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理与思想的作用

关于遗传性缺陷及缺陷的补偿应用,可以从我对患有肾脏功能障碍的家庭的研究中看出。这种家庭的孩子多患有遗尿症。他们的肾脏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在肾脏、膀胱这些器官上有相应临床表现,而且他们通常患有先天性脊柱裂。此外,从他们腰部皮肤上的青痕或胎记也可以推测出这个部位存在问题。但是,这些肾脏的先天缺陷并不会直接导致遗尿症。也就是说,这类身体缺陷不会让人患上遗尿症,反而是个体常将遗尿症作为工具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有些孩子晚上会尿床,但是在白天就不会尿失禁。当环境或者父母的态度改变时,这些行为习惯也会突然消失。如果孩子的智力没有问题,但是却总以遗尿症为借口来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遗尿症就是可以克服的。

很多有遗尿症的孩子很难改掉这个习惯,这种不良行为还会被强化和鼓励。富有经验的母亲能给尿床的孩子提供正确的矫正方法,帮助孩子改掉这个毛病;但是如果母亲经验不足,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和训练,孩子的坏毛病就很难被改掉。家庭成员中如果有肾脏问题或膀胱问题,小便问题会被过度关注。这时候,母亲们常运用错误的方法来矫正孩子的遗尿症。如果孩子觉察到父母对于这个问题的执念,孩子多半情况下会表现出抗拒。那么,孩子就会屡次尿床来表示对父母的纠正的反抗。如果孩子不认可父母的纠正方法,他就会在父母最脆弱的时候给他们一击,比如父母越在意尿床这件事,他就越会尿床。一位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研究发现,有相当比例的犯罪分子出身于以反犯罪为职业的家庭,比如法官、警察、狱警的家庭。在我的实际经验中,我也发现类似现象。比如,教师的孩子往往学习不好,医生的孩子中有很多都存在精神问题,牧师的孩子中存在高数量的犯罪儿童。同样,如果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小便问题,孩子就会将其作为与父母对抗的机会,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遗尿症还可以作为很好的例子,来说明我们是如何利用梦境来激发与行为相符的情绪的。尿床的孩子常常会梦到自己起床去上厕所了。孩子们常会用这个借口给自己开脱,然后继续理直气壮地尿床。患有遗尿症的孩子希望通过尿床行为来吸引他人的关注,让他人听从自己,让他人在夜里要像白天一样注意自己。有时,孩子也会用尿床行为来对抗父母的意愿,习惯是敌意的宣示。从这个视角我们可以看出,遗尿症其实是孩子的一种创造性表达,孩子在用膀胱而不是用嘴说话。先天身体缺陷为孩子提供了表达想法的途径。

通过这种途径表达想法的孩子往往承受着巨大压力。曾经他们是被父母溺爱、娇惯的孩子,但现如今失去了地位,不再是父母关注的中心。比如,家中有更小的孩子出生,这时候他们发现母亲的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了。于是,他们想通过尿床来跟母亲产生联结,尽管这种方式令人不悦,但是至少起到了让母亲关注自己的作用。他通过尿床来告诉母亲:“我没你想象的那么独立,我还是需要被关注和照料的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下,有身体缺陷的孩子会选择不一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例如,他们会通过哭闹跟人建立联系,更有甚者会在夜里哭闹不休;有些孩子则会梦游、做噩梦、摔下床、夜里口渴要喝水等。不管行为为何,心理动机都是一样的。至于选择哪一种症状,这取决于个体的身体客观情况及对环境的评估。

上述例子能够很好地说明人的心理活动对身体行为的影响。事实上,人的心理活动不仅能够影响到对特定身体症状的选择,还会影响到整个身体的发育。关于这个观点,我们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但是也有例子来论证。如果一个男孩是懦弱的,那么这种懦弱性就会体现在他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他不会关注身体训练或体能,他也不认为自己能拥有强健的身体。结果,他没有健壮的肌肉,也不会做健身运动,相反,他会回避所有有利于肌肉发育的运动。其他更勇敢的孩子则对体能锻炼有浓厚兴趣,也乐于锻炼,在体能方面远胜他人。而懦弱的孩子由于对发展体能缺乏兴趣,会被同龄人远远超越。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身体的发育和发展不仅受到心智的影响,还能反映心智方面出现的不足或错误。心理层面的创伤常会在身体上表现出来,正所谓“心理的伤,身体知道”,这就是我们潜意识做出的补偿,以提醒我们去关注心理层面的问题。比如,在生命最初的四到五年,如果精神压力大,身体的内分泌腺会出现问题。尽管腺体出现缺陷并不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外在行为,但是反过来,一个人在五岁前的经历会严重影响到腺体的发育,这些经历包括孩子生长的整个外部环境、对孩子重要的人以及孩子在感兴趣的事物上的创造性行为。

