行才是王道。”他们的成功只是为了满足个人自以为是的优越感,而且这种成功只对自己有意义可言。行凶的歹徒在手握武器时体验到一种掌控感,觉得自己无人能敌,但是很明显,这种掌控感只对他自己有意义,而人们因为他手中的武器避而远之。拥有一件武器并没有提升他的价值。所以,讨论个体的个人意义没有丝毫价值,因为意义存在于人与人的互动协作中:如果一个词语,仅仅对一个人有某种意义,那么这个词就可以被看作是无意义的。我们的目标和行为也是如此:它们唯一的意义就是对他人有意义。如果我们做的某件事情只对自己有价值,而对他人毫无益处,那么这个行为就是无意义的。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但是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对他人的生命没有任何贡献,那个人意义也就荡然无存。

有一则关于一个假先知的故事。一天,这个假先知将自己所有的信徒聚集到一起,告知他们下一个星期三世界末日将要来临。信徒们坚信不疑,于是纷纷回家变卖了自己的家产,抛却世俗杂念,恐慌焦灼地等待假先知预言的世界末日到来。星期三如约而至,又一如既往地过去,没有任何异常。于是,星期四,信徒们团结在一起,蜂拥至假先知的住处寻求说法。他们说:“你看看你给我们带来了多少麻烦,我们变卖了家产,放弃了一切,并告诉身边每个人星期三就是世界末日了,尽管他们向我们投来嘲讽和轻蔑的眼光,我们依旧鼓起勇气,反复向别人游说我们从你这里所获得的消息。可是,星期三已经过去了,我们这个世界还是老样子,没有任何异常。”“但是,我所说的星期三,”假先知辩解道,“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星期三啊。”虽然,假先知从个人意义角度对自己的预言进行了诠释,使自己免遭质疑,可是,个人意义无法被验证,更不能作为真理和标准。

真正的“生命意义”的标志是它们具有普遍性意义——它们的意义在不同个体间可以共享,而且大多数人能够认可它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好的问题解决方案往往具有普适性,即大多数人使用这种方案,都可以解决问题。“天才”的定义也只不过是“对他人最有价值的”:我们之所以称一个人为天才,是因为他对别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价值。也就是说,天才,一定是对别人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天才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诠释往往就是:“生命意味着要对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这里的“做出贡献”指的并非动机,而是成就结果。我们不看过程,只看结果。每一个生活中的成功者似乎深谙“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对他人产生兴趣,与他人合作”这点,并且对此深信不疑、自觉践行。他行动的每一步都受到对他人兴趣的指引,当他遇到困难时,也会努力想要以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来解决。

当我们将奉献、对他人产生兴趣、合作作为生命意义的真谛时,很多人会提出疑问,他们几乎不能接受这样的观点。于是会说:“如果这么做,那将个人利益置于何地呢?如果我们只是关注他人,考虑他人的感受,并牺牲自己来照顾他人的感受,那自己岂不是很痛苦吗?这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并重,倒是可以接受,但是只顾他人而不考虑自己的感受,这点太难以接受了。而且我们难道不是应该学习把自己放在首位吗?不应该为了发展自己的个性、捍卫自己的兴趣而努力吗?”这些观点,在我看来都是错误的,而且这些问题也不是真正的问题。因为在我看来,利己和利他并非完全对立、矛盾的。如果一个人将奉献作为生命意义,那么他的行为意图都会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他会很自然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以最好的状态去服务别人、奉献自己。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他会不断调整自己,让自己朝着目标靠近;他会训练自己养成社会责任感,并努力在实践中学会完成这一目标的各种技能。当确立这一目标后,个人在情绪、言行上的实践训练也随之开启。于是,个人在职业、社交和两性三大人生问题上的问题随着能力的发展也会迎刃而解。我们拿爱情与婚姻来举例。如果我们非常喜欢对方,如果我们努力去取悦对方,丰富对方的生活,给对方带来快乐,自然而然会努力呈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如果我们觉得可以独立于关系发展个性,也就是只关注自我发展,而不去关心对方,这时候我们就不会把奉献作为目标,而这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霸道,甚至令人讨厌。

