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乐之城》其实是一部很“旧”的电影:类型——歌舞片伴着有声电影一起诞生,高龄已逾一个世纪;舞美——刻意做旧的配色梦幻而靡艳;题材——劳燕分飞一拍两散,没有劈腿、背叛的狗血情节,戏剧冲突可谓平淡;主角——高司令和石头姐是各种文艺片、喜剧片中的熟脸,两人在《疯狂愚蠢的爱》和《匪帮传奇》中早已有过两度情感戏的对手经验,此番联手,也谈不上多少惊喜;桥段——你可以掰着指头数一数片中令观众似曾相识了多少经典电影……然而,就是这么一部“毫无新意”的电影,却创下了在第74届金球奖上七提七中的奇迹,入围第89届奥斯卡奖14项提名,这是只有《泰坦尼克号》才拥有的记录,而这一切还远远没有结束……
拍出这部“老”电影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是个不折不扣的85后,至今独立执导的作品不过两部,出于对爵士乐和老电影的痴迷,他在2010年就着手《爱乐之城》的剧本创作,然而因为在业内没什么名气,拉不到投资。2014年,达米恩凭借《爆裂鼓手》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这给《爱乐之城》的投资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曾经风华绝代的好莱坞歌舞片,就像突然消失的巨大恐龙,能否重燃人们的热情,仍然令投资大佬们疑虑重重。
作为元祖级的类型片,歌舞片是好莱坞梦幻和神话最典型的载体,它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50年代达到鼎盛,两个时间节点都适逢战乱甫定,宏大精美的场景、低吟浅唱的音乐、自由欢快的舞步、熠熠生辉的明星,结局一定走向成功和爱情,多么能抚慰那些经过战争凌虐的伤痕累累的心灵,让他们忘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糟心事儿。歌舞片中的人物永远都在歌唱,永远都在起舞,随时焕发着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高兴劲儿,只有纯真年代才能拍出这种永动机一般的乐观向上,这也是歌舞片营造乌托邦的真谛,华丽与梦幻亦成为歌舞片构建乌托邦最重要的承诺。然而,新的科技手段不断被创制出来并服务于电影的视效,它们却很难在歌舞片的封闭场景中施展拳脚。更重要的是,当电影在呈现复杂丰富的人性世界时越来越得心应手,有声电影所能提供的极致的夸张与冲击力就不可避免地被戳破了!
虽然歌舞片主流影响力的地位已风光不再,但是好莱坞强大的整合能力在这个片种上一直不乏探索,也诞生了不少扛鼎之作。事实上,《爱乐之城》就被批有过誉之嫌,它缺少《悲惨世界》那种恢宏厚重的史诗气质,两位主角的唱作功夫也无法比肩狼叔休·杰克曼与安妮·海瑟薇;主题深度上也不及《芝加哥》——它罕见地用暗黑、阴谋的元素置换掉了歌舞片花团锦簇、欢天喜地的血统;比起《红磨坊》中将腐朽与繁华并辉萃取到极致的技术手段,《爱乐之城》亦稍逊三分春色……更不用提那些烂熟到打眼的经典梗:《雨中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甜姐儿》《西区故事》《瑟堡的雨伞》《油脂》……甚至影片最后那段反转蒙太奇中两人追梦巴黎,导演也见缝插针地植入了一个拽着红气球的小男孩——阿尔伯特·拉摩里斯的《红气球》!这只征服了全球人心的红气球在60年后依然将米娅和塞巴斯蒂安的梦想烘托得如此亲切随和!还有贯穿于全片的、导演对爵士乐的品味……
可是,《爱乐之城》又是如此让人不能自已,那么,我们在谈论《爱乐之城》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集众家之所长,《爱乐之城》又是一部非常“新”的电影。歌舞不再参与叙事,而是承担了演员“内心独白”的功能,影片依据音乐节奏剪辑镜头,运用平行、交叉、对比等多种叙事蒙太奇,充分发挥歌舞部分的表意功能,使整个叙事节奏更为明快、清晰。开场6分钟的封路大公演,一镜到底淋漓酣畅,演员、调度、场景配合水乳交融,神出鬼没的机位运动,天然地构成了观众的“目击”体验,它把歌舞片从密不透风的华丽外观中解放出来,又保留了流动而富于生命力的镜头标配。一镜到底的运用也出现在男女主人公在格里菲斯公园那场情愫互生,它呈现出一种丝绒般流畅的韵律感,极为切题。有趣的是,四个女孩同在公寓中,从浴室到走廊、从卧室到客厅那段共舞,影像手段又是舞台化的,她们仿佛是在万众瞩目的T台上展示着自己曼妙、热烈的青春。四个小镇姑娘,带着希冀来到这个圆梦之地,谁能无视她们活泼的脸蛋上毫不迟疑的表情?
每个怀揣梦想在异乡拼搏的人都会对这样的表情产生自我投射,这也决定了本片浓郁的“传主”气质。达米恩·查泽雷在这部影片中缅怀了自己无名时期四处碰壁又不改初心的经历,它同时也是瑞恩·高斯林和艾玛·斯通的真实写照。他们都出身普通家庭,为了表演梦少年辍学,辗转各个片场,在无数个过目就忘的龙套角色中打滚数年,最终一举成名。本片片名《La la land》,原本是美国人为挖苦那些不切实际逐梦好莱坞的家伙们创造的一个俚语,但达米恩的解读全无世故与反讽,他满含深情地宣告:这座鼓励白日梦的城市,魔力犹在!
