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在他六十多年的漫长创作生涯中,留下一千四百多万字的宝贵精神财富。

茅盾是以小说创作驰名于文坛的,他的长篇小说如《霜叶红似二月花》《虹》《蚀》《子夜》《走上岗位》《腐蚀》等等,以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史诗特征赢得读者的喜欢,人们从茅盾长篇小说中看到二十世纪中国前半叶的经济社会、心路历程的巨大变化,从中看到时代在历史变迁中的影子,引起读者心理同频共振,所以,当时茅盾《子夜》《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长篇小说出版时,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

同时,茅盾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同样是他文学宝库里的灿烂瑰宝,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记忆中留下深刻影响。《创造》《林家铺子》《春蚕》《水藻行》等等,至今仍为读者津津乐道,其原因是茅盾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宽度中,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揭示出不同社会地位生活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营造出短篇小说多姿多彩的局面,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茅盾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数量并不多,大概是五十多篇,但是其创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大到革命斗争,工农运动,小到家庭“喜剧”,生活“浪花”,在茅盾笔下,觉悟了的工人,破产的农民,倒闭的商人,骚人墨客,官匪士绅,社会渣滓,乃至“小三”,三教九流,涉及中国社会的角角落落,生活容量很大。这是茅盾短篇小说最大的特点。第二,茅盾的创作是站在历史的高处,深度触摸时代脉搏,洞察社会生活本质,创作出看似星星点点,实质是生活和时代反映的短篇小说。如《创造》《有志者》《尚未成功》等,都是揭示在大时代中那些幻想一举成名,追求虚无缥缈的幻影,最后落得一事无成的社会现象。这些小说,虽然不是心理小说,但是反映了特定时代社会条件下年轻人的心理现象。估计今天的年轻人读到这样的小说,也会有很多共情。还有如《赵先生想不通》中的赵先生,不管他头脑如何活络,如何精明能干,但是在那个社会里,依然是满脑子的“想不通”,这“想不通”是正常的;《微波》里的李先生,精打细算,生财有道,但是随着银行的倒闭,家产输光,终于结束上海的“寓公”生涯。还有像《小圈圈里的人物》等等,围绕生活中的打牌,取绰号而钩心斗角的小市民,作家用讽刺、揶揄的笔法,揭露这些小市民在时代浪潮冲击下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

同时在《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等以故乡社会风情为题材的中短篇小说里,虽然讲一个小铺子的“倒闭”,讲春蚕饲养过程中因丰收而欠债的农民故事,故事并不宏大,但是反映的时代和社会,却是深刻而独到的。“林老板”的灵活、寿生的忠诚、林大娘的愚昧、林小姐的幼稚,都是生活中的真实存在。“老通宝”的固执勤劳,多多头的新,阿四的旧,荷花对生活的反抗,四大娘对生活的勤俭,构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江南农村的一幅真实图景。这些得益于茅盾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而精准的把握。

茅盾虽然没有每天生活在乌镇这样的乡下小镇,但是站在时代高处俯瞰世界,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会呈现无限鲜活的故事,《水藻行》是茅盾短篇小说中非常特殊的一篇。当时,鲁迅受日本改造社山本实彦之托向茅盾约稿,并且表示他可以帮助翻译,在《改造》杂志上发表。后来茅盾写了这篇《水藻行》,而鲁迅却因为身体原因未能亲自翻译,后来由山上正义翻译,在《改造》杂志上发表。这是茅盾唯一一篇先在国外发表的短篇小说。小说塑造了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形象,主人公健康,乐观,正直,善良,勇敢,他蔑视邪恶势力,他也不受封建伦常的束缚,他有一个普通而又世俗的名字——财喜,财喜寄居在堂侄秀生家里,秀生胆小孱弱,而秀生的老婆却身体健壮,生活中财喜和秀生老婆相爱了,而财喜每当看到秀生痛苦的样子,常常心生愧疚,但是他觉得他和秀生老婆的爱情是纯真的,认为秀生老婆应该享受大自然赋予她做一个人的权利,想到这里又觉得坦然了。这篇小说,是作者最放开写人性的一篇作品,发表后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好评。

