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意义的目标

一直以来,常规治疗的目的都是为了消除症状本身。但是不管是从医学角度还是教学角度,个体心理学都不认同这个做法。当一个小孩在数学学习上落后或者考试成绩很差时,只是想方设法提高他的数学成绩是没有用的。因为他的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很可能是想要为难老师或者逃避学校。这时候,他即使在我们帮助下提高了数学成绩,依旧可以找到新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成年人的神经症也类似。如果一个人患有偏头痛,这个症状或许是他解决问题的一个手段,比如当他遇到难题时,他的偏头痛就会发作。偏头痛就可以帮助他免于应对这些难题。此外,偏头痛也使他有理由免于应酬或者做新决策,让他有借口对同事或妻儿发泄情绪。这个症状这么好用,他有什么理由放弃它呢?他给自己制造的身体疼痛,于他自己而言就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投资,可以给他带来所有他想要的回报。毫无疑问,我们可以通过给他一个关于症状的危言耸听的解释,来让他主动放弃症状。就像我们可以用电击或假装手术来治好士兵不敢上战场的神经症一样。或许药物治疗能够治好他的偏头痛,使得他很难再用这个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但是只要他的目标没变,他在放弃这个症状的同时会找寻到其他的症状来满足自己。一旦他的头痛症状被治愈了,他可能会出现失眠,或者其他新的症状。因此,只要目标一直在并且不变,那么他就一定会找寻到实现目标的手段。神经症患者,在摆脱一种症状的同时立马出现新的病症的,大有人在。他们已经成了神经症方面的专家,可以自由切换症状,不断给自己增加新的剧情,扮演新的角色。我们建议他们看心理学书籍,他们也不会有好的转变,反而会从书籍中习得更多的症状为自己所用。因此,我们在治疗病症时,不能只是着眼于病症本身,而是要探索症状背后的目的是什么,以及他们为了获取优越感所呈现的行为背后的一致性是什么。

假设在教室里,我找来梯子,爬到黑板的最顶端讲课,任何人看到后一定会想:“阿德勒博士一定是疯了。”他们不知道我拿梯子干什么、我为什么爬上梯子,以及我为什么站到这么高的位置讲课。但是如果他们知道“阿德勒想要站这么高是因为他在生理上有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他只有在可以俯视班里所有学生的时候才会感到安全”,他们就不会觉得我是疯了,他们会理解,我这么做是为了实现我的个人目标,我拿梯子、爬梯子的行为是我想要满足目标所采用的手段。所以如果这么来分析,我的所作所为都很对,只有一点是错的,是疯子的行为,那就是我对于优越感的诠释。除非有人可以说服我,让我意识到自己选错了目标,我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否则,我的目标不变,那么即便有人把梯子拿走了我也会借助椅子爬上去,如果椅子被拿走了我也会用尽全力想办法爬上那么高的地方。每个神经症患者都一样,他们实现目标的手段没有错,无可厚非,只是他们的目标需要改变。只要目标发生了改变,人的心理习惯和人生态度就都会随之改变。这时候,他就不会再使用旧有手段来实现新目标取而代之,形成与新目标相一致的新手段。

下面我们来看一位女性的案例。她三十岁,因为焦虑症和社交无力前来咨询。她在工作上停滞不前,无力养活自己,到目前还是家中的负担。她频繁换工作,主要做一些速记员、秘书之类的工作,但是不幸的是,她总是受老板示爱和性骚扰,而不得不辞职。但是,在一份工作中,老板对她不理不睬,她又觉得自己不受重视而辞职。她已经接受了很多年的心理咨询(我觉得至少有八年了),但是收效甚微,她的社交现状没有得到改善,她的工作也没有好的进展,依旧无法实现经济独立。