《爱乐之城》最大的创举是造就了2016年同时也是近些年来大银幕上呈现的最真实、最闪亮的爱情故事。奇妙的是,这个故事中并无山盟海誓、生死依恋。两个主人公,一个做着遥不可及的明星梦,一个是醉心于过时爵士乐,爱好取向大相径庭;他们甚至也不是什么灵魂伴侣,当爱情面临选择题时,他们没有做出哪怕些微的牺牲与承让。角色之间看清楚了各自想要的、各自所追求的,最后安静地说再见,平静地对各自的过去握手。未来与过去告别,浪漫屈从于生活,5年后的再相见,微笑足以说明他们对当初选择的遗憾与理解。可以说,这段恋曲在开始时,就注定了它戛然而止的命运。
然而,这正是现实的逻辑,人性的复杂。当热血涌动需要向稳定的相处模式过渡时,他们会互相攻击、伤害。塞巴斯蒂安希望以一份稳定的工作回报米娅的爱情,遂投身于无休无止的流行音乐巡演。当米娅只能自己面对空空四壁,她分不清这种落寞到底来自事业的失意还是男友怀抱的缺席,最终她归责为塞巴斯蒂安已经背离了自己的梦想,而这也是他心中最大的痛点。在不同的道路选择中,他们渐行渐远渐无书,她越飞越高,成为光焰万丈的大明星,而他终于开了一间复古的爵士乐酒吧,用的正是她当初设计的logo,这也是誓言的地标:当她有一日归来,必不会迷途。他们都成为了想成为的人,然而遗憾终究无法缝合。
这部影片引发了始料未及的情绪冲突,它被称为“不适合与现任观看的电影”,同时也令我们去正视有血有肉、有生活底布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模样,我们被言情偶像剧所败坏殆尽的胃口,已经许久没有得到这样的安慰。充斥于大小屏幕的霸道总裁、玛丽苏、甜宠、虐心,无一例外空洞、乏味、扁平,仿佛一株株泡在纯净水中的塑料花。《爱乐之城》的选择背离了爱情,却没有否定爱情本身,真挚的爱恋、无法相见的怨恨、爱的千重烦恼、远去离别的伤怀,这些人类爱情的本质从未失效。他们以最基本的方式互相触摸、真正地彼此触摸,触摸留下的记忆也成为两人永远的牵绊。“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爱乐之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高斯林的成名作《恋恋笔记本》,同样是错失的梦想与爱情,同样的浪漫的不着调男文青和性格张扬又风格复古的美国甜心,两部电影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恋恋笔记本》轻松带过了穷小子爱上富家女可能面对的现实问题,穷小子用手工打造的一栋梦幻大宅简单抹平了两人的贫富阶级落差,让男女主人公心安理得地沉浸到琼瑶式的你侬我侬当中,以“他们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草草结笔。相比之下,《爱乐之城》的立论基础要扎实得多,贫穷而充满理想的爱情,象砧板上的鱼一样等待着生活釜镬相向。达米恩高超地调度出了两个演员之间精微的化学反应,影片对他们的关系时而黯然、时而温柔、最终浪漫(以一种成年人的、现实的方式)在冬、春、夏、秋、冬不同阶段给予细腻呈现,如果说这些都是俗情的浪漫,真正的高潮出现在米娅在塞巴斯蒂安的钢琴曲中的瞬息离魂:同样的场景,如果还是当初那个他……
这种伤逝的基调更接近另一部影史珠峰——《卡萨布兰卡》,他对《卡萨布兰卡》的迷恋处处伏笔:女主角穿过英格丽·褒曼的广告牌去打工(片末时换成了男主穿过她本人的广告牌去酒吧),打工的咖啡馆正对着“鲍嘉和褒曼向外望的窗户”,她的床边贴着褒曼的巨幅海报。塞巴斯蒂安的人设也是一个鲍嘉式的人物,不做深情款款状,不乐观,没有前途,却忠诚、镇定、完美,当整个世界都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转过身,他还在那里。高斯林的表情中有一种令人无法招架的忧伤,嘴角一丝微笑仿佛随时逸去,难以捕捉,然而他看着你的时候,眼睛是暖的。
整片的氛围与故事结构几乎复刻了《卡萨布兰卡》,两人初相识和别后重逢都在酒吧。米娅从入口处望向舞台上演奏的机位和布光,包括表情都完全相同,此情此境却已惘然。我们仿佛听到了塞巴斯蒂安的内心独白:“全世界有那么多城镇那么多酒吧,她偏偏走进我这一间。”《卡萨布兰卡》中的里克和伊尔莎最终为了一个更崇高的目标牺牲了他们的爱情;《爱乐之城》的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却是各自抱着自己的小算盘不撒手,这个初衷或许自私,却丝毫无损于爱情的动人,我们知道他们仍然爱得深沉,也理解他们的无缘相守,这更让人黯然神伤。
有不少导演都曾为自己的应许之地写下过旖旎的情书,因着对爱情与梦想的信念,从此达米恩·查泽雷之于洛杉矶的意义,犹如伍迪·艾伦之于纽约,小津安二郎之于东京,蔡明亮之于台北,陈可辛之于香港。
我曾在洛杉矶短暂逗留过几天,剥离环球影城、迪士尼的斑斓画片,它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模糊、错乱、扩张无序的城市,downtown到处是漫无目的游荡的黑人,向我们投来驽钝而冷漠的目光,望之生畏。但查雷泽把它变成了一座恋爱的城市,他如同层层剥开一只洋葱,挖掘出了它内在的唯美动人,两个可爱的年轻人,虽然一无所有,却充满希望,仿佛第一天来到地球上……