关于心理对身体的影响,我们还可以通过另外的证据来说明,但是这种影响的表现是短暂性的,而不会形成某种固定的行为模式。事实上,每一种情绪都可以通过特定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出来,每个人都会用特定的可视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姿势、态度、表情或者腿部的动作。每个人都有特定的肢体语言,而不同的肢体语言表达出不同的内在情绪。如果一个人的脸色变红或者变白,说明他的血液循环受到了影响。当人感到害怕、恐惧、悲伤或者出现其他类似情绪时,不同人的情绪躯体化反应都不一样。当人感到害怕时,有些人的身体会发抖,有些人毛发竖立,有些人心跳加速,还有些人会出现流汗、窒息、声音沙哑、浑身哆嗦、退缩等表现。有些人在感到害怕时,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比如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有时候,情绪的变化会影响到膀胱甚至性器官的功能。比如,很多孩子在考试前会出现性亢奋,而犯罪分子在犯罪后也常去嫖娼或者找寻情人寻求抚慰。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性与焦虑之间存在必然的关系,而另一些心理学家则持反对态度。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他们的观点都是基于个人经验,支持的人之所以支持,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体验——性与焦虑有关;而反对者之所以反对,也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体验——性与焦虑无关。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方式。这种差异跟个体遗传有关,因此情绪表达方式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家族的特性甚至弱点。如果一个人有某种情绪反应方式,那么其家族成员也会表现出类似的反应方式。更有意思的是,情绪之所以可以引起躯体反应,是由个体的精神决定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个体情绪及其躯体表现来推论其精神(思想)对环境利害做出的评判及行动。例如,当一个人感到特别愤怒时,他会想要尽快平息这种情绪。对他来说,最好的方法可能是殴打宣泄、指责或诋毁他人。反过来,这种愤怒也会引起躯体反应,让身体出现一些不适或者感受到压力,有些人会感到胃疼或面红耳赤。如果这种身心反应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习惯性头疼。很多人患有偏头痛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强烈的愤怒情绪,有些人则会在愤怒时出现三叉神经疼痛或癫痫性痉挛。

思想对身体的影响具体是通过什么方式,还没有定论,因为我们还无法提出一个完整的结论。人在精神紧张时,自主神经系统和非自主神经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当精神紧张时,人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出现反应,表现为拍桌子、咬嘴唇或痛哭流涕,还会有咬铅笔、啃指甲等,这些行为表现出个体所感受到的某些环境的压迫性。当身处陌生的社交圈子时,人们会脸红、发抖甚至抽筋,这也是紧张所致。在非自主神经的作用下,紧张感会传遍全身,所以,当这种情绪出现,整个身体都会处于紧张状态。但是,这种紧张感往往不会特别具象,比如通过身体特定部位的反应表现出来,或形成某种特别明显的症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人紧张时,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会处于紧绷状态,而这种生理表现是精神和身体的交互作用所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身心之间的关系,因为二者都是个体心理学研究对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上述解析可知: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及其情绪模式会对身体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一个人在童年时就形成了个性化的生活风格,如果我们有足够的人生经验,就可以通过一个人童年的生活风格推测出其未来人生的外部表现。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在身体发育上也会体现出果敢的性格,他的身体异于常人地健壮,他的肌肉张力非常大,身体非常结实。身体姿势也会进一步影响到身体的发育,并进而巩固、维持其肌肉的健硕。而且,勇敢的人的面部表情及其整个面貌特征都与众不同,甚至于,他们的骨骼构造也会受精神面貌的影响而异于常人。

思想会影响大脑的发育,这点现今已经不容置疑。病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左半球受损,丧失了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那么通过训练大脑的其他部分,这些能力可以恢复。中风的人大脑严重受损,根本不可能恢复,但是通过训练大脑的其余健康部分,器官的功能依旧可以得到恢复,大脑功能重新得到补充。这对于个体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如果思想能够影响大脑,而大脑只是思想的一个工具——最重要的工具而已——那么,我们就可以找到改善和重塑大脑的方法。没有人生来就可以战胜人生路上的所有坎坷,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找到对的方法来重塑大脑,以更好地生活。

如果一个人(的思想)给自己制定了错误的人生方向,比如不去发展合作能力,那么他的大脑也不会得到好的发展与塑造。基于此,很多缺乏合作能力的孩子长大后,他们的智力和理解能力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一个成年人的全貌可以揭示出四五岁时所形成的生活风格,所以从一个成年人的言谈举止可以推断出他早年形成的认知模式及对生命意义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他所遭遇的合作方面的障碍,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如何帮助他走出失败。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已经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uwa4vy9akf/Vz4P6RSnG/BMb0VDhgW8Xtte/2zdOePoMwNO9e7/bf1jeWcn4Zlb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