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我们从另外一个层面也可以说明这点。如果我们认真去研究先辈留给我们的遗产,会发现什么?所有遗留下来的都是先辈对人类的贡献。肥沃的土地、高速公路、高楼大厦,以及以哲学、科学、艺术、技术等形式存留的协作的结晶,都是先辈对人类、对后代做出的贡献。这些遗产由为人类福祉做贡献的人所创造,而后代代相传。而那些从来不注重合作,把生命意义建立在个人意义上,只关注“我能从生活中获得什么”的人,他们留下了什么?他们的人生如过眼云烟,没有留下足迹;他们的一生都是徒劳无功的,然后就如一缕青烟消失;地球母亲仿佛对他们说:“我们不需要你。你不配拥有生命。你的目标和努力是没有未来的,你所坚持的个人价值是虚无的,你的思维和灵魂都不值得存在。你快死去吧,你是不被需要的。”

对于不把合作作为生命的意义而将其他奉为生命真谛的人,他们的一生只配落得如此评价:“你是没用的,没人需要你,赶紧死去!”在我们现有的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关于生命意义的不完美诠释,可以说,个人主义者处处可见。当发现这些不完美的价值观时,我们必须去改变它,而且我们要以为人类谋求更多福祉为目标,摒弃这些糟粕。

生命的意义在于发展对人类整体利益的兴趣,在于努力发展自己的社会兴趣和爱。现代社会中,这一生命真理逐渐为人所接受。在所有的宗教中,我们都能发现对拯救众生的重视。人类社会中发生的历史运动,几乎全部由关心人类利益的人所发动。可悲的是,若不是亲历,人们往往会忽略宗教的这一核心宗旨,觉得宗教只是解决人们当下的生活烦恼,难以实现更伟大的社会目标。个体心理学同宗教一样,也是为了实现拯救众生、为全人类福祉所努力的宏伟目标,只不过它通过更科学的方式来实现。而且,在我个人看来,个体心理学会做出前所未有的贡献。或许我们可以说,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人类合作、造就全人类的福祉,科学对这一终极目标的贡献甚至会超越其他形式的运动做出的贡献,比如政治运动或宗教运动。在这本书中,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探究这一问题,但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促成人与人的合作。

既然生命的意义常被视为事业的守护神或催命鬼而具体存在,那么显然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些意义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为何被如此定义,如果它们存在着巨大的错误,要如何去更正它们。心理学可以利用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认知进一步理解生命意义对个体行为和发展方向的影响,也就是理解个体的价值观、目标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开始于自己呱呱坠地时,我们可以从每一个新生儿身上捕捉到对生命意义的探究。婴儿会努力去评估自己对外界的掌控力以及自己对周围世界的重要意义。孩子成长到五岁时,就会形成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表现为孩子面对外部世界和问题时的个性化应对风格。这时候孩子已经形成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层次固化认知,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就会用这种固化的认知看待外部世界。于是,个体就会带着自己已有的信念去诠释所经历的事,这就意味着个体的诠释总是依从于生命伊始被赐予的意义。即便这种意义存在谬误,甚至这种问题处理办法给个体带来了持续的痛苦和困难,但是个体轻易不会改变对于这种意义的忠诚。对生命意义的错误诠释会随着个体经历的情境被不断识别、修正,进而被不断完善。在个别情境下,个体对生命意义的错误解读会导致不良后果,这个时候,个体在不良后果的驱使下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进而实现自我完善。但是如果没有外在压力或者不良后果的驱使,他们就很难意识到其中的问题,也很难从原有的错误模式中跳脱出来:一般而言,专业人士的指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错误认知,并从中修正、凝练出更正确的对生命意义的解读。 AZKst0RK1u8L2VOtYHrQAjc+EXRK+m7HqqdRHi1G9d5/FOenqgoHv+v5eWDTVOM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