我探究了她早年所形成的生活风格。如果不了解一个人的童年经历,我们就无法了解一个人成年后的问题。她是家中最好的孩子,长得很好看,备受宠爱。她家庭条件优渥,父母可以满足她所有想要的一切。听完后我说:“那你岂不是被当作公主养大的。”“是的,”她说,“那个时候每个人都叫我小公主。”我让她回忆更早的经历,她说:“在我四岁时,有一天我出去玩,碰到一群孩子在玩游戏,他们一边跑一边喊:‘巫婆来啦!’我被吓坏了,赶紧跑回了家。我问一个跟我们生活在一起的老妇人:‘世界上真的会有巫婆吗?’她说:‘有啊,有很多巫婆、小偷、强盗,他们会永远跟着你。’”从这时候开始,她就开始害怕独自一个人待在家里,她的整个童年都充斥着恐惧感。她觉得自己很弱小,不敢独自离开家,即便在家里,也要求必须时刻有人照顾着自己。她接着又说了另一个早年记忆:“我有一位男性钢琴老师,有一天,他想要亲吻我。我立马就不弹了,然后跑去告诉了妈妈。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喜欢弹钢琴了。”从这里,我们看到,她有意识地让自己与男人保持距离;她的生理发展过程中,她始终保护自己免于陷入爱情。她觉得恋爱会让自己变得很软弱。这里我必须说明,很多人在陷入恋爱时都会觉得自己很软弱。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是对的。因为当人陷入恋情时,必须变得温柔,对另一半的兴趣和爱意令人变得很敏感。如果一个人的优越感目标是“我绝对不能软弱,我绝对不可以暴露出自己的弱点”,他就会避免让自己陷入相互依赖的爱情。这样的人会让自己远离爱情,永远也准备不好进入一段感情。所以,如果他们觉察到自己有坠入爱河的危险,他们马上就会把爱转变为奚落。比如,他们会嘲笑、挖苦让自己萌发爱意的人,甚至开对方的玩笑,通过这样的方法打消对方的爱意,并让自己摆脱爱情,以免暴露自己的软弱。

这个女孩在面对爱和婚姻时也感到脆弱无力,这导致在职场上当有男人向她示爱时她总会有过激的反应。她感到害怕,最终都选择逃避。当她遭遇这些时,她的父母均已过世,她的王国已经消失不见了,她不再像公主般被保护。她转而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可是结果也不尽如人意。久而久之,亲朋好友都对她感到厌烦,不再给她想要的关心。她抱怨、指责他们,控诉让她独自面对生活是多么危险的事。我猜想如果她的亲朋好友完全不管她了,她一定会疯了。她获得优越感的唯一办法就是强迫家人关心自己、支持自己,帮助自己扫除生活中的艰难险阻。她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不属于这个星球,我属于别的星球,在那里,我是公主。这个贫瘠的地球上所有的人都不理解我,认识不到我有多重要。”如果再进一步,她一定会疯掉。幸运的是,她还存有一点儿社会功能,而且她的亲朋好友还一直可以给她些许关心和照顾,不至于让她疯掉。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从中可以清楚看到自卑情结和优越感情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来访者是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她从六七岁时就开始偷窃,十二岁时就开始与男孩子在外过夜。她的父母在她只有两岁时,关系破裂、离婚。母亲把她留在外祖母家,她在外祖母的照顾下长大。她在父母关系最不好的时候出生,这也是母亲并不欢迎她的到来的原因。母亲一直不喜欢她,母女之间剑拔弩张。当她前来咨询时,我跟她友好地交谈,她跟我说:“我其实并不喜欢偷东西,也不喜欢跟男孩子鬼混,但是我就是想要跟妈妈对着干,让她知道她管不了我。”“你这么做是为了报复母亲吗?”我问她。“我想是的。”她回答。她想要证明自己比母亲更强大,但是她之所以有这样的目标,是因为她内心觉得自己比母亲更弱小。她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厌恶,也因此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情结,她所能想到可以获得优越感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断制造麻烦。事实上,小孩子的偷窃行为或其他不良行为,基本上都源于报复心理。

