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来了,可是高考出题更灵活了!
我家细伢(方言,意为“孩子”)能适应高中吗?
选科组合那么多,我到底该选择什么组合?
——总是听到身边不少学生与家长发出类似的感慨与疑惑。
身为高中教育一线的老师,我坚定地认为,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相继推行符合党和国家需要,符合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其必然性、必要性乃至紧迫性都很明显。我曾经在课堂上和学生即兴讲过这样一段话:
“在座的大家生于北京奥运前后,大家三十而立之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之时;大家四十多岁壮年之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之年。民族的伟大复兴,靠大家来实现;复兴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将去向何方,靠大家的能力、素养、智慧与格局引领。”
学生们听到这段话时,眼里有光。
学生眼里的光,既让我感动,也让我产生很大的压力:我能教好他们吗?我对得起他们的青春岁月吗?我能给他们提供充分且不泛滥、到位但不越位的帮助,让他们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吗?
为此,我朝乾夕惕,三省吾身。我和同事们也都在这种使命感的驱动下兢兢业业、团结协作,奉献着我们略显笨拙的努力。
现实中有个难题:高中生虽然不成熟,但很有思想;虽然不全面,但很有个性。他们往往以怀疑的眼光审查成人世界的一切价值,用茁壮成长的思想抗拒各种形式的说教,稍有不慎,就会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循环怪圈。加大教育难度之余,更可惜的是,有不少学生为了对抗,一概不听,甚至步入歧途。更有甚者,每一届选科之时,都有极个别的家长强制学生按照家长的意愿选择,使学生最终丧失了求知欲与上进心,长期一蹶不振……
有不少家长时常和我讲:“我家孩子完全不听我的话,您说一句顶我们讲一万句。”这里面有对老师的鼓励,也有对孩子教育的无奈。“一句顶一万句”是不可能存在的神话,但我们确实发现,换个方法,效果会更好一些。起先我们用经典故事、名人事迹鼓舞他们,但随着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这些素材的新鲜感不够,教育能量下降。我们发现,他们更喜欢来自身边的榜样,来自他们看得见、摸得着、模仿得了的案例方法。这些经过实践考验的同辈,有些是他们的同乡,有些甚至是大他们几岁的哥哥、姐姐,有些是同门师兄——横亘在抽象道理与个性化成长之间的“楚河汉界”,在这种奇异的情感联结中消弭于无形。
在这样的实践中,一方面,我们惊讶于每一届新生越发强烈的个性,因此牵线搭桥,组织各种活动,构建这种平台,也由此形成了黄冈中学薪火相传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我们在这个过程之中受到思想的冲击、理念的迭代。比如说,关于暑假如何度过,我们有的班主任曾奉网络名言“暑假是用来超越的”为圭臬,但听到钟忻奕同学所说“假期既要努力,保持学习习惯和感觉,也要充分休息,不要绷得太紧”——我们立刻就明白我们被当下学生“嫌弃”的原因了。将这些真实、鲜活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往往能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深远持久的。
黄冈中学是教育界的神话。黄冈是革命老区、大别山区、四线城市,黄州区常驻人口不足50万人,一百多年来,从这里走出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董必武,著名文艺理论家胡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舒德干,嫦娥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贺祖明,音乐家王原平,在亚运会上一举夺得4枚金牌的体育健将邱波,生物学家、“时代楷模”钟扬等一大批优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黄冈中学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保送至北大、清华等著名大学深造;在各类中学生学科竞赛中,有3000多人次获国家级奖励,200多人进入全国冬令营,100多人入选国家集训队,林强、库超、王崧等15名学生在国际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中共获得19枚奖牌。黄冈中学被誉为“孕育英才的基地,培养国手的摇篮”“普通中学的一面旗帜”。
黄冈中学其实不是神话。你能从这里看到:考进北大的学姐刚进高中时曾内心崩溃,回家休息了几天;考进北大的学长也曾在网课期间“浑浑噩噩”,也曾与班主任争执得面红耳赤。他们有的从年级近五百名冲到高考摘取全省探花;有的分科后长期在瓶颈期里煎熬挣扎、默默耕耘,最终考入清华,用实践向我们证明了“天道酬勤”;也有的用科学的方法、亲身的经历再一次告诉我们“勤奋很重要,休息也很重要;学习很重要,生活也很重要”的朴素道理……书中引用了学长、学姐亲自发来的大量资料照片,这些都是他们反复使用的东西,虽不完美,但贵在真实,或许能对大家的成长有所启发。这些都是“成长”的故事,而非“神”的故事。
对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我充满敬畏,作为编者,除对个别字眼校对修改之外,一仍其旧,力求保持原汁原味,以飨全国读者。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一句极其普通而又动人的话: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如果高中生涯是座难以翻越的大山,那么就把这句话、这本书送给大家……
最后衷心感谢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的各位老师和同学,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张尚国策划编辑对我们的信任和鼓励!有了你们的支持与参与,才有了我们组稿的勇气和力量;有了你们的帮助,才有了这本书的顺利问世。谢谢你们!
编 者
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