还有,茅盾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多是从生活的切身感受中寻找题材,如《儿子开会去了》《大鼻子的故事》《列那和吉地》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同样是茅盾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粗看起来是写身边的琐事,但是这些故事内容蕴含了和时代紧密联系的内在逻辑,儿子去开会了,和父母十年前参加五卅运动的情景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真正的改变,“恐怕要到阿向的儿子做了小学生,这类群众大会才是没有危险的”。这是这篇小说的主题。在进步和革命的使命中,茅盾在担心中蕴含希望。《列那和吉地》这篇小说,茅盾完全按照在新疆时的那段生活经历来写的,将两个孩子和两只小狗的深层次关系,在孩子和小狗的悲欢离合中完成。所以,茅盾女儿沈霞当时在延安读到这篇小说后说:“爸爸不是在写小狗,而是在写我和弟弟。”

茅盾虽然是小说创作的文学巨匠,但是他的散文,也写得非常精彩,不少散文早在解放以前就被进步出版商选入教科书,是作家文学宝库里一支非常重要的方面军;而且茅盾散文开始创作时间,比小说创作的时间还要早。散文创作的时间持续比小说创作的时间长了许多,在其整个创作生涯里,散文一直是茅盾在进行创作的一种文体。

茅盾散文的影响力和短篇小说一样,同样也不一般,人们除了从课本里有熟悉的《白杨礼赞》《风景谈》等名篇佳作之外,还有不少茅盾散文传诵一时,如《沙滩上的足迹》《雷雨前》《上海》《天窗》等,都是文采斐然,同时也是研究茅盾思想历程不可或缺的著名篇章,这些带着象征色彩的散文,是茅盾在特殊时代产生的文体。

茅盾的创作生涯大部分时间是在社会动荡时期,没有安定的生活环境,能够让作家专心致志创作,但是从他创作的大量散文看,其散文创作非常勤奋,而且贯穿在茅盾创作生涯全过程,可以说是在烽火连天的奔波中,源源不断地创作散文。这些散文,有的是记录大好河山的旧时风景,如“我见我闻”中的一些散文;有的是记录作家在香港以及离开香港后的一些经历,给自己的经历留下一点印痕;有的是在流亡日本时的心声记录,如《叩门》《雾》等,诉说在异国时的孤独、苦闷和迷茫。从艺术水准来衡量,茅盾在日本创作的那些散文,应该是他散文创作中的精品,尽管基调并不高,但每一篇都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淌,是真实心绪的流露,而且这些散文,文字温润,从容流畅,每每读来口有余香。

回忆自己的过往,是每一个散文作者都喜欢的一种样式,茅盾也不例外,在茅盾回忆自己小时候学生时代的散文,如《我的小学时代》《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回忆是心酸的罢,然而只有激起我们的奋发之心》《我曾经穿过怎样的紧鞋子》等等,学生时代的青春往事,让茅盾回忆起来,宛在眼前,琅琅书声和动荡不安的时空交织在一起,成为茅盾回忆学生时代散文的历史主基调;回忆故乡的人和事,如《故乡杂记》《老乡绅》《香市》《乡村杂景》《大旱》《戽水》《谈月亮》《疯子》《天窗》《冬天》《阿四的故事》《可爱的故乡》等等,这些散文,有的回忆儿时的温馨,也有故乡衰败带来痛楚的记述。在他年轻时代笔下的故乡,调子是灰色的,色彩是冰冷的,衣着是破烂的,街道是古老的,只有晚上的月亮是明亮的;而茅盾晚年回忆故乡的散文,故乡已经是可爱的故乡,洋溢着一种游子思乡的情怀。

除了以上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我们还收入茅盾回忆朋友的散文和部分家书,从中展示这位文学巨匠的友情和亲情,体现文学巨匠的人间情怀。

总之,无论茅盾的短篇小说还是茅盾的散文,都是茅盾文学宝库里的精神财富。而茅盾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恰恰是多年来出版不够的,年轻读者需要重读和理解传承茅盾,茅盾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不能缺位,所以我们选编这三卷本《茅盾选集》,收入了茅盾一部分短篇小说和散文。这是传承茅盾文学的一次新的尝试,也期待读者指正。 IYZd3B3n5e3xOC0Ta70qMMwBYi+zHXEdTTcBq3XkH5xd3YqRWv3FU26BQQef/zb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