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土肥站成立 40 年以来,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重要发展阶段。
全区第二次土壤普查由自治区农业局行政领导牵头,自治区土肥站具体组织实施。这次普查费时之长,调查面积之广,参加人数之多,获得资料数据之丰富,在广西土壤科学史上前所未有。此次普查土壤面积为 2.4亿亩(其中耕地 4000 万亩),参加人员 2.6 万人次,耗资近 1000 万元,获得各种数据 450 万个以上,形成了大量图、文、表资料。
技术人员深入山区挖掘土壤剖面
1990 年 10 月,在有国内 20 多位知名专家参加的成果验收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广西土地面积大,自然条件复杂,土壤资源调查工作量和技术难度很大,采用了自下而上不同比例尺的土壤调查和分级编制成果的方法,工作基础扎实。同时普遍应用遥感图像资料、微机技术和现代测试技术,手段先进,技术路线正确。各项资源调查成果反映了广西土壤科学的新成果和现阶段发展的最新水平。”广西土壤资源普查项目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由于绿肥发展跌入低谷,广西的粮食连年减产。自治区有关领导率队到区外调粮,粮食形势十分严峻。为了培肥地力,获取粮食稳产高产,保障粮食安全,1988 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切实抓好冬种绿肥生产的通知》。从此,每年都安排一定的绿肥发展经费,由自治区土肥站具体组织开展相关工作,推动了全区冬种绿肥的发展。1987 年全区绿肥面积 149.9 万亩,1988 年起快速增加。1988—1995年 7 年间,全区绿肥面积一直保持在 700 万亩以上,每 3—4 亩水田就有1 亩绿肥,其中 1991 年为峰值,达 1003.8 万亩。与此同时,自治区土肥站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在全广西改造中低产田、培肥土壤、提高地力、促进粮食稳定增长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势喜人的兴安绿肥
在 1991—1994 年的 4 年时间里,自治区土肥站为在全区范围组织开展“测(测定土壤养分)、配(提供施肥配方)、产(生产配方肥)、供(供应配方肥)、施(指导农民施肥)”一体化技术服务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1991 年站里成立了肥料实验厂筹备小组,先后派出技术人员到上海、江苏、浙江、湖北等地考察学习,1992 年投资 28 万多元采购有关机械设备,在本站院内建设了一个配方肥实验车间。经过两年时间的反复研究,终于掌握了广西几个主要作物配方肥的配制技术,年产配方肥达2000 多吨。1993—1994 年又成立了技术攻关组,成功研发出电脑施肥专家系统。
在此基础上,1995 年站务会研究决定在全区范围组织实施“土壤诊断施肥网络工程”。此次工程首先对本站院内原有的肥料实验车间进行技术改选,改选后车间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 2000 吨提高到 10000 吨。其次,租地建厂。1996 年租赁广西农校(现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3 亩地建立肥料实验厂,使得年生产能力扩大到 20000 吨。最后,置地建厂。1999年依托实施农业部“948”项目的有利条件,在南宁高新区科技工业园内购置 10 亩地兴建广西生物有机肥产业化技术基地,用于生产生物有机肥、复混肥、配方肥、水溶肥等。2004 年竞拍得到隔壁的一家厂房,使厂区面积扩大到 28 亩,实现年产能达 30000 吨。与此同时,还成功指导全区土肥系统建立了 30 个配肥站(厂),实现年生产能力达 36 万吨,为推进“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和生产供应体系。
这十年的探索实践,为后来大规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治区土肥站按照农业部和自治区农业厅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全区大力组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有机质提升)、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富硒农产品开发、耕地土壤重金属防控和肥料登记管理等工作。这一时期,土肥项目特别多,项目经费也比较充足,是广西土肥事业发展最辉煌的时期。
在地力建设方面,自治区土肥站先后承担农业部下达的“沃土工程”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有机质提升)”项目,前者得到项目经费 750万元;后者项目经费多达 4.1 亿元,是国家巨额投资的第二重大项目。2008—2018 年,实施项目县(市、区)320 个次,示范面积 2619.6 万亩,新增稻谷产量 3.535 亿公斤,新增总产值 19.1 亿元。主要技术模式有秸秆快速腐熟还田、种植绿肥和增施有机肥。
农民群众在田中撒施腐秆剂
在科学施肥方面,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是农业部主持实施的全国性土肥重大项目,也是自治区土肥站自建站以来承担国家巨额投资的两个重大项目之一。2005—2016 年 12 年间,广西得到农业部拨发的专项经费达 2.9 亿多元,全区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了县域全覆盖,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 7.15 亿亩(次)。
现场为农民群众打印施肥建议卡
农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指在滴灌系统中增加施肥设备,在灌溉的同时,根据作物需水需肥规律,将肥料配成肥液一起输入作物根部土壤表面或土层中,从而达到精准控制灌溉用水量、用肥量和施肥时间的目的,满足作物生长需要,节本增收效果相当显著,被称为“现代农业种植的一号技术”。
崇左市江州区水肥一体化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基地
全区农作物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从 2006 年的 0.78 万亩发展到 2019年的 350 万亩,平均每年以 26 万亩的速度快速增长。
硒元素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而调查发现,广西有得天独厚的富硒土壤资源,利用富硒土壤资源优势发展富硒农业,是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促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对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富硒农业成为广西农业行政部门赋予土肥系统义不容辞的职责。此项工作于 2012 年启动,2013—2019 年间自治区财政投入富硒农产品开发项目的资金达 1560万元,引导区内外 214 家企业参与富硒农产品开发,全区建立富硒农产品开发示范基地达 364 个(片),面积达 41.45 万亩,认定并发放富硒农产品证书 126 个。
第三届中国富硒农业发展大会暨第二届广西贵港富硒农产品博览会在贵港市举行
因耕地受污染而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趋突出,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成为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自治区土肥站根据自治区农业厅的部署和要求,2003 年开始启动土壤重金属的检测和防控业务工作。2003—2008 年,参与承担自治区农业厅下达的无公害农产品及标准化、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2014—2016 年,开展广西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共在全区 36个县(市、区)采集土壤样品 3.72 万个,农产品 1800 个,检测铅、镉、砷、铬、汞 5 种重金属和类金属元素,并开展了 10 余种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措施的研究与示范项目。2017 年在 6 个县(市、区)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项目,完成重金属防控示范面积 7700 亩。
自 2000 年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 32 号〕)出台之后,自治区土肥站受自治区农业厅的委托,承担全区肥料登记管理这一重要职责。2001—2007 年间,我站成立肥料登记管理办公室临时机构,由土肥测试中心具体负责;2008 年,自治区土肥站正式设立了肥料登记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 3 人,使肥料登记工作步入正轨化、常态化管理;2017 年 7 月自治区政府将“权限内肥料登记”事项纳入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据统计,2001—2019 年,总共受理企业申请登记的产品16000 多个,其中经考核、评审通过给予登记的产品有 5535 个;受理续展登记产品 2975 个,区外产品进入广西的备案登记产品 6093 个;受理向农业农村部推荐登记的微生物肥料、叶面肥、水溶化学肥料、土壤调理剂等肥料产品 591 个。截至 2019 年 5 月底,全区省级登记证尚在有效期内的肥料产品共 1885 个。
同时,自治区土肥站每年组织肥料执法人员参加农业厅的农资打假行动,开展农资市场检查工作,抽查区内肥料生产企业和肥料经销门店,不定时对取得登记证的产品和市场抽查不合格产品进行质量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