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失踪了八天,被找到时,她被带到了儿童法庭上。在法庭上,她声称自己被一个男人绑架了,被他锁在一个屋里整整八天。但是没有人相信她的话。医生私下跟她聊天,让她说出实情。面对医生的怀疑和不信任,她特别气愤,并给了医生一个耳光。当我见到她时,我问她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让她感觉到我只对她的人生感兴趣,想要知道怎么可以帮助到她。我问她做过什么样的梦,她莞尔,讲起一个曾经做过的梦:“梦里,我从一个地下酒吧出来,我先碰见了我妈妈,然后看见爸爸也来了。于是我请求妈妈快把我藏起来,不想让爸爸看到我。”从这个梦中,我们发现,她很害怕她的父亲,而且与之对抗。经过了解得知,她的父亲经常责罚她,为了躲避惩罚,她开始学会撒谎。撒谎的孩子往往有非常严苛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如果说真话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他们会选择说谎。对于这个案例,我们从侧面看出,女孩跟母亲的关系不错。后来,她告诉我自己失踪八天的真实情况:她被人引诱到一个地下酒吧里,在那里待了八天。因为父亲的严苛,她害怕说出实情;但是她潜意识又想让父亲知道,以此来让父亲感到挫败。她在成长中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管制,因此她想要通过伤害父亲来获得征服感。

我们应该怎样帮助那些在寻求优越感时误入歧途的人?追求优越感是所有人的目标,对于这些在追求优越感路上误入歧途的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们的行为和症状,也能理解他们为追求目标所付出的努力。他们唯一的错误就在于给自己制订了毫无意义的人生目标。

人类的任何创造性活动都受优越感的驱使。可以说,追求优越感是我们人类进步的源泉。整个的人类生活都建立在个体对优越感的追求上,从无到有,从贫穷到富有,从失败到成功。但是,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只有为了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而前进的人,才是真正能够面对、解决人生问题,最终获得优越感的人。如果我们能够从这样正确的方向去引导人们,那么我们会发现说服他们去做出改变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人类对于价值和成功的评判都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合作就是所有人类最大的共性。我们的所有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及性格特征,都必须服务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身为人,没有社会情感是不可能生存的。从神经症患者和罪犯会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也会想方设法推卸自己的责任中可以看出,他们也深谙此理。但是他们缺乏合作的勇气及正确追求生命意义的勇气。他们的自卑情结告诉他们:“建立在合作上的成功跟自己无关。”因此,他们脱离了生活的正确轨道,将自己置身于现实问题之外,投身于与自卑感的消极战斗中,在不切实际的自我世界中维持自己假想的自大。

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劳动分工不同,具体行为目标也不同。正如我们所见,每种目标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错误,我们也总能从中找到可以批判的地方。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他可以从数学成绩中获得成就感;对于另一个孩子,可能从艺术中获得成就感;对于第三个孩子,则可能从体能方面获得成就感。所以个体不同,成就感目标也不一样。一个身体有消化问题的孩子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营养问题,因此,他的兴趣点可能转向食物,因为他坚信通过这样做能够改善自己的处境,让自己更健康。结果,他很可能就成为一个厨师或营养学教授。在这些特别具体化的目标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个体的行为有对于自卑情结的补偿成分,这个过程难免会限制个体的发展潜能,在发现优势化行为的同时造成了个体的自我受限。例如,一个哲学家必须时不时对自己进行自我约束,严格要求自己去思考、去写作。他在发展自己的哲学造诣的同时,也给自己的社交造成限制。但是,只要个体的社会兴趣与优越感目标之间存在高度联结,那么个体的行为就几乎不会误入歧途。人类的合作,更需要不同领域的卓越个体之间的联结。 1VYDGXpVpnJFReYi/5hBBXvFAve2JoW3nUG/IJPXqcwgHzjj/XhYWIN0RCOJXz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